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答疑 / 乾隆曾评红楼梦“此乃明珠家事也”,这是明珠家谁的事,类似宝黛钗爱情这文中主线,真实原型是谁?

乾隆曾评红楼梦“此乃明珠家事也”,这是明珠家谁的事,类似宝黛钗爱情这文中主线,真实原型是谁?

提到纳兰性德,绝对无法不提贾宝玉。小说《红楼梦》问世以后,许多人“考证”贾宝玉的原型即纳兰性德。据说大臣和珅把《红楼梦》呈给了当时的皇帝乾隆,乾隆看了《红楼梦》后,说书中写的乃是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的家事呀,由此推论,其中的贾宝玉应该就是明珠的儿子、著名的诗人纳兰性德了。那么纳兰性德怎么与曹雪芹联系上的呢?说来有点故事…

纳兰性德是个忧伤的梦,若隐若现地悬挂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苍凉天宇,隐秘而遥远。纳兰性德又是一阵孤独的风,来去无痕,却空留一片洁白清秋,任后人驻足,心生波澜泪流满面。

看过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的人,没有人不会记住那位“智多星”一宰相明珠。而我们要说纳兰性德,首先就得说说这位明珠,原因很简单,因为明珠这位权倾朝野大学士,就是纳兰性德的父亲。

明珠,字端范,姓纳兰氏,生于后金天聪八年,也就是1634年,明珠之所以能在后来登上宰相的宝座,是因为他的祖父金台什有一个妹妹叫孟古,这个孟古在明朝万历年间嫁给了努尔哈赤为妃,并生下了皇子皇太极。因此纳兰家族与皇室之间一直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姻亲关系。

金台什有两个儿子,分别为尼雅哈和德勒格尔,后来他们都归顺后金,隶满洲正黄旗。尼雅哈初授佐领,后屡次从征有功。

明珠为尼雅哈的次子,顺治时初任侍卫,后任銮仪卫治仪正,又调内务府郎中。康熙三年升为内务府总管大臣,“掌内务政令,供御诸职,靡所不综”,成为宫廷事务的最高长官。及至康熙亲政之后,明珠更被重用,先任刑部尚书,后来在惩办了鳌拜以后,明珠参与剪除鳌拜集团及其影响时,为朝廷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议。

康熙九年,他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

在清一朝,说纳兰氏是个有声望的大家族,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众所周知的清末女强人慈禧太后便出自这个家族。

纳兰容若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即1655年1月19日)出生在北京。

因生于腊月,小时又被称为冬郎。

纳兰性德年少就聪颖过人,工诗文、擅骑射,文武全才。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时参加了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武官正三品,扈从于康熙身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

纳兰性德为宰相家的大公子,伴皇帝左右,通常情况下,大可一生富贵荣华,繁花着锦,按一般人的想法在仕途中大展鸿图。但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不说四百多年前了,就算是到了今天,纳兰仍是千百人心目中的大才子。纳兰已经不是词论家眼中的“以自然之眼观物”的满族词人,不是那个京国的贵公子,而是心底的一种理想和情怀,是他们对于生命最本真情怀的深切关怀。

在纳兰词中,真正体现着人类内心中的真性情与真爱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对于这个被水泥瓷砖装饰起来的僵硬时代来说,我们每一个柔弱的心灵都需要爱的柔软点润,亲近纳兰,正是这种需要的某种展现。

纳兰性德活的时间并不长,在世界上只走过了三十一个春秋。但在这短短的有限的生命中,他给我们留下了三百多篇词作。作品《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问世时,他才年仅二十四岁。

至他的《饮水词》问世时,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的轰动局面。王国维在论及纳兰性德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说纳兰性德是清朝的第一词人,也许这段话就是根据。

纳兰性德的词,最具影响力的当数《饮水词》中的几首《金缕曲》。读着他的词,会让你的心为之激扬,并能体会到“碧海掣长鲸”的情趣。比如这首:

