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全面注册制下IPO新生态:33.4%!首日破发率激增,打新热消退!

全面注册制下IPO新生态:33.4%!首日破发率激增,打新热消退!

星标IPO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A股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大的变化:其标志是全面注册制的实施。
4月10日,随着主板注册制首批10家公司正式挂牌上市,A股正式进入全面注册制时代。
全面注册制的推行耗时近5年,是一个由逐步试验到完善的过程,其间经历了从增量到存量的过程。
2018年11月,官方首次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19年7月,科创板正式开板并试点注册制,实现注册制增量改革;2020年4月,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推动注册制走向存量改革;2021年,北交所成立并试点注册制,且将注册制引入场内与场外市场的衔接转化中;到了2023年4月,注册制推行至沪深主板,A股市场开始全面实行注册制。
全面注册制是中国证券市场自我完善的一大举措,在全面注册制的时代下,企业上市路径更加多元化,新股定价更市场化……这些会给市场的环境、企业上市策略、中介机构地位等市场生态带来怎样的新变化?投资者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

新股热情高

作为主板注册制首批上市的公司,10家公司的股价表现自然受到了市场不小的关注。
这10家公司分别为中重科技、常青科技、中信金属、柏诚股份、江盐集团、登康口腔、中电港、海森药业、南矿集团、陕西能源,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各上5家。
上市首日,10只个股全线收涨超40%。截至当日收盘,中电港涨幅最高,达到221.55%,登康口腔涨超170%,柏诚股份涨超110%,其他新股涨幅在40%至100%的范围内,涨幅最小的陕西能源也有47.92%的涨幅。
可以看出,主板注册制首批个股在上市首日还是受到了市场的追捧,都实现了比较好的上涨,市场热情较高。
但这一热情的产生时间并不持续。
截至4月14日收盘,中重科技的股价为20.79元,较发行价的涨幅为16.8%;常青科技的股价为35.35元,较发行价的涨幅为36.07%;中信金属的股价为9.27元,较发行价的涨幅为40.88%;柏诚股份的股价为17.87元,较发行价的涨幅为53.26%;江盐集团的股价为12.29元,较发行价的涨幅为18.63%;登康口腔的股价为35.66元,较发行价的涨幅为72.44%;中电港的股价为30.88元,较发行价的涨幅为159.93%;海森药业的股价为63.7元,较发行价的涨幅为43.21%;南矿集团的股价为21.28元,较发行价的涨幅为38.36%;陕西能源的股价为10.9元,较发行价的涨幅为13.54%。
对比上市首日收盘时的涨幅,一个星期过去,这10家公司的涨幅均有明显收窄。

#2

首日破发率33.4%

虽然主板注册制新股的股价表现良好,但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注册制的大范围推行,A股的破发比例进一步提升,上市首日破发的公司数量也是明显增加。
据IPO日报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A股共有428只新股上市(按照上市日期口径计),上市首日破发的公司有143家,以此统计,首日破发率为33.4%。而2021年时,上市首日破发的公司仅22家,破发率仅有4%。
2022年首日破发新股中,科创板新股59只,北证新股48只,创业板新股36只,而主板新股无破发。也就是说,对于投资者而言,彼时核准制下的主板或是打新最为安全的“避险区”。
数据统计显示,143只破发新股中,有24家公司上市首日跌幅超20%。其中,唯捷创芯上市首日跌幅最大,达到36.04%;普源精电次之,上市首日跌34.66%;翱捷科技跌幅第三,为33.75%。
唯捷创芯作为近一年内上市首日跌幅最大的科创板公司,其股价表现或许并不令人意外。
据悉,唯捷创芯主要从事射频前端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虽然唯捷创芯受到多家知名公司、投资机构的青睐,华为、小米、OPPO成为了唯捷创芯的股东,但其经营业绩表现确实不佳。
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唯捷创芯营收分别为2.84亿元、5.81亿元、18.1亿元、17.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385.88万元、-2999.4万元、-7772.9万元、425.86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28.3万元、-3295.44万元、-1亿元、-1650.4万元。
上述时间段内,唯捷创芯的收入虽然持续增长,但是亏损却明显扩大。
在上市首日,也就是2022年4月12日,唯捷创芯的股价最低下探至42元,收盘价为42.6元,相较于首发价格66.6元/股跌幅为36.04%。经计算,若在股价最低点时抛出,中一签唯捷创芯将亏损1.23万元;若在收盘时卖出,则中一签将亏1.2万元。
到了2023年,A股市场的破发故事并未减少,甚至还有核准制下的主板上市公司首日破发。
3月29日,海通发展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格为37.25元/股。上市首日,海通发展跌破发行价,当日收盘价为32.85元,跌幅11.81%。
海通发展中一签的成本为37250元,上市首日破发,意味着打新中一签海通发展将亏损近4400元。
而上一次主板上市公司首日破发,还是2012年10月11日上市的海欣食品。
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注册制下,主板新股发行价格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23倍发行市盈率隐性红线将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注册制下的破发风险远高于核准制,尤其是一些高发行价且高发行市盈率的新股。

