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云南西盟:佤族织锦尽显非遗魅力

云南西盟:佤族织锦尽显非遗魅力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一针一线里尽显传统文化,一经一纬间织就秀美佤山。佤族织锦传承古法技艺,一经一纬循环往复,形式多样,主要以黑、红为主色,黄、绿、白、蓝相间,粉色、棕色为辅助色,像极了挂在佤山苍穹下的一道道彩虹。

在云南省西盟县翁嘎科镇班弄村,佤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人娜龙收紧腰机,用细棍按压经线,轻挑织孔,梭引纬线穿过织孔、拉直、梳板打紧,传承“千年”的技艺在娜龙手间汇聚成“锦”。

佤族挎包。奚川江摄

“我从小就喜欢织布,17岁跟着寨子里的老人学习织锦,刚开始只会简单捻线、搓线、绕线、排线,后来慢慢学习挑花、织布,一织就是33年。”娜龙说。

娜龙是翁嘎科镇具有代表性的织锦传承人之一,2015年被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佤族织锦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佤族织锦代表性传承人。她热爱钻研,擅长织佤族筒裙、挎包,针脚紧密,布料纹理均匀结实,配色协调。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她将学习到的刺绣技艺融入佤族织锦图案设计中,使佤族织锦更富有个性和特色。

佤族织锦。奚川江摄

“包和服饰我织得比较多,销量也比较好,翁嘎科、中课、勐卡、力所的乡亲都来订做。逢年过节,大家都要穿上民族盛装唱歌跳舞,做得多就传开了,来找我做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多,织锦的收入每年大约有两万元。”娜龙说。

文化之根,在于传承。娜龙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了织锦技艺,她用技艺续写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招的6名徒弟中,其中2名已经能独立完成织锦。

云南省西盟县佤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人娜龙。奚川江摄

“织锦是我们佤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掉,我们要传承、传播、弘扬民族文化,让织锦代代相传,这也是我坚持下来做织锦的重要原因。”娜龙说。

翁嘎科镇是水酒之乡、织锦之乡。翁嘎科镇的每一个村寨都有佤族织锦做成的筒裙、上衣、头帽、腰带、胸挂、挎包等精美的艺术品,独特的图案,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形成了它自身独具的艺术特点。

云南省西盟县佤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人娜龙。奚川江摄

“我们把牛头、牛骨、猫头鹰、蜜蜂等元素融入包包和服饰中,把绿水青山、森林花草、彩虹点缀在织锦里,筒裙上织着佤族的历史故事,佤族织锦就是我们阿佤人穿在身上的传承。”娜荣说。

娜荣是翁嘎科镇英腊村四组佤族织锦传承人,从小就喜爱佤族织锦,15岁时开始跟舅妈娜红学习佤族织锦,她从晒线、绕线、搭线、织布等环节学起,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18岁能独立完成织布的全套过程。她擅长编织佤族衣服、筒裙、挎包、床单等用品,还能根据顾客要求编织各种图案的用品,她编织的用品图案清晰,美观大方。

佤族饰品。奚川江摄

“我看别人穿在身上的民族服装很好看就学着织,别人做好的成品借回来自己模仿学习,后面我就开始学着缝衣服,从挑花到织布,织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做织锦比较费工费时,但是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娜荣说。

娜荣的编织手艺娴熟,加之她对佤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对佤族民歌的热爱,她受邀多次参加普洱市、西盟县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2012年6月,她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艺(织锦)比赛,荣获二等奖;2014年4月,参加由西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专项技能大赛”,荣获织锦二等奖;2015年6月,参加西盟县“司岗里杯”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织锦比赛,荣获三等奖的好成绩。

近年来,西盟县按照“四抓四起来”的思路,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聚焦“传承、培训、融合、打造”四个环节,把佤族织锦作为一个富民产业进行全链条打造,一经一纬间织就了文化兴县、文化兴业、文化兴民的秀美佤山。

佤族织锦技艺于2020年12月经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现有传承人50人,培训基地1个,省级非遗工坊1个,分工坊11个,新兴文化企业6家。通过培养传承人、开设传承班、展示文艺作品等方式,丰富佤族织锦传承载体,提升佤族织锦传承力度,有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2yrDJX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