金缕曲·纳兰性德

未得长无谓。竟须将,银河素挽,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如斯者,古今能几?有限春光无限恨,没来由、短尽英雄气。暂觅个,柔乡避。东君轻薄知何意?尽年年,愁红惨绿,添人憔悴。两鬓飘萧容易白,错把韶华虚费。便决计、疏狂休悔。但有玉人常照眼,向名花、美酒拚沉醉。天下事,公等在。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诗《无题》中的最后两句为:“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李商隐生逢晚唐乱世,又深受牛李党争之害,虽怀有“欲回天地”的理想,终于不能实现,一直郁郁寡欢,带着悲剧色彩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这两句诗道出了李商隐的悲痛:时光如飞,人生总得决断,不能随遇而安,然而又终于无法决断,因为“怀古”使人想到要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至死不休;而自身的经历却又说明世事坎坷,难以进取。“怀古”意味着进,“思乡”意味着退;进退两难,只有无可奈何的愁绪催人白头。

纳兰性德在这首词的首句“未得长无谓。竟须将,银河素挽,普天一洗”,一上来就反李商隐的诗意而用之,意思是说自己还没有达到对一切无所牵挂的境界。他认为不能辜负大好时光,应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然后功成归去,遨游五湖。从“未得长无谓”至“大笑拂衣归去”,这几句写得气势如虹,把少年意气展现无遗。

然而,当感情的河流狂奔而下的时候,诗人就用“如斯者,古今能几”一句挽住,这轻轻的叹喟,扭转了整首词的情绪,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柔软和迟疑、怅然与踟蹰。紧接着,纳兰迂回地展示了自己的苦闷,“有限春光无限恨,没来由、短尽英雄气”。时光的阴影下,心中储藏了无限的恨,可又觉得不应该因此销尽英雄气慨。

纳兰性德目睹了宰相府的种种事情,早就看到了官场的丑陋与腐败。

他审时度势之后,感觉自己如果恃才出世,也一样成不了救世主。腐败是注定的必然,谁也无法改变。于是他就只能暂时躲进温柔乡里,去逃避现实。他没有想到,当人进入了温柔乡,躲进了避风港,就很难再次扬帆起航了。

他悔恨自己事事无成,韶华渐老。愤懑之余,便索性一切不管,“向名花美酒拚沉醉”。于是他想:横竖国家大事,有衮衮诸公担承,也用不着我以天下事为己任了。所以他在末句写下了:“天下事,公等在”。

就这首词来看,纳兰的起势是慷慨磅礴而又缠绵悠然的,中间虽则一步一折,盘旋而下;最后却陡然撒手,以旷达的姿态来泄露心中的忧愤。他的这种布局方式,加之本色的语言文采,将豪阔崎岖的词风发挥得淋漓尽致。

能文善武,才情充沛的纳兰性德,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二甲第七名进士,加上在中进士的那一年(康熙十五年),以一首《金缕曲》震惊词坛,可谓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因此,起初的他,对于仕途还是充满了自信和向往,有着“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的豪情潇洒,以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的浪漫想象。然而,那位同龄的少年帝王,也许考虑的因素太多,或是别有用意,对于容若的仕途安排,不但令人意外,而且“历练”的时间也太过漫长。

按纳兰性德自己的打算,他最想从军,以“横戈跃马”成就自己的凌烟功业。满人马上夺取天下,素有尚武的传统,然而推荐他的官绅却觉得他做武将不合适,他们觉得他应该进翰林院。

然而事实怎么样呢?事实很奇怪,因为纳兰中进士后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不仅从武没称心,连从文也没有得到任用。国家开科取士,绝非纳兰容若一个人的事,考中进士的工作安排,都有惯例和程序,可见纳兰性德没有按“程序”走。

那为什么没有呢?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康熙打了招呼的缘故。至于康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得而知,纳兰性德同时代的人只是含蓄地指出皇帝这样做的用意,是“别有在也”。

这件事对容若的打击很大。这一年的生日,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首寿词,发了一通牢骚,感叹自己“碌碌无为”,然而他能做的也是“叹光阴、老我无能,长歌而已”。

