首页 / 财经 / 长沙胜武汉,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部第一

长沙胜武汉,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部第一

潇湘眼原创 文丨丁丁

大众对 “中部第一城”毋庸置疑花落武汉的认知,可能要刷新一下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居民人均收入情况的盘点梳理数据。

潇湘眼发现,此前GDP数值一直不突出,仅排在中部第三的湖南,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上,已经遥遥领先其他五大兄弟省份,成为了中部第一

全国人均可支配数据表,图源于国家统计局

数据显示,中部六省中,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44866.1元、40277.8元、37094.8元、43008.7元、41684.4元、37433.1元。

简单理解为,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上,湖南第一、安徽第二、江西第三、湖北第四,山西第五、河南第六。湖南领先优势明显,比湖北足足高出了4588.3元。

长沙黄兴路步行街 图源于长沙发布

众所周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反映居民财富支配能力的指标,比人均GDP更有参考价值。

更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于地方产业而言,展现的是当地产业经济的繁荣,于地方消费而言,是生活刚需如教育、医疗、日常消费能力的全面提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城市居民消费活力的指标,称得上是当下城市化大势下反映一省经济活力的晴雨表

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河南省论一省经济总量,常年排在中部第一,但其经济活跃能力却远远比不上排在第二、第三的湖北、湖南。

河南省会郑州,多年来也未能承接起“中部第一城”的光芒,常年屈居在湖北省省会武汉之后,甚至排在湖南省会长沙之后。

面向未来,伴随湖南在城镇可支配收入领域遥遥领先,甩开湖北三个身位,展露出全省蓬勃的产业能量和居民消费潜力。

湖南山河智能,图源于中华工商网

武汉“中部第一城”的地位几乎摇摇欲坠,长沙从“中部第二城”跻身“第一城”的时间窗口,已经到来。

1

长沙与武汉,经济指标上撕咬紧密

眼下种种数据显示,长沙与武汉已形成掰腕之势。

论经济总量、人口数量,武汉看似略胜一筹。

GDP总量,武汉1.77万亿、长沙1.33万亿。人口总量上,武汉——约1365万,长沙——约1024万。

但要论落地到个人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沙却要胜一筹。

人均GDP,武汉是12.967万,长沙是12.988万,人均可支配收入,武汉是5.53万,长沙是6.21万。

如果再把评选视角细化,前不久发布的2022胡润百富榜,也极大佐证了长沙比武汉更有经济活力的事实。

相比于武汉在造富路上的不进反退,十年间,武汉登上“胡润百富榜”的巨富数量从9变成8,长沙则从7跃升到24位,位居中西部第一。

长沙烟火,图源于湖南日报

而早在2015年,长沙就接棒了原本在武汉手里的“中部A股第一城”标签,目前,长沙市内的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81家,市值近1.15万亿元。武汉市内的A股上市公司,目前是53家。

论人才吸引力。

自武汉在2017年开启抢人大战开始,武汉、长沙的人口流入就进入白热化,双双跻身特大城市。

过去5年,武汉常住人口数量增长288.3万,长沙常住人口数量增长164.9万人。

然而,面向下一个五年,武汉的人口目标却相当保守。根据《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至2025年,武汉市常住人口达到1380万人。在目前人口已经达到1365万的前提下,三年目标只增长15万

长沙在人口增长方面的态度却积极得多。根据长沙市“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全市常住人口总量达到1200万左右,未来三年,人口要增长至少176万。

尽管两地的人口差距仍有180万,但比起十年前,两地相差近250万人、抢人前超200万的人口数量差距,当下两城的341万人口数量差距,长沙未来的人口增长曲线远比武汉性感。

尽管武汉拥有比长沙更丰富的高校资源,在武汉求学的在校大学生数量甚至远超北京、广州,今年以168.29万的大学生数量,登顶全国榜首,比长沙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多出近一倍。

武汉大学,图源于湖北日报

但武汉常年饱受“人才中转站”的揶揄,武汉六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留汉比例只有三成。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显示,武汉位列全国第11位,甚至排在长沙之后。

再加上长沙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超武汉,换言之,长沙市民的消费能力远超武汉,更高的收入匹配更高的个人生活质量,于人才吸引方面,长沙可能比武汉更有优势。

论政策倾斜力度。

如果说以前武汉是副省级城市,是国家中心城市,比长沙拥有更高的政策倾斜力度,但自今年年初,长株潭都市圈战略正式获批,长株潭跻身国家级,两城的城市首位度差距已经近在咫尺。

2

长沙进阶第一城,还差一小步

长沙离超越武汉,问鼎“中部第一城”还有多远呢?

应当说,只需等一个关键时机。

而这个时机,即是长沙在产业上全面反超武汉。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武汉能多年稳站“中部第一城”,比起大多数人津津乐道的原因,如政治地位、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锦上添花的因素,更扎实的支撑力一直都是其产业强势。

目前,武汉已经形成的汽车制造业、通信和电子、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分别给武汉带来“中国车都”、“中国光谷”、“世界大健康产业之都”等美誉。

武汉未来科技城,图源于湖北日报

面向十四五,武汉的产业版图已经囊括“光芯屏端网”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绿色环保、文化旅游在内的九大项,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目标直指2.4万亿。

对比起长沙同样面向2025年的2万亿目标,在产业方面,武汉的目标比长沙多出了整整0.4万亿。

0.4万亿的差距,是整个衡阳市的经济总值,是长沙这样体量的新一线城市,过去5年才走完的路——从2016年0.92万亿GDP,到2021年的1.33万亿,长沙花了整整5年。

如果长沙要跻身“中部第一城”,基于人口基数,总GDP可以不一定完全超过武汉,但两者的距离一定需要缩短,短到0.2万亿、0.1万亿,以实现在没有明显短板的前提下,实现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的全方面超越。

而目前,正是长沙实现历史性超越的窗口期。

一方面,长沙的产业实力正迎来强势增长,业已形成包括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食品制造七大支柱产业。

其中,工程机械产业推动长沙冲刺“世界工程机械之都”,目前总产值突破2900亿元,是世界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之一,产业规模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

而作为全球知名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文化产业的产值规模已经远超千亿,更以其独特的内容价值,推动长沙跻身“网红城市”,并联动新消费产业、旅游产业产值水涨船高,成为国内年轻人最向往的宜居城市。

长沙火宫殿 图源于红网

另一方面,伴随今年年初,长株潭都市圈战略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战略。

长株潭发展日趋整体化,带动三地产业发展合频共振,典型如长沙、株洲、湘潭共同锚定的汽车制造产业,正迈步进入合体共振发展阶段,剑指2025年,汽车产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

株洲业已形成千亿规模的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产业则为长株潭产业版图注入强劲血液,株洲借势长沙这座“北斗产业城”,着力将北斗产业园送入千亿产业梯队……

而这三位一体的产业合作模式,无疑是长沙缩短0.4万亿差距的加速器。

如果以前要5年,未来可能就是3年,甚至2年。

落地到每一个个体,产业繁荣带动个体可支配收入持续跃升,又会进一步强化长沙跻身“中部第一城“的优势。

根据长沙市发布的“十四五”发展目标,未来将力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而目前,长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比武汉居民多出了0.6万元。

所以,长沙在产业经济发展上一旦做到两点:一是,GDP总量持续缩短与武汉的距离,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持续拉大对武汉的优势。

届时,“中部第一城”花落长沙,便无可非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52XxZ2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