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 / 在古代当一个“快递小哥”是什么体验?

在古代当一个“快递小哥”是什么体验?

夜读·开卷有益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

《碌碌有为》一书的作者王笛教授,是一位获得过文学奖的历史学家,一位善于从微观视角讲述“小历史”的历史学家。

这部书犹如文字版《清明上河图》,带你翻开历史长卷,看鲜活生动的古代日常,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探索社会的隐秘角落和那些隐藏的秘密。

01

武行天下:镖局

在中国,长途保镖行业的起源很早,但镖局的起源比较晚。保镖行业的兴起与官方驿站有关系。早在唐朝时期,就有遍布全国的官营驿站。当时经常会有一些官吏在全国各地流动,传递文书和物资,官营驿站的主要功能就是负责往来官吏的住宿。

官吏长途跋涉,有时候会经过一些不受官府力量控制的边疆地区,或者是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在这些地方如果遇到歹徒,很可能阻碍官吏传达信息和物资,甚至官吏也可能被杀。这时候,保镖就派上用场了。

从唐宋至元明的四朝官府,都会雇一些会武术的武林中人,让他们在路上保护官员的安全。

不过,此时的保镖还不同于后来产生的镖局。这些做保镖的人往往都是“个体户”,并没有形成组织。

保镖集团——镖局到清朝才出现。

关于镖局的起源,有两个传说。

一种说法是在清初,著名的反清志士顾炎武、傅山和戴廷栻,召集了一群武林人士,组建了镖局。因戴廷轼是山西人,这三位义士经常在山西会面。他们以山西商人从事长途贸易需要保镖为名义,召集武林人士组建镖局,实际是为了伺机组织反清斗争。

另一种说法是,乾隆时期,山西的武术家,有“神拳无敌”之称的张黑五有意开设镖局。因为普通人是没有权利直接上奏皇帝的,所以张黑五请求达摩王转奏乾隆皇帝,请求乾隆皇帝同意他开设镖局。后来乾隆同意了,张黑五就开始在北京兴建了第一座镖局“兴隆镖局”。

这两个故事可能都不是真的。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已经提到过镖局,由此推断,镖局的起源应该不晚于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的康熙二十八年,也就是1689年。

虽说这两个故事可能是编造的,但它们反映出来的一个现象就是,镖局与山西人存在重要关系。

在清朝时期,山西商人从事跨省甚至跨国的长途贸易。长路漫漫,贼人不少。他们确实需要一些保镖来帮助他们护送货物及银两,这个需求就是镖局出现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一些镖局也确实是山西人开的,也许山西的商人更相信本地的镖师吧。

影视剧中的行镖

镖师应该具备哪些武艺才能呢?

老舍先生在小说《断魂枪》中,描写了一个叫沙子龙的镖师。从他对过去镖局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二。

“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成昨夜的。”

镖局出镖要插上自己家的镖旗,镖师们拿着钢刀护卫拉着货物或白银的口马,遇到了江湖上的强盗要能知道黑话,也要有应对的智慧,这就是小说对镖师的简略描写了。

其实,作为镖师,要掌握三项基本技能,即武功、春点、医术。

初入镖局的镖师先要学习腿法和拳脚功夫,而后学习使用刀剑、棍棒等兵刃。此外,走镖分为两种,一种是陆路上的旱镖,一种是靠船来押运物资的水镖。为了走旱镖,镖师必须学会骑马作战。为了走水镖,镖师必须学习水上功夫。

镖师之所以叫“镖师”,正是因为他们需要学习使用飞镖。实际上,使用暗器也是镖师必学技能。

光有一身功夫还不足以成为一个合格的镖师。镖师行走江湖,必须要学会“春点”,也就是江湖黑话。

走镖时,遇到强盗,镖师不会马上就动手,先要用“春点”来跟对方“盘道”。如果每次走镖都要打打杀杀,这样的镖局是做不长久的,与强盗搞好关系是镖局长期经营的必备条件。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跌打损伤是镖师经常遇到的。因此懂得治伤的医术也是镖师必不可少的技能,有的镖师甚至本职工作就是医生。

《清稗类钞》就记载了广东一个叫洪浚业的医生,擅长使用暗器,因此商人经常聘请他做镖师。

再厉害的镖局和镖师,到了清末民初也衰败下来。

老舍先生在短篇小说《断魂枪》中,用对往昔世界充满乡愁的笔调,点出了镖局衰落的原因。

老舍先生认为,导致镖局衰落的重要因素有两个。

一是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化长途运输技术,取代了镖局镖师所惯用的马和骆驼。在有火车这种快速、安全、相对廉价的交通工具之后,镖局提供的服务显得性价比过低了。

二是以现代化枪支为代表的新型武器的出现。这些武器取代了镖师引以为傲的拳脚功夫和冷兵器。

老舍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这两者确实是镖局在清朝末年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虽然在清末走向衰落,但是民国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镖局存在的,尽管它们的业务量已经大大减少了。毕竟,传统的消亡是很慢的,而且在民国时期,全国不通火车的地区还很多。