那一年,他才刚刚二十二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写了这样一首暮气沉沉的诗词,可见内心之苦闷。后人附会说他登第后,“闭门扫轨,益肆于诗词古文辞”,或说他“拥书数干卷,弹琴咏诗自娱悦而已”,一派云淡风轻的高士风范,殊不知这是他的无奈之举。

赋闲的一年时间里,除却闭门读书编书外,纳兰性德还替父亲为康熙写了一道《拟御制大德景福颂贺表》,这也可能是明珠的苦心安排,不外乎期望儿子的漂亮文字能引起康熙的注意,也好帮儿子安排工作。

也许这道贺表还真起了作用,又过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即康熙十六年的秋冬间,纳兰性德终于得到了第一份工作一乾清门三等侍卫,值宿宫门,说白了,也就是给皇帝看门。

这份工作纳兰性德一干就是三年的时间,三年后皇帝给他换了一份工作,虽然没有升职,但相对要有趣一些,那就是到上驷苑给皇帝摘马政工作。

“平堤夜试桃花马,明日君王幸玉泉。”月明星稀之夜,骑着一匹桃花马,沿着湖边大堤迎风驰骋,想来真是浪漫。为皇帝选马备鞍,服劳尽职,对于爱打猎、爱巡幸、爱打仗的康熙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纳兰性德靠近康熙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

纳兰性德做这份工作,可以说是相当卖力的。他的朋友姜宸英回忆他在上驷苑时,只要皇帝乘马出行,他时刻都跟在身旁,鞍前马后,小心地侍候者,不敢有半点闪失,而且每次都是“奋身为僚友先”,由此可见容若还是很有眼力劲和表现欲的。而且作为身为皇帝身边的人,纳兰性德很守规矩,从不掺合朝廷之事。

也许正是他的认真、低调和辛苦,康熙开始用心关注起这位能吃苦又能干的“相国公子”来。

康熙二十一年,苦干了六年的三等侍卫纳兰性德,终于升职成二等侍卫。当然,漫长六年时间的“历练”,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康熙对纳兰容若的考验。

不管如何,康熙二十一年春,已经二十八岁的纳兰性德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上的春天。也是从这一年起,他开始受到康熙的真正重视,护驾巡游。扈从东巡,到盛京(今沈阳)、松花江等地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寻根祭祖之旅。

还是在这一年的下半年,康熙给了纳兰性德一次锻炼的机会,让他陪着副都统郎坦奉使梭龙(索伦),大概目的是要增长他的外交才干。虽说这次出使道路险阻,劳苦万状,可容若却“恬然自安,不以为虑”,由此可见他还是很乐意享受这样的外出历练的机会的。

康熙二十二年,二十九岁的纳兰性德又跟随康熙扈从西巡了五台、龙泉关、长城岭等地。康熙二十三年,他又跟随康熙扈从南巡,经济南、过高邮、到金山、下扬州、达苏州、到无锡、幸江宁(今南京)等地,另外,还特地到曲阜拜祭了孔子。一路上,康熙也先后赐给他金牌、鞍马、弧矢、字帖、佩刀、香扇等多是小恩小惠的赏赐。

然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也许扈从巡幸次数太过频繁,缘于高度紧张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劳顿,紧绷的生命之弦已达极限。他在扈从南巡之前,给朋友写信自我解嘲,说他“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

由此看来纳兰性德最大的心结在于不甘心八年后,他依然还是一个“执殳”的小小侍卫。当年他的父亲明珠虽说也是以侍卫起家,渐渐升至最高相位,可他父亲升迁的速度和频率,要远远比他强得多。在他这样的年纪,他父亲已经是内务府总管,可他却八年不“挪窝”,依然只是一个“弼马瘟”式的侍卫。

