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人民日报写作课:扣准现象背后的本质

人民日报写作课:扣准现象背后的本质

本文转自:人民网+客户端

王丹

20世纪80年代,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大批新鲜事物涌进中国大陆,其中便有“洋快餐”。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华首家门店落户北京前门大街。1400平方米,三层楼房,500个座位,门口挂着“美国肯德基家乡鸡”“美式快餐”的招牌。这家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肯德基快餐店,很快便引爆整个北京城,引起诸多媒体竞相报道。

一年半之后,人民日报社经济部记者朱剑红采写了《肯德基吃什么?》(1989年3月16日第5版)一文,开篇便是一句戏言:

“肯德基炸鸡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当我走进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那简陋、寒酸的办公室,公共关系部的何小姐给我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随后,这位何小姐反问记者:“肯德基到底为什么这么成功?我看大家都感觉到一点儿,但都没说清楚。”“你说这些人到底是来吃什么来了?”

围绕这个问题,记者从吃“鸡”、吃“快”、吃“派”、吃“名”四个层次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最终得出结论:小炸鸡背后,突显的是开放发展的大中国。

这样的经济报道,可以说不仅有意思,也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同一天配发李德民撰写的评论《经济里面有文化》这样写道:

《“肯德基”吃什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具有这么多“鸡”的中国食品业,却不如一个来自大西洋彼岸的“鸡”有魅力?的确,我就不相信美国的炸鸡比中国的烧鸡更对中国人的口味,也不相信它比中国烧鸡更实惠,可是,“肯德基”确实在北京打响了。记者分析,人们到“肯德基”,除了吃鸡,吃“快”,吃“派”,吃“名”,深一层看,恐怕还是吃了美国文化,也许,这话说到了要害处。经济里面有文化。

反观分社记者的经济报道,可以说先天弱势。分社记者接触面广、涉足领域多,但对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缺乏钻研,自然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报道。但是,经济报道却又是分社记者无法回避的。尤其是当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做好经济报道,是党报记者的本分。而且,对于分社记者而言,虽然碰触宏观经济话题确有难度,但发掘微观经济话题却有优势。

比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前不久,经济新闻版聚焦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四个话题,策划了一组“构建新发展格局·县域经济观察”的稿件。报道注重以小见大,富于生活气息,读来也不晦涩。

且看2021年4月29日11版《广西兴安 旅游消费潜力大》一文:

“船!船!妈妈,我要坐船!”3岁的女孩拽着侯娟秀的手,一个劲儿地往前挤。侯娟秀一把把她拉回来,哄道:“好好排队,马上就到你了。”小女孩眼睛忽闪忽闪的,分明在说:“还有好多人呢!”

“车队调度,就这么定了。”放下电话,李秋拽过文件夹,边对照边往电脑系统里输入,“嗒嗒嗒”,三下五除二,订餐确认件、订房确认件、保险参保名单,全搞定。

再看2021年4月28日11版《贵州兴义 服务消费亮点多》一文:

看电影。“现在主要观影人群能覆盖到40岁,中老年人也很常见”“老人一辈子没进过电影院,这回想让他们体验一把3D电影。”

品咖啡。“店里已经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客户”。作为一名上班族,欧阳洋白天在办公室应对各种繁杂事务。晚上下班后,总会去咖啡馆点杯手冲咖啡。

享生活。“生活Plus”这一应用软件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让老百姓更便利地购买优质产品与服务。”

这些报道,语言生动、文风鲜活,颇有生活气息,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俗话说得好,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仔细通读全文,观察的味道确实够浓,但却仅仅止步于观察。广西兴安稿的主题是县域旅游消费的发展,本以为要讲述兴安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做大做强本地旅游产业,但作者却忽然转向“更多的人愿意走出兴安,到外地游玩”。本地业态是否丰富?产业链是否完善?发展趋势如何?变化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文中都没有解答。

贵州兴义稿则重在描述一些并行的消费现象,只提供了某个消费领域的简单切面,没有分析这种现象兴起背后的原因——是社会变迁抑或时代发展?是收入增加还是心理需要?

