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新民艺评|博物馆拒绝自媒体研学团之后

新民艺评|博物馆拒绝自媒体研学团之后

自故宫始,国博、上博以及全国其他省级博物馆正在或已经出台新规——向自媒体、研学团等商业机构讲解活动说“不”。

此时,正值暑假博物馆学生游览高峰。一方面是嗷嗷待哺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力求公平的公共资源,两者如何有序平衡?

先分析一下看起来“不”实则“对”的内因。

公众热爱博物馆是大好事。博物馆带来的璀璨中外文明确实吸引力大增。文旅融合的推进、传播力度的加强、展陈方式的创新、家国情怀的提升等,都大大增强了民众把“以物证史”付诸行动的期待——去博物馆亲眼见证历史、文化、智慧融于文物的美。毫无疑问,民众想成为观众,想了解自身的来路与去处的热情,远远高于以往几十年。文旅融合以来,城市微旅行、建筑可阅读等活动如火如荼。博物馆还成为景点、网红打卡点,具备“旅游”属性——当前旅游已经不分淡旺季,只有旺季和暑假“旺旺季”。加之,“再小的个体,也自己有品牌”的社交媒体,首选“美而免费”的公共文化场馆,自然而然形成自拍杆林立、研学团接踵的盛况。

然后,具体分析一下博物院、博物馆对自媒体和研学团说不,体现出的三对矛盾。

一、观众人数众多与公共文化空间承载力的矛盾。

二、公共文化空间免费或公益价服务大众与商业机构借机牟利的矛盾。

三、倡导追求历史真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与当前浮光掠影、自拍炫“美”不求实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没有一锤定音的有效解决方案——正如国际大都市在高峰时期会堵车;卢浮宫、布达拉宫任何时候预约都很难一样。有魅力就是招人呐!从官方角度而言,他们考虑的是如果每平方米超过1个人(这个数字只可能降不可能升)。同时,文物都“脆弱”,出来“晒”完,还要回去“休养生息”。再算上国际惯例——每周一博物馆、剧院等休息,确实,文物与观众见面的时间并非“年中无休”。因而,预约是当前最合理的方案。

第二个矛盾,是当前正在探索、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不能进行商业运营是法律规定。正因为公共文化空间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收费的场所,因而不能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会打破市场平衡。这也是博物馆隐忍多时,终于向研学团等商业机构说不的法律依据。但是,为了向始终处于“满员”状态的观众个体提供匹配的服务,博物馆也与国际接轨,以特展收取低于市场价门票、增开夜场,以及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的方式,让购票观众体验尽量舒适,还可以“把博物馆带回家”。当前,正处于探索公共文化空间适当收费的过渡阶段。

第三个矛盾与第二个矛盾的“另一方”均包含自媒体、研学团。大部分自媒体未必都能为自己所作所为承担责任——“扮演”求“关注”、上“热搜”引流盈利的成分更高,这对于需要精确传播、精准传递的“史实”而言,很容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对于本身也具备教育传播功能的博物馆而言,肯定折损形象;而对于看了自媒体、参加研学团的大众而言,可能还不自知……就像是如今我们熟知的名言其实也都有下半句,不看全,误终身。

最后,结合实际谈解决方案。

一、市人大代表年初提出的《关于让学校工作日和寒暑假送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体验“沉浸式美育课”的建议》已被采纳,旨在把中小学美育列入常态化课程,在工作日——公共文化空间相对人少的时段,以及寒暑假——即便人多,但是确保学校团体入场的方式,保证孩子的审美学习优先。市文旅局2月启动“社会大美育”就是以中华艺术宫的美术馆现场教学课的第一课为标志。为孩子导览的也都是艺术家、专家。

二、博物馆本身也要尽快推出由馆内专家为核心的高阶导览服务。博物馆当然是一个高端研究机构,同时也是一个零门槛教育展示平台。上博与新民晚报携手推出的上博讲坛、“美在博物馆”系列以融媒体方式推广、介绍上博藏品中的精品,以服务线上……在杜绝自媒体、研学团“乱入”博物馆、博物院之际,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也应该“出品”内容更精准、形式更创新的公共文化推荐“产品”——如此,第二个矛盾也有了解决的突破口,供需之间至少有序对接,大家都会更心平一点,气和一点。(朱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0NMKwG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