与自己周围的朋友相比,他显得非常郁闷。单说他三十岁这一年,朱彝尊入值南书房,秦松龄则成了顺天府乡试正考官,严绳孙也成为《平定三方逆略》的纂修官,而早他三年登科的同门师兄韩茨更是官至侍读兼日讲起居注官。也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他的岳父朴尔普以一等公领蒙古都统,六月他的父亲又被任命为大清会典总裁官: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好像每一个人都是春风得意,只有他重复着单调、枯燥的侍卫工作。

对于心高气傲的纳兰性德来讲,这种仕途上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巨大的在心理落差和压力,使得他一直郁郁寡欢。看不到希望,只好以酒来麻醉自己,自我安慰说:“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此言大是。”

然而正在这时,事情突然有了一线转机。或许正是连续八年鞍前马后的小心服侍,使得康熙对纳兰性德产生了经了解后的信任感,或许皇帝觉得“启用”他的时机成熟了。

康熙开始频繁而明确地给容若传递信号。譬如在南巡归来第二年(康熙二十四年)的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正是康熙的生日(时称万寿节)。他特地御笔亲书了一首贾植的《早朝》,送给纳兰性德:

早朝贾植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锁,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这一年四月下旬,康熙又令纳兰性德将御诗《松赋》翻译成满义,纳兰做得漂亮,康熙很是满意,提拔他为一等御前侍卫。这个时候,朝廷中也适时出现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传说纳兰性德不会长久在侍卫行列中了,皇上以“早朝”诗赐之,那就很清楚地表明,不会再将文武双全的纳兰性德当内廷“家仆”用,而是要付以政事,委以重任,转正做“朝臣”工作了。对此纳兰性德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出人头地的日子即将到来!

然而就在这时,在历经九年的侍卫生涯煎熬,快要修成“正果”的时候,老天爷却很恶意地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五月的一天,纳兰性德和梁佩兰、顾贞观等几位要好的朋友欢聚花间草堂,喝酒赋诗,相谈甚欢。以他当晚《咏夜合欢》诗情判断,他心绪平和,只是一次很普通的朋友聚会罢了。但是聚会的第二天,容若突然毫无征兆地病倒了,据说是旧疾寒病复发(或说中暑),“七日不汗”,然后彻底离去。

在纳兰性德病重期间,康熙曾多次派遣中官侍卫和御医,每日都有数批“络绎至第诊治”。病势危殆之时,康熙甚至还亲自开药方赐之,然而,等不及到把药方送来,纳兰性德就匆匆离开了尘世。康熙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震动,派出皇家代表前去祭奠,“恤典有加”。

纳兰性德死后的第四天,他曾出使的梭龙部族归附朝廷。康熙感叹容若有功于此,还特地派遣官使到灵前“哭而告之”。由此可见,康熙对于纳兰性德还是“恩宠有加”的,只是这“浩荡皇恩”来得有些太迟。

纳兰性德是个不折不扣的情种。

他的一生,虽也有三房四妾,可情独专“首席”元配夫人卢氏。

有的史学家通过研究纳兰性德的词后得出结论,说纳兰性德在娶妻之前,一定有过一段刻骨的初恋。而有的小说家则根据自己的想象,说这个初恋的对象就是纳兰性德的表妹,后来进宫做了康熙的妃子。

这种想象在历实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史料记载,康熙妃子中与纳兰家有关的,只有纳兰性德的姑姑齐妃纳兰氏,姑姑怎么可能会是纳兰性德的初恋对象呢?

不管他有没有初恋,也不管他的初恋对象是谁,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就娶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这一年纳兰性德十九岁,卢氏年方十七岁。

有关卢氏之记述道:“夫人生而婉,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客礼典。明挡佩月,即如淑女之章,晓镜临春,自有夫人之法…幼承母训,娴彼七襄,长读父书,佐其四德”。可见卢氏乃美丽端庄、有教养、有文化、三从四德之标准淑女。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恩爱美满。从这一时期纳兰之诗词,可感受到其神怡心醉的燕尔之悦:“戏将莲药抛池里,种出莲花是并头。”于庭院中以嬉戏表达对爱情美好憧憬的场面活现眼前。“

