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在2016年前后,中国的战斗机事业几乎呈井喷式发展。但是对于重型战斗轰炸机的总数还比较少,而俄罗斯恰好发展出来了苏-34战斗轰炸机,也是苏系重型战机里面最为突出的一款。在当时,就有外媒声称中国正在测试一款和苏-34相近的并列双座重型战斗轰炸机。在这一时间段里,中国突然曝光了与外媒所称相符的“国产苏-34”的CG图。
考虑到中国空军战斗机在歼-16到歼-20之间存在一个序号断层,因此这一款并列双座重型战斗轰炸机也被称之为“歼-17”。和苏-34一样,它本该拥有比歼-16更大的航程、更大的载重量、更大的雷达和更充足的改装空间,却突然销声匿迹。而且,它甚至还不如歼-11D,它的测试结果和理念极有可能不会在解放军未来任何一款战斗轰炸机上使用。
国产苏-34为何下马?
其实,如果建立在当时歼-16和歼-20的定位上来看,歼-17的呼声很高,也就让人能够理解。当时的歼-16主要侧重于携带长射程的空空导弹、配合歼-20执行制空作战。确实,价格比较昂贵、使用了歼-20同款航电系统的歼-16数量不多,配合尚未服役的歼-20执行进攻性制空作战,完全是再适合不过。
而同时,中国海空军的对地/海打击力量,几乎全是由歼轰-7A和苏-30MK2组成。歼轰-7A虽然数量达到了200多架,但是存在着载弹量少(7吨)、作战半径短(1650公里)、改装空间小和安全性不足的问题。如果要执行反舰作战任务,一架歼轰-7A只能携带2枚左右的鹰击-83K反舰导弹,而后的挂架空间基本只能携带吊舱、格斗弹。
但如果是歼-16这样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搞不好完全不一样。参照中国舰载航空兵歼-15战斗机的挂载来看,一架歼-15可以携带2枚鹰击-83K反舰导弹+2枚鹰击-91反辐射导弹,对舰攻击能力几乎翻了一倍还多。
所以,当年的歼-17战斗轰炸机的呼声很高,来源于其可以像苏-34那般拥有4500公里左右的最大航程,最大作战半径能与歼轰-7A持平,但反舰战斗力几乎翻了一倍。同时,它还有潜力挂载更重、威力更大、更快的鹰击-12K反舰导弹,价值相当重大。如果用于对地打击,它不光可以替代老旧的强-5,还可以换下空军手中仅有的歼轰-7A。但是,为啥歼-17突然下马?
俄乌战场证明苏-34基本无用
被击落的苏-34战机
从今年爆发的俄乌战争来看,歼-17的下马,可能就昭示了苏-34的战场表现。目前看来,俄军在战场上损失了14架苏-34,相当于全机队规模的10%。参照乌克兰战场上俄军的战术,不难看出,目前俄军几乎把苏-34当成苏-25攻击机和苏-24战斗轰炸机来使用,热衷于携带无制导航弹进行俯冲攻击。
俯冲攻击的精度虽然很高,但是飞机在俯冲完毕拉起的过程中提速相当慢,很容易被防空导弹捕获。苏-34的钛合金“装甲浴缸”在此时几乎一无是处,甚至因为缺乏导弹逼近告警装置而屡屡被乌军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俄军飞行员如果无法通过目视获知导弹袭击,根本不会作出反应!
让苏-34去打二战的战术岂不是大材小用?很多人确实都在想,苏-34应当执行的是如《壮志凌云II》一般的超低空突防打击任务,虽然难度极高,但相当符合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称号。但是,乌克兰战场一马平川,根本用不着超低空打击。俄军缺乏制导炸弹的事实,也是苏-34折戟乌克兰的主要原因。
但是,苏-34基本无用的根据不在此。俄乌战场上苏-34主要负担什么任务?对地打击。但是,对地打击苏-24和苏-30SM都可以实现,苏-34的95%任务都可以被替代。所以,苏-34基本无用,它能执行的任务,其他战斗机、战斗轰炸机都可以实现。但是,苏-34不能执行的任务,如制空战斗,苏-30SM又可以很好地完成。
中国空军还是有先见之明
可见,歼-17的下马绝非偶然。按照中国的航电科技水平来看,歼-17如果能服役,势必会装备性能优秀的雷达、数据链系统和北斗导航,针对苏-34航电性能上的不足将会得到全方面的补齐。中国沈飞厂的产能也很大,搞不好一年就可以生产出至少一个旅的歼-17,很快,歼-17就替换了所有的歼轰-7A战斗轰炸机。
装备歼-17对于中国海空军航空兵来说根本不成问题。但是,这里又需要牵扯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本。这里的成本不单只是歼-17的制造成本、使用成本,还包括歼-16和歼-17之间的任务包线冲突的重复建设成本。
如果歼-17可以执行的任务中,有95%可以让歼-16来执行,那么歼-17也就根本没有必要存在。可是,事实正是如此:随着歼-16战斗机的大批量铺开装备,总数已经至少在300架以上;歼-20也早已经成建制服役,目前少说也有100架。
不过,中国空军正在迈向“攻防兼备”,从8月的锁台演习看来,歼-16成了台面上的主角,底下却是暗流涌动。美军此前F-35A远赴中国东海挑衅,结果被其他处赶来的歼-20反制,中国海岸线上的制空战斗可能还不需要歼-16出面。
这些数量庞大的歼-16战斗机,不能全部用于制空作战任务。目前看来,歼-16明显已经有部分开始携带KD-88空地导弹,完全可以用于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歼-16和歼-17的气动布局极其相似,推测挂载量也相差无几,因此歼-16执行对地打击的效率并不可能在歼-17之下。
但是,由于扩大了油箱容积、机头正面空气阻力也因为并列双座布局式座舱而骤然增大,再算上驾驶舱后的修形骨架、蒙皮,歼-17的最大起飞重量必然变重,在空战方面明显不可能如歼-16那般灵活。
装备如同歼-17一样的战斗轰炸机固然重要,按照同样的团级编制来计算,一个歼-17航空兵团的作战效率和投送量至少是歼轰-7A航空兵团的两倍以上;更不用说目前空军基本实现“团改旅”,可用战斗机数量直接从24架飙升至32架甚至更多。整建制出动下,歼-17的打击效果相当显著。
不过,歼-17虽然和歼-16可以拥有不少零件通用,但毕竟是两个机型,雷达、座舱盖就相对特殊。如果生产数量少,那么生产成本相对高昂,歼-17的造价可能还要较歼-16昂贵。它们的装备数量却有限,海军航空兵可能会用来替换下所有的歼轰-7A,但是空军目前还拥有歼-10A可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哪怕以1:1的比例装备,最终解放军的装备量可能也不过300架。
可是,歼-16同样可以作为歼-17的“平价替代品”使用。据公开资料,歼-16拥有12个挂点,最大载重量达到10吨以上,甚至有2个可以挂载2吨重弹药的重载挂载点,和俄军的苏-30SM、苏-34接近,这也许就是苏-27家族的极限。而歼-16的对地打击效能相差无几不说,还能执行歼-17所不能及的空战任务,相当于“一份钱办两份事”,无非就是在航空兵旅中增加对地打击的科目,或是选择部分旅级单位进行有侧重的训练。
由此看来,中国空军真是高瞻远瞩!歼-17和歼-16完全属于重复建设,而俄军却不这么认为,仍然抱着苏联时代那种“前线轰炸航空兵”的理念不放,结果苏-34装备量只有136架,还不如集中全力在苏-30SM身上发力;同时,苏-34也在俄乌战争栽了跟头,让俄军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