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汤阴县宋代和明代村落名册 洪洞移民后有哪些变化 关于汤阴洪洞移民

汤阴县宋代和明代村落名册 洪洞移民后有哪些变化 关于汤阴洪洞移民

汤阴建置沿革

荡(dàng)阴地名最早见于公元前305年后,因位于荡水之南故名。“古文荡、汤一字也,义沿而画具革矣”。荡阴战国先属赵,后属魏。秦属邯郸郡。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属河内郡。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改属魏郡。三国属邺都魏郡。东魏天平初(534年)撤,入邺。二年置魏德县,属隆虑郡。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汤阴于县东17里(今古贤)属汲郡,十年并入安阳,十六年再置于县西南30里(今鹤壁市故县村)改曰荡源。大业二年(606年)撤。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汤源县,属卫州,入古荡阴城(即今汤阴县城),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627年)又改汤阴。五代(907-960)属昭德将军节度。宋宣和初(1119年)改属浚州,后仍属相州。金(1127-1234)属彰徳府。元(1271-1368)属彰德路。明(1368-1644)、清(1644-1911)属彰徳府。

汤阴明崇祯县城图


宋相台志和明崇祯汤阴县志中均记录了当时汤阴的村落,一起来看一下你家乡的历史,你的村落源自哪个年代,是否为洪洞移民的后代。


宋相台志汤阴县村落

下口管统村十五

下口、仲家曲、南故县、香市、祈巫、耿寺、伯落、冷泉、胡諷、文学、鹿楼、琵琶寺、庶几、中故县、北故县、

释林管统村十二

释林、堂宋、东胡累、西胡累、罗村、贤泉、杨邑、孙春、崔村、河涧、马村、酒子

鹤壁管统村十二

鹤壁、马驹河、惠果寺、士望台、塔头、济村、小佐、西王佐、东王佐、东张贾、南张贾、北张贾

湵河管统村十四

南步落、北步落、僕射、薛家莊、南湵河、北湵河、黄村、兰村、种赵、北高、张村、赵村、北杨、寺家莊、

王刘管统村十七

支村、开信、郑寺、东张台、西张台、遵贵、雀城、刘郑、将台、中高、北木佛、二□、龙花、王刘村、东小韩、西小韩、霸台村

商村管统村十八

鸡山、羡駈、耿礼、东青丘、西青丘、苏扈、商城、白龙、东师子、西师子、衛村、南新刘、黄门、郎去、庫迪、北新刘、高城、商村

士村管统村十四

綦遂、南偏店、北偏店、中偏店、社豹、西河、高韩、东程剛、西程剛、叚村、周流、南士昌、北士昌、故县

北石管统村十八

南陈王、北陈王、东石堆、西石堆、路村、邢村、黄甫、南窑暉、窑暉、司马、胡宝、东高、西高、南木佛、杨思、郭下、东杜、桑家莊

南石管统村十九

牛休、韩泉、北里、王南、李北、李南、里王、爼佐、寺在、南城、北城、东城令狐、士望、南優曇、南優曇、小元、东冯、西冯、官泊

孔村管统村十一

南孔、北孔、大性、南杨、道明、南司马、南江窑、北江窑、乔村、七澗、伏道

聂村管统村十一

东长沙、西长沙、东聂、西聂、宜沟、蒋城、里(彳者zhu)、高家莊、东员、西员、光村


明崇祯汤阴县志乡镇村落

明崇祯汤阴县志图

坊、社、屯

忠武坊、演易坊、羑里社、黄村屯、木佛社、士昌社、张盖屯、隆化社、士昌屯、西河社、伏道屯、伏道社、任固社、故城社、宋村社、邶城社、西城社、小元屯、江窑社、遵贵屯、大性屯、惠果寺、侯家庄、周流社、寒泉屯、鹤壁社、开信社、綦逐社、苏胡社、五陵社、将城屯、长沙屯、鹿楼社、兴寺社、南阳社、申家庄、塔河社、时丰社、偏店社、青山屯、岗阳屯、将台屯。

镇集

鹤壁镇集、鹿楼镇集、宜沟镇集、菜园镇集、五陵镇集、塌河镇集、江窑镇集、邶城镇集、任固镇集、崔村沟集、周流镇集、青塚村集

村落

县东:武家庄、李村、陈王村、小屯村、优昙村、伏道村、大性村、李子村、水磨湾、周流村、枣园村、士昌村、故县村、河岸村、戴家庄、隆化村、木佛村、胡家营、李家营、白家营、路村、石得村、塚上村、史家庄、江窑村、宁家庄、苏家庄、瓦子岗、小元村、冯村、龙虎村、寒泉村、柳园村、魏家庄、郑家屯、邶城村、李虎屯、下庄村、新庄村、瓦查村、翟家庄、小章村、小葛寨、竹作村、闫家庄、湾张村、綦逐村、镇抚寨、金牌寨、屯庄村、梁儿寨、赵庄村、孟庄村、苏胡村、李家庄、偏店村、故城村、狮子村、白龙村、高城村、新流村、顾得村、岳儿寨、啇城村、青塚村、故城新庄、西河村、石家新庄、尚金寨、大坡村、宋村、黄甫村、窑炭村、程岗村、高汉村、□村、寒家庄、西河新庄、高汉屯、马家岗