偏是玉人怜雪藕,为他心里一丝丝。”勾画出心心相印和爱之绵绵。“为怕花残却怕开”表达容若不敢轻易触动美好,生怕失却之担心。“兽锦还余昨夜温”红绡帐中卧鸳鸯的回味、重温,如痴似醉。“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无限温馨中,对心上人之倾心研读与细细欣赏,才子遇佳人,风月无边,天地浪漫。

“千重烟水路茫茫,不许征人不望乡。次是月明无睡夜,尽将前事细思量。”“碎虫寒叶共秋声,诉出龙沙万里情。遥想碧窗红烛畔,玉纤时为数归程。”

心系娇妻,千里寄怀。如是郎才女貌,乃天设地造之佳配也。此时恰浪漫年龄,新婚燕尔,真正之生活尚未开始,各种矛盾均未成形。

更兼容若之特质与其诗词之魅力:升华情感,渲染生活,能带着理想,牵魂引魄,游梦天方,如比翼之鸟,振翅双飞。一路欢歌。可谓容若升华了爱情,爱情成就了容若。

和卢氏的三年,应是容若最幸福、最快乐,也是最轻松的三年。那时的容若风华正茂,结婚第二年,便中了进士,也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和娇妻朝夕相伴,吟诗作画,卿卿我我,实在是恩爱得紧。然而,不幸的是他们仅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亡。在无情的命运面前,“不信鸳鸯不白头”的海誓山盟,轻飘飘得像一个笑话。

挽不住生命,美丽又如何?等不得未来,年轻又如何?止不住病魔,富贵又如何?一切的一切,都在命运之神的随意“拨弄”间,全部化作云烟,一旦之间就烟消云散了。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的惨淡现实,是年轻的容若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他倒是愿意相信那只是一场噩梦罢了。便是在双林寺给亡妻守灵时,他仍难以接受卢氏已去的事实:

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

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就成了纳兰性德写词的一大特色,丧偶的疼痛,在纳兰的心中成了长久无法愈合的伤口,挥之不去。

如他的这首:

蝶恋花·纳兰容若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以“辛苦最怜”四字领起,读来让人顿感天边那一泓寒碧,漾起许多情思。似乎我们可以看到纳兰性德仰望夜空一轮皓月,浮想联翩而至,情感勃生。

他高声叹道:“明月呀明月,最可怜你一年到头东西流转,辛苦不息;最可惜你好景无多,一夕才圆,夕夕都缺。

随着情感的高涨,想象的飞腾,他进一步梦想起来: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他日夜思念的爱人,用她那皎洁的光辉陪伴着他。

此时,词人也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要不畏“辛苦”,不辞“冰雪”奔向自己爱人身畔,以自己的身躯与热血“为卿热”。无奈天路难通,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遐想烟消云散之后,剩下的只是对往事的追怀和物是人非的沉痛感慨。

于是他又将自己拉回到现实之中。他看到了一双燕子轻盈地“软踏”在帘钩之上。燕子呢喃、似絮语;它们在说什么?是说当年这屋里曾有过一对“绝世佳人”吧?我们从那个“说”字里,就可以想象出,那小屋曾是何等旖旎的温柔乡。但这一切都消失了,只有眼前这帘钩上的燕子了。

最后的两句我们似乎看到他对着秋坟,痴心地发愿:眼泪已流尽,悲歌已唱完,倒不如率性化去,和死去的爱人一起变做一双蝴蝶。到来年,春光如海万花丛中,有一对双栖双飞彩蝶,那彩蝶使我们永远地摆脱悲哀,并永远地相依在一起,让天下人都来认取这对蝴蝶吧!

