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风起海岱丨从威海海洋科技馆看威海海洋发展史播报文章

风起海岱丨从威海海洋科技馆看威海海洋发展史播报文章

记者 王震 于佳霖

威海市因海得名、依海而建、靠海发展,是我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海洋区位、资源、生态及人文历史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改革开放45周年来,威海市海洋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科技水平持续提升,海洋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海洋经济在威海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记者来到威海海洋科技馆,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威海市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科技的创新。

走进威海市海洋科技馆海洋气息扑面而来,馆内分为“序厅”“威海与海洋”“近海岸边”“深海洋底”“人海和谐”五大展区,全厅以我们身边的海洋为主题,从浅海到深海,从科技发展到环境保护,通过视觉化的手段全面细致地呈现海洋、科技、人文三者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关系。

据威海市环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主任王凡介绍,威海海洋科技馆位于蓝贝海洋科学中心二、三层,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威海海洋科技馆分为两期打造,一期位于蓝贝海洋科学中心二层,是科技馆常设展厅,二期为威海海洋科技馆探索研学基地,位于蓝贝科学中心三楼,包括海洋探索中心、研学教室、海洋剧场等,可同时容纳200多名学生体验研学课程。目的打造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海洋特色教育师训基地、海洋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公众海洋科学素养的提高,其中就包括海洋意识的提高,走进一座海洋主题的文化展馆,是提升公众海洋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王凡说,之前,很多威海人住在海边,却也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海洋,自威海海洋科技馆开放以来,已经有33万人走进海洋馆,市民游客亲身感受到了海洋科技的奥妙,接收到了海洋科普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创造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浓厚氛围,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也提升了大家海洋强国意识的平台。

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海洋科技蓬勃发展的45年,在威海海洋科技馆,可以清晰地看到45年来,海洋科技的前进的脚步,理清海洋经济繁荣的脉络。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威海市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决策,到“海上山东”“海上威海”的提出,再到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海洋经济起步期(1978-1992年)、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期(1992-2008年)以及科学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新时期(2009年至今)。

威海,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渔业史上第一个渔业合作社

1978年至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威海市海洋经济走过了“徘徊受挫”“转换放开”“搞活发展”的历程。面对困难复杂局面,威海各级党委、政府带领沿海渔民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实事求是、不等不靠,打破不合理的、僵化的“大锅饭”生产体制,实行“宜队则队、宜组则组、宜场则场、宜船则船、宜人则人”的灵活承包方式,突出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不仅提高了商品经济发展积极性,搞活了渔业经济,又充分发挥了资本集聚效应,壮大了集体经济,为海洋经济发展积蓄了力量。

1978年,威海的海洋经济基本等同于渔业经济,主要特征是生产活动局限于沿海、近海一带,以捕捞为主,兼营水产品腌制加工,初步发展了浅海滩涂养殖和工副业。1978年,境内有机动渔船3236艘,占渔船总数的34.29%;境内养殖总面积1.17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渔业产值徘徊在23.87万吨、2.03亿元左右。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威海地区内“双轨制”实行,威海渔业步入全面发展快车道,渔业生产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至1990年,全市渔业公司达71处,专业养殖场98个,集体单位渔民46995人,占全市渔民总数的62.03%,水产品产量及渔业产值,均占全市总产量和总产值的80%以上;境内渔业生产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大力开发荒滩荒水,发展以对虾、贝类为主导品种的海水养殖和以“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养殖,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85万吨、渔业总产值4.72亿元,较1978年均增长一倍以上;全市新上水产品加工企业286处,加工品种达90多种、160多个规格,23个产品被评为省级以上优质产品,年出口量120952吨,创汇16932万元人民币。

随后,建设“海上威海”,海洋经济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在逐步发展门类相对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海洋经济,推进威海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进程中,以海洋渔业为龙头,一大批涉海企业应运而生,一批新老涉海产业的发展壮大,好当家集团、赤山集团、西霞口集团、寻山集团等一批以渔业经济为基础的企业集团,通过强企联合、强企带弱企、企业带农村、企业农村互动等,在坚持搞好渔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经营范围既有海洋捕捞、水产食品加工、渔船制造、渔需物资生产与销售、建筑安装,又有信息服务、餐饮商业、沿海小城镇建设、滨海旅游观光、海洋盐化工生产、海洋矿砂开采、海洋货物运输等海洋二三产业,不断丰富“海上威海”产业层次。

2009—2011年,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起始之年,也是落实国家战略的规划之年。在此期间,山东省、威海市总结过往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成果及问题,密集出台各类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迅速搭建起了完整的蓝色经济区规划体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明确了蓝色经济区内涵,提出了产业发展、体制创新、海陆统筹等方面的实施路径。

从“海上威海”战略的提出到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回顾威海海洋经济的发展历史,威海之所以能够实现由渔业经济向海洋经济的跃进,逐步从一个海滨小城向海洋经济强市迈进,归根结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全市上下以务实改革的精神,分析市情,科学决断,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不断深化海洋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威海实际的发展道路。

不仅海洋经济繁荣发展,海洋科技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科技创新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海到沿海,从养殖到捕捞,都离不开科技兴海的助力。深远海洋养殖正是海洋科技的体现,从生源养殖设施的构建、安装,都可以证明威海市在深远海养殖技术层面的创新与进步。

此外,威海从去年开始,提出探索建立一套可以与渔船实时通话、广播预警、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入海” 应运而生。

“网络入海”是根据建设要求实现依托卫星通信终端设备建设渔船局域网络,配套搭建船载终端设备(包括视频监控、呼叫广播、船载卫星电话等),实现对渔船实时通话、广播预警、视频监控等管控效果,为渔民提供安全生产、信息推送、生活娱乐等多方面应用。

在近海,渔船网络通讯基本能实现安全和管理的问题,我们现在要走进深蓝,更直观快速地了解渔船、养殖等情况,海洋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渔船管控是渔业发展的关键。越界捕捞、伏休偷渔、安全作业等海上监管的难点问题,将有望随着“威海壹号” “远遥壹号”卫星的发射升空迎刃而解。

目前,威海市远洋渔业已蓬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威海海洋科技城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也是我国首个浅海海洋综合试验场。这里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有明显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海洋装备、海洋传感器的开发测试,都提供了非常好的试验条件。

“试验场有非常好的地理条件的优势,离岸很近,离褚岛700米,有一个70米的水深条件,同时,在岸上有一个接近8万平的空间作为试验场的岸基的保障条件,从岸基、岛基、海基,都是得天独厚的,这些条件支撑了我们威海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的建设,也为海洋装备、海洋传感器的开发测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试验的条件。”王凡告诉记者,威海海洋科技馆正是依托威海市海洋资源、特色海洋产业以及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强大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才可以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威海海洋科技的发展史。

威海海洋发展是改革开放45周年以来,威海市发展的重要分支,一部海洋发展史浓缩了威海发展史。45年的改革开放为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描绘出一幅壮美画卷,也为威海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2bE43E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