县南:杨威堡、光村、□家庄、孔村、灰泉村、石家庄、尚家场、宁家场、鲁家庄、小滩村、寺台村、官庄村、岗阳村、云村、司马村、下扣村、蚕姑塚、高儿庄、将城村、南阳村、申家庄、师家庄、七涧村、赵家屯、马家屯、车家屯、青山村、王家庄、棘茨庄、陈家庄、石庙村、香柿村、琵琶村、冷泉村、赵窑村、龍堂村、黄鹿场、岔河村、柴场村

县西:彭家庄、张贾村、小河村、罗家庄、石林村、马村、武家凹、小屯村、郑家窑、庞家凹、酒寺村、栢落村、吴指挥营、寺湾村、窑头村、凉水井、胡垒村、水泉村、故县村、后营村、圵(dàng)岗村、鹿楼村、塚上村、其洪村、耿寺村、西六娄村、龙王庙、桑园村、纸方村、盘石头、宽河村、唐家庄、牛家庄、李家脑、灰泉沟、水浴村、野猪泉、河口村、□家庄、杨家沟、掛沟村、大鱼脑、圑浴村、玄泉村、罗村、马家庄、谷多村、汪流涧、龍窝村、南岗村、教场村、康家庄、孙圣沟、枯卢河、杨邑村、三塚村、温家沟、唐宋村、小寨沟、赵家场、张公院、河涧庄、崔家沟、东头村、大井村、砂锅窑、姬家山、高家窑、石门村、道德洪村、鹤壁村、井坡村、马驹河、贾家村、蒋家顶、竹林寺、师家沟、王祥沟、娄家沟、李家庄、邓家庄、陈家庄、曹家庄、龙家庄、石□头

县北:张家庄、杨村、杜家庄、曹家庄、张盖村、杨家庄、高村店、马家庄、七里店、黄村、安上村、羑河村、韩庄、部落村、娄家湾、唐家庄、兰村、驸马营、李家湾、圵张贾、康家凹、塚上村、瓦子岗、汪流村、赵村、正寺村、遵贵村、霸台村、蒋台村、开信村、小寒村、暴德村、雪庄、樊家庄、枯河村、石河村、师家谷道、时丰村、市王台、大磨村、赖家窑、黑塔村、柳将村、宅下村、张家窑。


在华北地区,“屯”、“营”、“寨”等是常见的地名通名。这些屯营地名的出现与明朝前期实行的大规模屯田政策有密切关系,“凡名屯、寨者,皆明初迁民”。

屯田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明初在安阳城设立彰德卫,约为5600人,分为左、中、右、前、后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分为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都有若干个屯田地点。彰德卫屯田主要分布在彰德府所属州县和邻近地区。

安阳地区的民屯,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有密切关系。元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口急剧减少,而山西地区较为安定,地少人多。因此在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曾数次从山西河南移民,其移民规模在100万至150万人之间。其中安阳地区是主要的迁民地之一,至今安阳一代仍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的说法。

另外还有以当地物品命名的方式,汤阴县五陵镇瓦查村即为一例,明初,一户姓石的人家由洪洞迁来,见这里窑多,遍地砖头瓦砾,就取名瓦渣,后演变为瓦查。又如安阳县曲沟镇陈家井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从洪洞迁来一户姓陈的人家,开始住在破庙里,庙旁有眼水井,以后人口逐渐增多,形成村落,取名陈家井。


关于洪洞迁民的传说

洪武初,自洪洞县迁来者颇多,境内大部分土著居民世代相传:祖居山西,洪武年间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据传,元末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中原一带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加之黄河决口,连年灾荒,造成“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惨景。朱元璋创建明朝后,曾数次从山西一带向中原地区移民,恢复农业生产。由于洪洞县位于晋南,靠近中原,便于迁徙,故多次组织当地“有丁无田”或“丁多田少”的农户迁籍。传说,当时负责迁民的后军都督佥事李恪,采用多种方法,诱迁不愿意离开故土的农民。有次扬言:凡自愿迁籍的农民可到广济寺内办理手续,凡不愿迁籍者可到寺左侧的大槐树下等候裁定。扬言一经传开,应迁农户多数挤至大槐树下。结果,凡到树下的农户,全部被迁徙。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成一串,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另一传说,“一起”在安阳一带方言呼作“绳的来”,似乎与“解手”一词有着相似的演化过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x0a4X9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