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湖广填四川》仁寿县黄氏源流及发展(上)

《湖广填四川》仁寿县黄氏源流及发展(上)

一、仁寿黄氏源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天生万物,必有其本;人在乾坤,当有其源。族谱,乃一个宗族的宪章,既记载了先祖的恩泽,又可以教育子孙后代养成良好的族风、家风。

读《黄氏史牒》得知,黄姓很古,系上古颛顼后裔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后来楚国灭黄,黄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至今已4300多年的历史,已传150多代。据2016年全国人口统计,黄姓人口列第八位,2680多万。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各类杰出人物。其中,进士269人,状元11人(其中一名女状元),丞相21人,名将5人,命妇一品夫人12人。还有“一门五进士,九子十尚书”的美谈。

追溯黄姓历史之源,首先会涉及到黄河文明。在这一时期,轩辕黄帝逐鹿中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其次会涉及到淮河文明,在这一时期,特别令人向往。在这个夏代初封的黄国里,陆终公的后裔们,历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一千四百余年。他们共创了璀璨夺目的黄国文化。至公元前648年才告终。历经沧桑的黄国故城,至今还座落在河南省潢川县隆古乡。

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的发展,华夏黄氏步入了长江文明。这一时期,彪炳史册之首者,春申君黄歇也。黄歇,游学博闻,明智忠信,礼贤下士,才高八斗,声震华夷。楚顷襄王时,出使秦国,义和退兵,留使十年,忠心事主,楚考列王时,敇任令尹,一代楚相,封“春申君”(名黄歇),门客三千,尊“四君子”首,赐淮北十二县地。现在上海简称的“申”就由此来。其辅佐治国,筑城治水,助楚国复强。他中兴了家道,使江夏郡望崛起,给黄氏家族带来了恒久的辉煌,被尊称为江夏黄氏上始祖。

颍川太守黄霸,订立规章制度,设置父老、师帅、伍长等行政编制,在民间广泛推行,教育百姓行善去恶,务农养蚕,节俭用度,增加财富,种树植麻,饲养家畜。霸公外表宽厚,内心明察,聪明而识时务,他以宽厚平和为政,很得属下之心。对下属官吏首先致力于教育和感化,如有人不遵守教化,再对其施以刑罚。

公元前58年4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颍川太守黄霸,对各项诏令都明确宣示,大力推行,属下百姓向往礼义教化,孝顺父母的子女,相互友爱的兄弟,贞节的妇女,尊敬老人的孙子日益增多。土地相联的相互谦让,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也不贪心拾取,奉养照顾孤寡老人,主动帮助贫苦病弱,有的监狱连续八年没有重罪囚犯,特赐黄霸关内侯爵位,黄金一百斤和俸禄二千故,后升为相。霸公为政,以百姓为中心,认真为百姓做事,使得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在霸公执政期间,颍川郡的人口增加最多,孝子贤妇最多,奸邪坏人纷纷逃往别郡,盗贼日益减少,罪犯最少,吏治最廉洁。故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教黄霸第一。”霸公不愧为循吏良臣也!

中国第一位大孝子,《二十四孝》之一的黄香,诏读东观,博览群书,文誉京师,位居台鼎,輱弼皇图,奉亲至孝,万世楷模。集孝子、贤臣、清官于一身。他瑞雅的风姿,博古通今的才学,令汉章帝赞为“道德文章俱佳,难得的贤才”。谱载汉章帝曾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赐之。现有《九宫赋》等三篇著作传世。

香公去世后,被尊为后世天下黄姓的江夏大始祖,一个响亮的徵号“江夏堂”(在原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现武昌市江夏区郑店街黄鹤庄)。由于江夏堂设在后来的江夏郡治,于是江夏黄氏便把江夏郡作为自己的郡望。正是因为有才倾朝野,名满中华的黄香;才思敏捷三任宰相的黄琼;忠肝义胆,气冲宵汉、位至三公的黄琬,江夏黄氏才成为当时名望最高,地位最显赫,财丁最旺,英才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族姓最繁的宗族,故这支黄代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

