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躺平已经过时,新的说法叫“松弛感”!

躺平已经过时,新的说法叫“松弛感”!

“即使错过了航班,也能轻松地期待旅行。”

「松弛感」这个词,源于一条点赞超过46万的微博。

起因是一位博主的一则观察:

一家人出门旅游,行李却因疏漏被退回,其他家庭成员只带着身份证踏上旅程。

但意外的是,当事人没有一个陷入极度紧张、暴怒,没有人生气和指责,甚至他们还能轻松讨论落地后该买点儿啥,全程气氛都非常松弛。

这条微博下面,有的人联想到自己不够松弛的家庭关系,有的人表示“实在太羡慕了”。

一时之间,「松弛感」成了全网特别火的热门词。

恋爱要松弛,工作要松弛,连明星拍戏也得学习松弛。

当然,在这个热门词的背后,还有很多我们想要去探讨的部分:

为什么松弛感这样难得?

不松弛感又会带来怎样的生活?

……

其实,所谓“松弛感”,就是一定程度的「心理空间」

有了这个心理空间,就能够容纳一些未知事件的发生,并且当事情发生时,失控的感觉不会把自己击碎。

所以,松弛感的反面,就是对任何小事和细节都「过度紧张」

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控制的事情很多,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事情超出我们掌控和预期。

失控的plan越来越多,就越容易陷入紧张和沮丧之中,最后殚精竭虑,精疲力尽。

但其实很多紧张感,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

比如,见陌生人、刚入职、考试、在公共场合当众发言等等。

在这些时刻,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很紧张,因为往往此时紧张有明显的反应:心跳加速,或者出汗,脸红,颤抖,声音变小,没有底气等等。

但还有一些时刻,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紧张,但却身体紧绷,总是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这些时刻常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或者独处里。

这样的紧张像一种“弥漫性的背景”,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调。

或许有时我们也会说:

“某某,她就是一个容易想的多、不放松的人。”

“某某,她就是一个焦虑型的人。”

“某某,她就是比较多愁善感,一有点事就睡不好觉。”

其实,比起那些显著的紧张,这种弥漫性的作为日常生活基调的紧张,对人的伤害可能会更大。

因为它引不起人的重视,更多被当成一种性格特征忽略掉,或者当事人根本意识不到他自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

除非有心理专家提醒他:你的肌肉很僵硬,你其实一直不放松。

所以,这种被忽视的隐性紧张,难被发现和纠正,但却让我们战战兢兢,无法放松地施展自己,享受生活的快乐。

紧张有一小部分原因是跟人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也就是跟天生的神经类型有关。

比如抑郁气质类型的人,神经类型为弱型、不平衡型,所以当有刺激过来时,这样的人神经的调节能力偏弱,抗刺激的能力也弱。

为了避免刺激对自己造成过强的冲击力,这种人会发展出对应地保护自己的方式,容易敏感,草木皆兵,所以会更加容易紧张。

但除了先天的差异外,更多的紧张可能是后天造成的。

1、互相攻击的家庭氛围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一种不幸的家庭就是「互相攻击型家庭」

在这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养成了一种互相找对方的缺点、互相找对方的茬,以获取自身存在力量的“奇葩相处方式”。

首先可能是夫妻间的相互贬低、相互攻击,彼此做彼此的“差评师”,从来不夸奖对方。

后来有了孩子,这种模式蔓延到和孩子的相处里。

也有可能,在这种家庭里,夫妻间不存在相互贬低,但孩子是被贬低攻击的对象。

言语的暴力像剑一样四处乱射,让人时刻心惊胆战。

有很多的人可能从小就处于这种神经衰弱、大脑紧张的状态。

2、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的父母

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的父母本身无法给孩子提供稳定清晰、可以掌控的信息源。

他们自己喜怒无常,情绪像过山车,甚至有的父母经常暴躁发怒,这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容易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环境里长大,必须时刻放哨,这是生物自动的本能。

所以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人总是提心吊胆,时刻保持警觉,自然容易紧张。

3、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缺乏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早年有过分离创伤、可能是遭遇过霸陵、可能是父母离异、也可能是父母感情不合……

没有安全感的人,通常很难放松。

我曾经见过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每天睡几小时的觉,抽很多的烟。

可想而知,这样的日子,生活质量堪忧,其实是佷紧绷的状态。

4、自我评价过低的人

自我评价过低的人的紧张是比较显性的,因为这通常跟自卑等因素有关。

他们总会觉得自己差,怕别人发现自己差,因此战战兢兢,不敢放松。

以上4种类型都是容易引起「隐形紧张」的因素,也就是说紧张已经成为这些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自然就不可能拥有“松弛感”的生活状态。

想要摆脱“隐形紧张”的支配,拥有“松弛感”的生活状态,其实并不难。

我推荐两个处事行为原则给大家:

第一,有话直说,别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感,大多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来源于我们想太多、太内耗,最终终止了行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因为大家都希望可以做自己,又完全做不到不被人影响。

比如说,想要找人一起吃饭,以前我在开口之前会想很多。

比如对方有没有空,她是不是愿意和我一起吃饭,我说出来有没有可能太勉强对方……

听起来的确很离谱,但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其实,不如自然地直接问“晚饭吃什么?要不要一起?”

对方说好,就一起去;对方说不行,那就下次再约!

第二,想要松弛感,就要拒绝极端化

很多人按照“应该法则”活着,所谓的“应该”就是早年内化的外界的规条。

比如每天应该完成多少任务,每天应该写几篇文章。

不应该贪玩,不应该浪费时间,不应该怎么怎么着。

这些人管束自己就像管束一个劳工,哪来的什么心理空间。

最有意思的是,有心理学家发现:这些人反而经常拖延!

如果一切本来就顺其自然地发展的话,又哪来的拖延一说。

遗憾的是,我们完不成任务的时候,又开始攻击自己,最终陷入无尽内耗中。

所以,太极端、太严格、控制又很强的人永远也无法摆脱紧张感,不如少苛责自己,给生活一些弹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9e9Kvq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