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华历史两千问169——开元盛世

中华历史两千问169——开元盛世

问题一

参考第1段,“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李隆基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

问题二

参考第2、3段,不包括“李林甫”。李林甫的确是唐玄宗重用的人物,但是他被认为是个大坏蛋。

问题三

参考第15段,姚崇“下令捕杀蝗虫,治理蝗灾”,因此被称为“救时宰相”。

问题四

第9段,农民认为“天灾”,是“非人力所能消灭”的。

问题五

倒数第二段,宋璟认为是“奉承”,是“不良社会风气”。唐诗中,有很多关于“开元盛世”的诗歌。杜甫的这首“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虽然没有直接写那个盛世,但是通过今夕昨夕对比,确实道尽了那时繁华。

咱们顺便说说牡丹。柳宗元在《龙城录》中,提到唐高宗晚年的时候,在宫中赏牡丹,这已经是最早的记录了。兴盛还是在开元时候。《松窗杂录》里面说:“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

牡丹花的形象,确实配得上唐朝盛世景象。名贵的瓷器上,往往会点缀牡丹的形象,这些瓷器传到欧洲的时候,一度被认为这种花不存在,是画家夸张想象的。

武则天时期,牡丹还没那么受关注。至于“武则天贬谪牡丹到洛阳”更是后世附会的传说。咱们提到过武则天那个时候,武则天经常带着百官到洛阳去了。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从李隆基开始,就很少看到皇帝到洛阳的记录了。

长安地处西北,战略位置很重要,因为,北方游牧民族那叫一个彪悍啊,国都在长安,才能有效抵抗战略压力。这么多人要吃饭,但是粮食产地却在江南。

隋唐时期水运依赖的运河

水运的起点是扬州,通过大运河贯穿长江、淮河、黄河,期间还要看河水水位,一路逆行,虽然耗费人力,但是总体还好,但是这种情况,只限于运到洛阳附近。

清光绪《陕州直隶州志》中的三门砥柱图

黄河三门峡有个砥[dǐ]柱山,这座名山仅仅高9米,其实就是黄河中间的一块巨大的岩石,水流异常湍急。运粮的船很多都毁在了这里,粮食最终运到长安的,只有起点的十之一二,损耗很大。

开元年间的时候,进行过改革。这段路,改成路运,也就是先从船上搬下来,运到陕郡太原仓后,再重新装船,这下好了很多。后来,又在砥柱附近修了很多中转仓,大约只有12里的路走陆运。长安的粮食问题才初步解决。

有了充足的粮食,开元年间的长安城极度繁华。据说长安附近的人口达到百万,外国人尤其多,是那个时期的“宇宙中心”。

等到安史之乱后,长安附近兵丁增多,这粮食就又不够吃了。到了唐代宗的时候,刘晏改革,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刘晏的改革非常正确。具体来说,就是组织了一群专业人员,当时叫漕卒,全部大概1万多人。粮食不再散运,要装袋;船也不是临时凑的,标准化。关键是到了砥柱这个地方的时候。十艘船一编队,船上配一个撑船的,掌握方向,三百个纤夫一组,选准了时候把船拉过去。一批人专门负责这一段,安全性,效率都得到了保证。

这些人,有组织的运输粮食,周边的土匪也不敢轻易的抢劫了。一直到唐朝灭亡,粮食都能得到保障了。

但是,这也是长安最后的辉煌了。随着气候的变迁,气温下降,黄河流域的战略地位就下降了。中国的人口中心,进一步向沿海迁移,长江流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集中到了大运河沿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K2YrBe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