父族是外戚,母族是皇室的容若,却自诩:“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身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深得信任和恩宠,却有“身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的感叹。

拥绝世的才情、出众的容貌、夺目的风采、高洁的品行:太完美的人,上天都会妒之,则应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句古语。

在卢氏去世的三年后,纳兰性德续娶了官氏。如果说卢氏出自“名门”。那么官氏就是出自“豪门”了。

她是满清八大贵族的第一望族瓜尔佳氏的后人,其曾祖父直义公费英东,性格忠直,作战勇敢,是清朝的开国元勋,.努尔哈赤最为倚重的五大臣之一;其祖父图赖,父亲朴尔普,也都是被封为一等公。

出生在这样“奕世簪缨,贵盛无比”的大贵族家庭,官氏的“贵气”肯定不缺,身为满族女子,又是武将的后代,可能还有几份“霸气”和“豪气”,虽不敢说没教养,没文化,但肯定不是和卢氏一般娇柔贤惠的淑女模样。

想来这样的女子,纳兰性德实在无法喜欢起来。

可不管纳兰容若喜欢不喜欢,官氏尊贵的地位还是应该有的。说来也奇怪,这位堂堂正正的“二夫人”却在纳兰家族的祖茔里遍寻不到有关她的墓碑。

更让人费解的是,容若墓前由徐乾学所做的《皇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佐领纳兰君墓志铭》(今存首都博物馆)刻石上,介绍“继室官氏,光禄大夫少保一等公朴尔普女”句时,石上“朴尔普”三字被人凿去,字痕模糊。而在徐乾学后来所修订的《通志堂集》中,刊刻此段铭文,也仅有“继室官氏,某官某之女”寥寥数字。

如此隐晦的手段,有专家猜测是官氏的父亲“或曾获罪朝廷.墓铭遂剜去其名姓”。不过,稽诸史实,朴尔普并无罪愆,且去世远至康熙五十年之后,可见“因罪讳名”的说法并不成立。

那么,根据合理的猜想,这位历史面目模糊的官氏,可能在嫁给容若后,夫妻关系并不融洽。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也似有暗指,譬如《点绛唇》中有“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句。再者,两人结婚四年,却没有子嗣(相对比的是,无论卢氏,还是其他侧室,皆有容若的骨肉),也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对纳兰来讲,卢氏就是他的“惟一”,正如他在词中郁郁唱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也许“悲情”就是上天给他定好的命运基调,命运的偶然,悲剧的巧合,令人怀疑那是一场精心预谋的“天杀’或“自杀”。

就在卢氏去世八年之后,同样是在一个同月同日的“葬花天气”(阴历五月三十日),他和卢氏一样,以同样突然,同样匆匆的方式离开人世。

这样的结局,还真是应了他在卢氏忌日写的《金缕曲》中的那一句:“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可是,上天觉得这样的悲剧还不够深刻,它要让悲情的容若背负更多的“情感伤痕”,以此嘲笑人类的渺小和脆弱。

就在纳兰性德三十岁那年,已做了七年御前侍卫的他听说江南吴程有言赞一沈姓的才女“颇佳”,就借好友顾贞观南归之便,代他“略为留意”。

于是,这名叫沈宛的姑娘就结识了纳兰性德。沈宛同样是一位历史面貌模糊的女子。据猜测,应是一名江南艺妓,不过颇有才名,著有《选梦词》。也许容若看过她的词作,加上他的那些江南文人朋友举荐,不免动心。按沈宛词中“雁书蝶梦皆成杳”推断,两人见面前可能还有过书信来往的唱和。而在容若护驾南巡之时,两人也可能找机会见过面,容若也曾为她写过一首词:

浣溪沙纳·兰容若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由此看来纳兰性德很是喜欢这位娇柔貌美,又不乏灵动气质的江南才女。两人相爱相恋,也应是不争的事实。

除却彼此倾慕才名外,若沈宛从良,嫁与这位有才情、有身份、有地位的贵公子,当然非常高兴。另一方面,纳兰性德觅得一红颜知己,自然也很是满意。

然而,由于沈宛的身份尴尬,容若的工作特殊,加上满汉不通婚,社会地位悬殊等时代和流俗的制约,两人的结合,自然只能以非常规的手段“私下行之”。

康熙二十三年的九月,顾贞观受纳兰性德之托,携沈宛进京,同年底,纳兰性德纳其为妾。然而,纳兰相府容不得这样一位出身青楼的汉族女子,沈宛不但不能进纳兰府,甚至连个妾的名分也不能得到。