以往,我们总说记者的写作不够生动,缺少现场感、画面感、镜头感。但是,对于经济报道乃至其他领域的报道而言,如果一帧又一帧都是“画面的堆叠”,却没有“镜头的深意”或“镜头之间的逻辑”,只能是看似热热闹闹,却让读者迷迷糊糊。

当然,这组稿件中也不乏亮色。且看4月27日10版《西藏江孜 网络消费更方便》(作者:徐驭尧)一文:

对于偏远县城的消费者来说,电商扩大的是消费,扩展的是见识。一次次消费购物,不仅仅提升了生活水平,也让他们有机会与更广阔的世界连接。

观念一变天地宽。那些熟悉电商、紧跟潮流的年轻人,就是产业成长的重要力量。

而生产日渐兴旺,规模扩大后物流成本被摊薄,县域的物流配送也会变得更为顺畅。

消费带动生产,也带动发展。构建一个健康的经济循环,需要生产和消费“双轮驱动”,帮助消费者走向美好的远方。

稿件从偏远县域网络购物由少到多这一现象,分析了其背后发展的原因——网络更加普及、物流更加通达,并针对当下仍然面临的问题——物流的慢和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作为一篇讲述县域经济的报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经济味儿”够足。

究其原因,就在于记者扣准了本地线上购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和逻辑脉络,看清了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而记者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也绝非全赖“天赋”。据记者说,在接到相关选题之后,先请教了从事电商行业的专业人士,“其实一开始,对于如何切入也颇费思量。和业内人士聊,逐渐掌握基本情况后,才聚焦到‘物流仓储’这些最关键的问题上”。采访结束之后,记者又就此问题请专家做总结性的分析,并提炼普遍性的问题和看法,“其实,在西藏网购的发展中,居民收入的增加是很关键的一点,但对全国而言此因素并不算突出;物流网络和仓储建设的发展对电商发展尤其重要,这在全国来说都是普遍的,但因为西藏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这两点的发展对西藏带来的影响对比之下尤其明显”。

记者不仅站在西藏一地看问题,更是站在了全国层面,在结合共性的同时抓住了西藏的“个性”——偏远地区的电商发展显得尤其迅猛,如此才成就了这样一篇扎实的经济报道。

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写一个县的经济发展,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一个县看到全国。放在更宏大的层面,“县域经济”更是当前“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种县域经济现象如何形成,未来可能有怎样的转变,记者只有做深入的分析、思考,才能真正看透写深,这样的报道才会有价值。须知,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有的时候其实并不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王丹系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记者)

附:

肯德基吃什么?

“肯德基炸鸡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当我走进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那简陋、寒酸的办公室,公共关系部的何小姐给我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美国肯德基国际公司在世界各地开了7700多个炸鸡快餐厅,前门快餐厅的销售额1988年居世界各分店之冠,引得一批又一批的记者来这里“探秘”。

“肯德基到底为什么这么成功?我看大家都感觉到一点儿,但都没说清楚。”她反问我:“你说这些人到底是来吃什么来了?”

吃鸡?

年初,肯德基在东四开了个分店。开张时,一位老太太眉开眼笑地来到店里,连说:“这下好啦!省得我大老远跑前门啦!”原来这位老太太隔三岔五地去一趟前门炸鸡店,一大把年纪还不辞辛苦挤公共汽车,有时甚至花钱雇出租跑一趟。为的什么?就为买几块炸鸡。东四分店经理助理龚小姐告诉我,还真有爱吃的,像老太太这种回头客也有那么一些。

的确,肯德基炸鸡皮酥里嫩,一口咬下去,热乎乎的满口香气。可是,要论吃鸡吃得绝,还得数中国人,烧、烤、蒸、煮、溜、炒、扒、软炸、汽锅、童子、叫化……名堂不下数百种,怎么也轮不到美国炸鸡来拔尖儿。此外,回头客毕竟占少数,更多的人是初次登门,有些人还很吃不惯炸鸡那股浓郁的起酥油味儿。可以肯定,吸引顾客的绝不是那“独一无二好味道”的美国“烧鸡”。

吃“快”?

生活节奏变快,有人预言,快餐将成潮流。“肯德基”正是以快节奏投入这个潮流,不是很快就有了“肯德基领导快餐新潮流”的说法吗?