在黄氏族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元代的黄道婆。黄道婆是童养媳,长年累月起五更,睡半夜伺候一大家人的吃喝穿戴。起初,她弹棉絮,弹得不透不净;卷棉条,松紧不匀;纺棉纱,粗一段细一段……可她毫不气馁,坚持练习和改进纺织工具,没多久,便掌握了纺织的全部操作工序,剥棉籽,敏捷利索;弹棉絮,蓬松干净;卷棉条松紧适用;纺棉纱又细又快;织棉布,纹均边直,成为著名的纺织家。在机器织布发明以前的纺织技术,全中华都使用黄道婆的纺织技术。

江夏鼎盛之后,随着中国政治文化力量重心向东南迁徙的发展态势,而在这场持久的大规模迁徙过程中,出现了两个著名的中继站。一个是浙江金华,另一个是河南光州固始,都以晋帝“永嘉南渡”这一社会大动荡为背景。一支则以惠卿黄苾从江夏向东南迁至浙江金华市浦江县,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新安·金华黄氏。

另一支则以侃公从江夏迁河南光洲固始县,黄允,黄裳自固始东迁福建邵武,黄知运,黄元方自固始东迁福建晋安、莆田,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邵武,晋安、莆田黄氏。其后世再支分湖广、四川及沿海各地,直至从厦门、台湾出国门,迁至东亚、东南亚、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建设创造奇迹,这就拉开了江夏黄氏步入世界文明的帷幕。在这一时期,则出现了两颗光辉灿烂的政治文化明星,两颗明星的光芒至今照耀全世界、全中国、全川乃至仁寿县!他们是唐末的黄峭山公、宋代的黄庭坚公。

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别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惟愿垂荫佑,三七男儿永炽昌。

此诗出自唐末福建邵武人氏黄峭山。当时意为训导诗,后演化为遣子诗、认宗诗。这首诗传遍神州大地、五湖四海,不仅在峭山公的裔孙中流传,而且在整个黄氏宗族和其他一些姓氏中流传。其流传之广,意义之深,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童年读书写字时,父亲就把这首诗作为学诗和练字的内容,当时误传此诗是“湖广填四川”时,祖辈专门为后人创作的“认祖诗”。也亲眼看到父辈们在接待本族宗亲时,就是以是否会背诵这首诗为“联络密码”的,能背诵的就酒肉相待,提供住宿,亲如一家;不能背诵的,就各行其路。足见此诗的重要性已铭刻灵魂了。笔者作为黄氏后裔,有义务将这首“训导诗”和另一组“训子诗”及背后的故事披露于众,与之分享。

黄峭山,生于唐懿宗李淮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其父黄锡,28岁中进士,任县令。峭山公“自幼沉宏、有智谋”除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外,更拜师学习,17岁中进士,授高邮镇军参事,在任职期间,唐朝国势渐弱,天灾人祸频繁,藩镇势力日盛,联合反对朝廷。只有陇西郡王李克用效忠朝廷,成为国家捍卫者。李克用采纳黄峭山的计谋,一举粉碎三镇势力的进攻,新皇帝唐昭宗奖励黄峭山黄金一万两,以作为修复家园之用,并提拨为邵武军事参事,时年19岁。在邵武任职期间,由于前期的天灾水涝、蝗灾,使灾民沦为寇盗,社会秩序极为混乱。唐昭宗见黄峭山整治安抚卓有成效,再赏黄金二万两。黄峭山将奖金多用于治军防乱和召抚难民回乡,促盗寇从良,安居乐业,鉴于黄峭山在治理邵武展示出的执政和治军特殊才能,于27岁时被封为千户侯,晋升为尚书左仆射、奎章阁学士和工部侍郎,兼管江浙两省军务。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唐朝庭发生巨变,朱温杀死唐昭宗,举辉王李祚为帝,朱温实际操控朝政,峭山公见唐朝名存实亡,毅然弃官回到邵武禾坪(和平),时年37岁。为了造福桑梓,创办“和平书院 ”培养一批又一批学子,进士就有137名,其中著名人物就有李纲、张三丰、黄潜善等,在当地传为佳话,直到七十岁。举办七十岁寿典后,结束教育生涯,以吟诗自娱。