纳兰性德只好在德胜门内置房安顿。想来有情有义的容若,在当时肯定是尽一切力量为沈宛争取权利和幸福。可不等他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他和沈宛的爱情,刚刚起跑,就再次被粗暴的命运之神贴上休止符。

纳兰性德死后,沈宛产下一名叫“富森”的遗腹子,纳兰相府或客气,或不客气地将其“请回”江南。富森倒是名正言顺被归入纳兰家族的族谱,并得以善终。在他七十年的时候,还被乾隆邀请参加了太上皇所设的“千叟宴”。至于他的母亲,纳兰家族却绝口不提。

苦情的沈宛返回江南后,对纳兰性德止不住地思念,写了不少悼亡之作,相传其文采“丰神不减夫婿”。后来不知所终。

纳兰性德爱妻、情人之生离死别,犹感情生活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为其诗词平添了冷暖色彩。爱恨之间,均凝结着千古咏叹。

提到纳兰性德,绝对无法不提贾宝玉。

小说《红楼梦》问世以后,许多人“考证”贾宝玉的原型即纳兰性德。徐柳泉(道光时人)说:“小说《红楼梦》一书即故相明珠家;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俞樾(清朝的经学大师)的一本书里也提到:“《红楼梦》一书,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

明珠子名成德,字容若。”钱静方(近代学者)在《红楼梦考》中写道:“宝玉固全书之主人翁,即纳兰侍御也。”都认定贾宝玉的原形就是纳兰性德,而这其中,最富有说服力的论据则来自赵烈文的《能静居笔记》: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按指乾隆)末年,和(和珅)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也就是说,大臣和珅把《红楼梦》呈给了当时的皇帝乾隆,乾隆看了《红楼梦》后,说书中写的乃是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的家事呀,由此推论,其中的贾宝玉应该就是明珠的儿子、著名的诗人纳兰性德了。

那么纳兰性德怎么与曹雪芹联系上的呢?说来有点故事。因为纳兰性德和曹雪芹的祖父,也就是曹寅关系甚好,时有交往。纳兰性德曾有这样一首词:

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纳兰容若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延夕月,承晨露。看手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遗纱笼护。正绿阴青子盼乌衣,来非暮。

这里的曹子清正是曹雪芹的祖父即曹寅。

曹寅先世汉族,其母孙氏曾做乾隆皇帝弘历的保姆,隶属正白旗。曹寅与纳兰性德曾经同事康熙帝侍卫八年,交谊很深。不仅如此,两人还多有诗作唱和,比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时,曾在一次朋友聚会时作诗《题楝亭夜话图》,其后半部分有以下句子:

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交情独剩张公子,晚识施君通虻缟;多闻直谅复奚疑,此乐不殊鱼在藻。始觉诗书是坦途,未防车毂当行潦。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楞伽山人”是纳兰容若的号,曹寅在诗中怀念当年在明光宫当侍卫时,纳兰性德一表人才,马曹、狗监(可能是指一些同在宫中工作的人)常开他玩笑的情景,而现在容若已经去世,感到分外伤痛。

最后他还痛心地写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虽然大家都在吟唱优美的《饮水词》,但谁又能真正了解纳兰性德的内心呢?现在我已经是斑斑白发,空寂孤独,有谁与我同在?寂寞宁静的诗坛也只能如此了。

除此之外,说曹雪芹塑造贾宝玉受到了纳兰性德的启发,还有几点缘由:

首先,明珠、纳兰性德和曹雪芹都生活在清朝初期到中期所谓的“康乾盛世”,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纳兰家族和曹氏家族都是官宦世家。