吃“肯德基”,没有中国饮食文化的繁琐。如果你愿意,在肯德基餐厅可以在15分钟内一饱。鸡块、面包、配以佐餐的沙拉、土豆泥,既考虑营养的搭配,又美味实惠。还有可乐、啤酒、桔汁等罐装饮料供选。柜台服务员配餐、收款熟练利落。餐厅服务员在顾客用完餐时会彬彬有礼地上前问一声:“你用完了吗?”然后把托盘收走。这种快的氛围中,那种“一盘花生米,二两老白干,慢慢酌细细品”的消磨式就餐方式无法立足,顾客的周转自然很快。

不过,在就餐高峰时期,肯德基快餐厅门口排起二三百人等候是常有的事,人多时甚至排到几百米外的马路上,快餐并不能快吃。在它的左右有不少饭店、餐馆、食品摊,有的冷冷清清,如果仅仅是图快,又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们宁肯在这儿排队!

吃“派”?

吃肯德基炸鸡成了北京的新时髦。

北京有不少快餐,盒饭、面条、包子、饺子、煎饼、油条以至各色西点等等。不过,在人们眼里,那是外地人光顾的地方,北京人不到不得已时,是不到那街头巷尾抛头露面。而吃肯德基快餐,不但不丢“份儿”,相反是颇有派头的一桩事。鸡,是地道的美国味儿,餐厅,也是美国味儿:进口的餐桌餐椅古朴雅致;光线既不太亮,又不太暗;服务员软声细语、微笑如仪;墙上挂着美国风光图片、翘腿坐在茵茵绿草上椅座中的山德士上校(肯德基创始人)在照片上向你投来亲切的注视。美国气氛中吃美国味儿,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尊满足感。所以,肯德基够档次,小伙子爱上这里请女朋友的客;家中有亲朋自远方来,主人到肯德基请一桌也很有面子;北京人最讲派儿最挑礼儿的婚宴也移师此处;至于来过生日等各种纪念日的顾客更是多。

当然,北京城够档次、有派头的地方多的是,不过,一位小姐幽默地说:“马克西姆(一家高级法式餐厅)我也想尝尝,尝得起吗?”到肯德基呢?一个食量正常的人,少则七八元,多则20元足矣。门外还挂着三块价格表,有意问津者看上几眼便可了然,决无锦囊羞涩之虞。还有,上这儿来的人手一盘,都是一样的内容,钱多钱少,高官百姓,人人平等。不像别的饭店,你点山珍海味,我要家常炒菜,相形之下,心理上难免不平衡。人人吃得起“肯德基”,就像从前人人都穿军装,现在又都穿牛仔服一样,分不清贫富贵贱。

吃“名”?

1000个顾客有1000种情况,但也许有500个会说:“慕名而来。”肯德基建店伊始,公司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大力宣传,还花10万美元租用通讯卫星向世界转播。同时还特别重视商标,——山德士上校头像——的宣传,餐厅外墙上、玻璃上、餐具上,工作人员的服装上、名片上,都印着这个白胡子老头像。处处注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肯德基开业以来,公司一直坚持按美国肯德基国际公司的统一规定进行管理,质量与价格稳定。名气越叫越响,顾客越来越多。开业不过一年有余,“肯德基”已然成为北京的名牌货。

矜持的北京人对“肯德基”的偏爱不禁使人联想到时下的一种消费倾向。饭店要住合资的,穿衣要穿进口的,买鞋要买舶来的,电器、家具、化妆品、食品……只要沾点“外”的光,似乎格外受青睐。个中缘由,较为复杂。“肯德基”也许沾了这种趋向的光。

吃“文化”?

在肯德基,人们吃到了什么?吃鸡,吃“快”,吃“派”,吃“名”,似乎都有一些,但又好像表层的原因。依我看,深层的,恐怕是吃了美国文化。

开放,不仅给外商带来了投资机会,也给国内的人们带来了诸多认识、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和渠道。“肯德基”作为美国文化的一种形象,体现了效率、质量、平等、信誉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一个直接、具体认识美国文化的机会和场合。肯德基在北京人中的成功成为一个象征:人们对效率、质量等现代化品质的一种不自觉的认可和接受。当然还包含着一些并不需要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因素。

随着开放的继续,会有更多的人把眼光投向中国。无疑,肯德基目前在快餐业的地位将受到各方挑战。谁能说,肯德基会有永久的魅力呢?而目前最直接的则是“肯德基”向中国食品业的挑战:为什么具有这么多的“鸡”的中国食品业,却不如一个来自大西洋彼岸的“鸡”有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写作课:写出高级感》,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b0RbjW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