公元951年,也是峭山公八十寿辰的正月初一,峭山公召集三位夫人(每位夫人均生七子)和21子及全体孙辈欢宴。席间,峭山公庄严宣布:“汝等已长成,并俱已婚配,应各自奋发,大展宏图”、“池中之鱼逊于云中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故土,应以四海为家,放眼世界,都必出居!”夫人们开始不舍,峭山公稍作调整,最后宣布决定:“三位夫人各留长子在身旁供侍,其余十八子各走他乡,在家者继承田产,外出者各领家谱一本,骏马一匹,黄金五十两,白银百两”。并勉励大家:

“汝等皆饱学广识,必将光显黄门,名扬四海,现有谱图二十一本,让世世子孙存留修补、以识黄氏之源,此乃吾家之传家宝也!”即席吟诗:“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别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惟愿垂荫佑,三七男儿永炽昌”作为训导,峭山公强调:“初二准备,初三开始登程,初七日止。三月后回家报知徙居情况,若知汝等即得乐土而居,我深幸矣”。通过以上的开导,大家的思想豁然开朗,首先是三位夫人都吟诗支持峭山公的行动,紧接着众儿也纷纷吟诗响应父亲的重大遣子举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除各房老大外全都走出了旧居。从后来的情况看,峭山公的21子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其中有进士4人,尚书2人,大将军2人,职位最低的都是县令。峭山公的后代已到37—40代,总人口已达160多万人。

峭山公有一组精心创作的“诫子诗”,被隆重的收录在“黄氏史牒”中,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诫子诗(选三)

一诫我儿孝道先,从头细读蓼莪篇。

功劳十载衣衫破,乳哺三年骨肉穿。

虞舜耕田称大孝,仲由负米说前贤。

羔羊乌鸟犹知报,汝辈须当孝敬先。

二诫我儿重人伦,棠棣竞秀乐天真。

长先幼后尊卑肃,兄友弟恭次序循。

富贵休嫌同骨肉,贫穷须念共慈亲。

桫萝松柏相依附,莫作寻常陌路人。

三诫我儿重立身,衣冠整肃壮精神。

行规坐矩亲贤友,脱俗离庸务正人。

虫蚁至微犹解化,蛇龙处屈尚能伸。

他年生子为人父,当效汤盘日日新。

峭山公25代孙黄秀成时居广东梅州,响应清政府“湖广填四川”的号召,于乾隆20年(公元1755年)带着五子向四川出发,行到湖北地界患病而亡,其子卖掉一些物品,将其简单安葬,行到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荣胜乡岩桑屋基居住,佃田耕种。后情况好转,前去湖北将黄秀成遗骨移到威远县安葬。

此后,26代孙黄立珠从威远县又搬迁到仁寿县的天峨乡居住繁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200年间,已有了300余人。32代孙黄正驰高中毕业后,顶替父亲的班,在煤矿安检科工作。业余时间喜欢吟诗作赋,是四川省诗词研究会、仁寿诗词协会会员。从2003年开始主持编写《仁威黄氏族谱》,辛苦三年,终于完成。其族谱辈序为“德正大光明,循良富贵荣,科甲开三级,诗书绍九龄”二十字。

2006年黄正驰63岁的母亲患病瘫痪在床,平时由父亲护理其母,凡工作之余,黄正驰和其在同矿工作的妻子骑上摩托回家,争相侍奉病母,喂饭喂药、洗衣洗脚,最后三年,母亲不能咀嚼饭食,他把米饭捣烂,一点一点送入母嘴。他这种精神在当地群众中传为敬老孝亲的佳话,同时也成为峭山公家训的传导者和实践者。他在修编族谱中深受家族文化浸润熏陶,作诗以吟志:

曾经风雨涤乾坤,氏族中兴冠美伦。

传世耕读承百代,遗风孝友育三春。

勤翻经典瞻先辈,再续华章励后昆。

力觅残珍穿彩练,宗功祖德倍温馨。

黄氏政艺的另一颗明星即宋代大书法家、大孝子、大诗人、“江西诗派”始祖、四川省眉山市丹陵“大雅堂”创建者之一的黄庭坚。

(1045年—1105年5月)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宋朝洪都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素、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幼年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六岁做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江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第二年,加封著作佐郎,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被提拔起居舍人。这时,其母重病,黄庭坚请假侍候。他日夜察言观色,衣不解带,母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兼国史编修。章惇、蔡卞两大奸臣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有诬陷不实之词,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各处以备查问,摘录了1000多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都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说:“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人都称他胆气豪壮。黄庭坚也因此被贬为涪川别驾,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居戎州(今四川宜宾)。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工作之余,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在这里,他还干了一件名垂千古的大事——他和人联手,修建了“大雅堂”。

公元1094年,黄庭坚因编的《神宗实录》有贬斥王安石新政的内容,遭到新党再罢黜出朝,被贬往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在这里,他有机会静心研究杜甫描写两川(西川治成都·东川治梓州郡今三台县)和夔州(今重庆奉节)的大量诗作。他认为,两川夔峡杜诗颇具古代大雅诗的“宏远雅正”之风,而推行杜风首先要推广杜甫的两川夔峡诗篇。因此,黄庭坚“尽书子美两川、夔峡诗”并想把亲笔书写的杜诗刻成石碑,放在蜀中爱好者之家。这一消息,被远在眉州丹棱县的杨素获悉了,他大喜过望,带上见面礼,从古岷江码头乘舟赶往宜宾,他要拜会黄庭坚。杨素本是丹棱县才华出众的富绅。他喜好诗文,特别仰慕杜甫、苏轼、黄庭坚等文坛领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的岳父。他见到黄庭坚后,两人相谈甚欢,他恳请黄庭坚惠赠杜甫诗书,然后自己出钱请工匠镌刻成碑,并建高阁大厦永久珍藏这些杜甫诗碑。黄庭坚一听,正中下怀,喜出望外,欣然应允。半年后,杨素再赴宜宾,将黄庭坚书写的800多首杜甫两川夔峡诗带回家乡,马上请来数十名石匠刻碑。然后,他在自己家的院子右侧,修建了一座用来珍藏这些诗碑的高屋大堂,并用青石板铺筑了一条长达三华里通往丹棱县城的石板路,以便各方人士前来观瞻读诗。这个地方,就是如今丹棱县丹棱镇茶林村高庙沟上方的杨湾。

经过六年的修建,公元1100年9月终于竣工。杨素又到宜宾请黄庭坚题名,庭坚公兴致大发,挥笔写下“大雅堂”,并写出“大雅堂记”:“自杜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季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则思过半矣”。

“大雅堂”共珍藏杜诗470首,至今,“大雅堂”是中国唯一的大雅堂。黄庭坚公还著有《山谷词》《豫章集》,于公元1105年5月24日在任上去世,享年60岁。1130年,宋高宗赠“直龙图阁”位,太常议谥“文节”称号。

庭坚公35代孙黄琴生,中共党员,四川省诗词研究会会员、仁寿诗词协会会员,曾在乡镇领导岗位工作,现在涂家乡政府任职。2009年10月24日,他到武汉市参加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第十届第二次恳亲大会,看到黄氏宗族在全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在全中国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庭坚公后裔们的奋发有为,他立志修一部《中华江夏仁寿水字桥黄氏族谱》(庭坚世系),通过不寻常的辛苦付出,很快付梓出版。峭山公、庭坚公这两颗政艺双星在仁寿这片土地上真的后继有人,泉下有知,当含笑矣!

文章来源:仁寿县档案馆 图片: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Y2y3dM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