纳兰家族是正统满洲贵族。曹家祖上是汉人,后编入正白旗包衣。清朝建立后,曹家成为管理宫廷杂务的内务府成员。曹寅的生母曾是康熙的乳母,曹寅还当过皇帝的伴读,曹雪芹的姑姑是平郡王纳尔苏的福晋。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职期间的织造府内。而且纳兰性德、曹寅与康熙帝是年龄相近的“一起玩大”的少年君臣。

其次,曹家和纳兰家族的命运都与变幻不定的政治风云联系在一起。

明珠也和一般的封建大官僚一样,由于位高权重,重蹈了把持朝政、结党营私、贪财纳贿的覆辙,被参劾罢相。

曹家也被告发挪用公款,出现亏空而被撤职查抄。他们还都曾卷入宫廷的权力斗争,而且都属于皇八子胤朋党。纳兰性德的弟弟揆叙因在立储问题上提及“八阿哥”,使得康熙震怒,被降职。雍正继位后更是连死人也不放过,追究他以前结交皇子的罪状,降谕把揆叙墓碑改刻为“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曹家也因为立储问题与皇八子和皇九子结党,遭到雍正的厌恶。

再则,在个人的修养和品性上,纳兰性德和曹雪芹也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极富才华之人,纳兰性德非常博学,涉及文学、历史、地理、天文、音乐等,他的词作更是独树一帜。

曹雪芹也多才多艺,这在《红楼梦》里有很好的展示。纳兰性德与曹雪芹还都有情重义,喜欢结交朋友。在大量的纳兰的诗词作品中,与《红楼梦》和贾宝玉暗合之处非常之多。以至于有人认为《红楼梦》这个名字也受到了纳兰性德诗词的影响。

例如在纳兰诗《饮水诗.别意》六首之三就有:

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

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又《饮水词》中《於中好》一阕是这样: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

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有《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

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红楼”两字反复出现。

另外还有人认为,在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亡妇忌日作》一阕前首三句云: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红楼梦》中“葬花”二字则源出于此。

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出,《红楼梦》即纳兰家事这类说法虽难免附会,但曹家与纳兰家之间也的确有相似之处,而且曹雪芹也不可能对前朝的变故包括明珠家族的兴衰一无所知,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他在写作《红楼梦》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纳兰性德的性情,将其融汇到小说之中,确实是有可能的。

然而我们并不能由此推断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因为在两人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首先,纳兰性德不像贾宝玉那么鄙弃科举。他十七岁就读于太学,十八岁中举人,十九岁就通过了会试,就差殿试一关。而贾宝玉只是在选拔举人的乡试中中了第十三名,论功名,比纳兰性德差得太多了。可以说,纳兰性德是热心科举仕进那一套的,远没有贾宝玉超逸洒脱。

其次,贾宝玉有些文才,纳兰性德却是文武全才。文才方面,曾经奉康熙命写过《乾清门应制诗》,翻译过康熙写的《松赋》,都很令康熙满意,更不要说流传后世的多首诗词了。武的方面,才几岁就善于骑马射箭,中进士不久,就被任命为三等侍卫,射箭更是达到了百发百中水平。

第三,纳兰性德虽然只活了三十岁,人生经历却相当完整。他一生娶过两个妻子。而且身后留下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一个叫福格,一个叫福尔敦。根据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的一条“上谕”中“年羹尧又系明珠之孙婿”一句,纳兰性德这个女儿是嫁给了年羹尧的。而贾宝玉则以出家出世为其归宿。

所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纳兰性德和贾宝玉画上等号。其间曲折种种,后人也许只能观望揣测,实在无法给出任何定论。

纳兰性德终究远去,他的悲伤他的困苦无奈,已随着历史风尘而逐渐消散。只是他依旧会随风归来,他的才情和诗词,传奇和过往,一如苍天之下的松柏,永远长青。家家争唱饮水词,毕竞这份荣耀,已经足以安慰他的绝世才情。

纳兰性德留给我们的美,也许会模糊,但注定不会灭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和您一起领略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l0EbAM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