还有另外两个导致镖局衰落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对镖局而言,可以说是“成也晋商,败也晋商”。前面我们讲到了晋商在清朝中后期建立起经济组织“票号”,有了票号以后,长途汇兑变得很容易,只需要一张票号的汇票,商人就可以在许多大城市汇兑白银,再也不用大老远地运输大量白银。而镖局的主要业务其实就是“银镖”,也就是押运白银。有了票号,“银镖”的业务量自然而然就大幅度萎缩了。

另外,以电报为代表的近代通信技术传入中国,也是导致镖局衰落的一大因素。

02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武术和门派

武术团体是中国社会中的另一武装团体。

中国的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兵家就与武术联系密切,二者都是技击的运用。《孙子兵法》也十分强调战士的选拔与训练,此时的战士多用剑。

而到了秦汉时期,尚武的传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武术,古时的武术常以武舞的形式出现,例如我们熟悉的“项庄舞剑”就是其中的一种,除了剑舞,还有斧舞、钺舞等等,虽然动作随意,但出现了进攻、打斗等强烈的攻防动作。

武术在传统中国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人抵御外来侵害的技能,或者强身健体的大众娱乐;另一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训练和培养军事人才。

古代频繁的战争让人觉得习武非常重要,南北朝时期少林寺武装力量的出现,便是长期抵御战争侵害的结果。

唐宋时期的武举制度强化了人们的尚武传统。到了两宋时期,官方颁布规定,加强禁军的武术训练,无论是箭术还是刀枪,对于武艺的训练和考核都有相当严格的标准。

明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中国的武术体系正式成形了。

在明朝,各种武术器械以及拳法,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大量流派。明代抗倭名将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所写的《江南经略》记载:

当时的拳法流派有十一家,包括赵家拳(相传由宋太祖赵匡胤创立)、南拳、北拳、西家拳、张飞神拳、猴拳等等;棍法流派有三十一家,包括左手少林、右手少林、大巡海夜叉、小巡海夜叉、双头棍、连环棍等等;刀法流派有十五家,包括偃月刀、双刀、钩刀、手刀等等。可谓武术百家,各有所长。

明朝中期以来,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受到倭寇侵扰,因此明朝人十分重视日本刀和日本刀法。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练兵的时候就教士兵日本刀法。明代的刀术吸收了日本刀法的精华,又将其与中国传统刀术结合起来,产生了新的刀法流派。

明朝末年已经有了“内家拳”和“外家拳”的说法。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讲道,像少林拳这种强调主动进攻、大开大合的拳法就是“外家拳”,而“内家拳”据说是张三丰所创,以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为特点。

到了清朝时期,武术团体与民间宗教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密。到了清朝,政府担心这些民间组织搞“反清复明”,严厉禁止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不过,政府对民间武术管得不是很严。

到了民国时期,武术宗师和流派应该是最为人们熟悉的。说起民国武术和不同的武术流派、武术团体,可能很多读者马上就想到了与霍元甲、陈真、叶问相关的电影。比如,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便从南北不同武术门派之间的切磋,来讲述民国时期武术宗师所秉持的武术精神。

虽然关于这三位的电影很精彩,但未必能够反映清末、民国时期武林的真实情况。

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百度百科

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和军队、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民国时期武术团体的这一发展趋势与一个叫马良的人有关。马良于清末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跟师父平敬一学过少林拳和摔跤术。他参加了清朝的军队,并在军队中传播自己结合摔跤术和拳法而创造出的一套功夫。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他已经当上了协统(相当于现在的旅长)。在带领军队驻扎山东潍县时,马良召集武术名家编写了一部教材《中华新武术》。

进入民国时期,马良依然在军队任职,到处游说政府官员推广武术教育。1914年,马良在济南创办了武术传习所,培养武术教学人才,将他们派往各地。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学校和军警开始把《中华新武术》列入课程。1917年,民国政府正式把马良创制的武术教育列为军警的必修课。

民国时期,各地区都成立了和马良的武术传习所类似的武术社团组织。其中最出名、最重要的要数国术馆了。国术馆创始人张之江也是一位习武的军界人士。他是河北盐山县人,小时候练过太极拳、八卦掌,1901年参军。民国时期,他曾经担任国民军总司令。

1927年,张之江退出军界,就任南京政府委员,并邀请蔡元培、于右任、冯玉祥等政府要员,在南京成立了国术研究馆。后来,国民政府宣布给该馆提供经费,并将该馆纳归政府指导。1928年,国术研究馆正式改名为“中央国术馆”。

1929年,国民政府下令,全国各地都要开设国术馆。馆长由当地行政长官担任,或推举德高望重者担任。到1933年,已经有25个省市设立了国术馆,形成了一个几乎遍布全国的国术馆系统。

国术馆主要的工作就是招收学生,培训武术。中央国术馆除了开设面向未成年人的少年班、青年班,还有培养武术教育人才和专家的师范班、教授班;除了教授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中国传统武术,还教授拳击等外国格斗技术。

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和军队、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中央政府的提倡下,各地均出现了学习武术的热潮。

武术及其发展出来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学和影视作品创作的精神食粮和丰富素材。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武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极大的传奇色彩。

本文摘自《碌碌有为》,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本书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O04Rm2d.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