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商鞅变法的风评为什么越来越差?

商鞅变法的风评为什么越来越差?

曾经有一部讲述商鞅变法的电视剧叫作《大秦帝国之裂变》,剧中商鞅的艺术形象足以超越诸葛亮、岳飞、王猛等人。但是历史上的商鞅并非如此,学历史的时候,商鞅变法作为重中之重展开,商鞅作为法家代表人物、以法治国的先驱,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事实上商鞅死后,秦国的老百姓一点儿都不觉得怜悯,甚至有些幸灾乐祸,《史记》用“秦人不怜”来记载百姓对商鞅被车裂的反应,商鞅做了哪些事情,以至于如此不得人心呢?商鞅变法首先触犯了老牌贵族的利益。变法的首要条件就是打破既有的规则,把贵族的一部分土地重新分配,这让甘龙、杜挚为代表的贵族对商鞅咬牙切齿。

为了推行变法,商鞅主张严刑峻法,发明了大量酷刑,秦国百姓深受其害,哪怕是吐口痰、丢块垃圾这种无关痛痒的举动,受到的刑罚也是掉块肉。《秦简》记载,在当时国都咸阳的大街上,因酷刑断手断足之人不计其数,由于行动不便常常阻塞街道,更有无辜之人受连坐牵累,百姓在秦法之下如坐针毡。

更离谱的是商鞅推行驭民五术,即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将百姓放在统治者的对立面。壹民是统一百姓的思想,变法主张百姓只从事耕战以获得爵位;弱民是将百姓、贵族的大部分财富、产业收归国有,达到国强民弱的效果;疲民是利用爵位制让百姓长期从事耕战,没有空闲时间去想、去做别的事情;辱民是奴化百姓,让百姓不敢反抗统治者;贫民是让老百姓吃不饱又饿不死,每天为了最基本的温饱而疲于奔命。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变法的推行者,商鞅其实是变法的最大受益者。秦孝公看到变法大成隐居幕后,商鞅甚至成为当时秦国实际的掌权人。历代秦国当权宰辅,大多以亲民形象示人,如百里奚视察百姓通常穿着朴素,但商鞅为人刻薄、不能与民同乐。商鞅出行必定前呼后拥,侍者、卫兵浩浩荡荡,极尽奢华。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商鞅始终把国家和百姓对立起来,把百姓看成是国家、君主的“敌人”,由此而延伸出的诸多政策、法令都是围绕着着如何整治和驾驭、奴役老百姓的。虽然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但是在秦法治下的百姓却深受其害。百姓吃得上饭却吃不太饱,为了极难获得的爵位长期从事耕战,却始终为了糊口而奔波,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商鞅变法的奴隶,国家战争机器上的螺丝钉,失去了精神与灵魂,只剩下不停劳作的躯体。

终于在秦孝公死后,商鞅成为众矢之的,被老贵族诬陷谋反,商鞅不得不起邑兵对抗,死于自己亲手创建的秦国新军之手,尸身被运到咸阳车裂。商鞅虽然被杀,变法却未被废除,并沿用后世两千多年。汉武帝后来虽然号称“独尊儒术”,其实商鞅的治国策略却一直在施行。古代读书人以儒家经典作为必读科目,但贵族、统治者却以《商君书》、《韩非子》等法家经典长期作为治国策略,是以“外儒而内法”,对百姓则宣称法家书籍为禁书。正是如此,所以商鞅变法的风评只能越来越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a0lGJY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