#3

“两率”明显提升

随着A股全面推行注册制,IPO过会率、审核效率、A股市场的整体融资情况等均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22年,A股累计有585家公司上会接受审核,数量再创新高。其中,529家公司成功过会,27家被否,25家被取消审核,4家被暂缓审议,过会率为90.43%。
对比2021年,发审委、上市委共审核了503家公司的首发申请,有443家公司获通过,过会率为88.07%,有29家公司未通过审核,21家公司被暂缓表决,10家公司被取消审核。
可以看出,2022年的IPO过会率略高于2021年,2020年-2022年的过会率均超过了85%。
从核准制到注册制,审核机制的优化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就是审核效率的有效提升。
以2022年为例,据IPO日报不完全统计,全年共有529家公司成功过会,从IPO受理到过会的平均用时为268天,即9个月左右。
其中,北交所过会公司有109家,平均用时最短,为142天;上交所科创板过会公司有123家,平均用时为183天;深交所创业板过会公司有210家,平均用时为335天;上交所主板过会公司有36家,平均用时为341天;深交所主板过会公司有51家,平均用时最长,为407天,超过1年。
具体到单个公司上,2022年,北交所过会速度最快的企业是华岭股份。该公司于2022年6月22日申报IPO获受理,2022年7月29日即上会通过,总计用时37天。同为2022年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中科美菱的用时也是37天。
可以看出,北交所的审核效率最高,其次则是科创板和创业板。同在上交所的主板和科创板,科创板的平均用时仅为上交所主板的54.66%。同时,沪深主板的过会公司数量相较于其他板块也明显较少。
对于北交所比创业板和科创板的平均审核用时短,IPO日报发现,这主要是不同规定造成的。
根据相关规定,在北交所自受理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之日起2个月内形成审核意见,同时证监会需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终止、中止或不予核准的决定(不包含企业回复问询函所用时间)。
相比之下,科创板与创业板的审核时限较长一些。如上交所收到申请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予以受理的决定,审核机构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发出审核问询,发行人及保荐人应及时、逐项回复本所问询。审核问询可多轮进行。审核和中国证监会注册的时间总计不超过3个月,回复问询时间3个月。证监会在受理申请文件后,将在20个工作日对发行人注册申请作出同意注册或者不予注册的决定。

#4

融资规模持续增长

虽然近年来IPO上会公司数量有所波动,但是IPO市场的募资规模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A股市场有425家公司首发IPO,共募集资金5868.28亿元。相比2021年,首发上市的公司数量减少了98家,但募资资金规模实现了441亿元的增长。
分交易所来看,2022年,上交所IPO公司154家,募资金额3510.97亿元;深交所IPO公司188家;募资金额2115.18亿元;北交所IPO公司83家,募资金额159.06亿元。其中,上交所科创板IPO123家,募资金额2517.48亿元;创业板IPO148家,募资金额1796.36亿元。
可以看出,已经推行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是主力军。
拉长时间线来看,首发IPO的公司数量和募资规模在2020年出现了倍增。
IPO日报发现,这主要是因为A股市场于2019年正式推行注册制。一方面,科创板和北交所的设立,令A股市场显著扩容;另一方面,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价格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不再强制要求发行市盈率不超过23倍,新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也有所加强。
正因如此,2017年和2020年首发IPO的公司数量接近,但是2020年的募资规模相较于2017年增长了一倍还多。
以2022年为例,425家公司的首发市盈率平均值为50倍,远远超过23倍发行市盈率隐性红线。其中,首发市盈率最高的是东微半导,其发行价为130元/股,市盈率高达429.3倍;首发市盈率最低的是中国移动,其发行价为57.58元/股,市盈率为12.02倍。
在这425家公司中,有63家募集资金超过20亿元,超过百亿元的有5家。中国移动以486.95亿元的募资金额位居2022年A股IPO募资榜首位,中国海油以280.8亿元的金额排名第二,联影医疗、海光信息、晶科能源排名第三、第四、第五。

#5

变化

与核准制相比,注册制大幅优化了发行上市条件。
注册制仅保留了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必要的资格条件、合规条件,将核准制下的实质性门槛尽可能转化为信息披露要求,监管部门在审核过程中不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作出判断,通过问询来督促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信息。
这也使得,公司的心态发生了改变。
“以往核准制的时候,因为证监会发审委对于公司的多方面表现有隐形要求,一些公司为了上市,会采取一些方式美化报告期内的财务数据。有的公司甚至铤而走险,宁愿财务造假也要上市。”一位资深券商从业人士向IPO日报透露,“推行注册制后,一些在审核、问询过程中因为某些问题解释不清楚或是本身就有硬伤的公司,才会选择撤回上市申请。”
随着科创板、北交所的相继设立,公司的上市路径更加多元化,公司上市板块的选择反而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公司所做出的板块选择将影响后续的业绩规划和上市计划。
目前,拟在A股上市的公司有五个板块可供选择,这些板块在定位、财务指标要求、审核进度、流动性等方面均各有偏重,上市公司的自身条件和需求也各不相同。
与此同时,中介机构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在4月10日的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致辞时表示,与核准制相比,实行注册制不仅涉及审核主体的变化,还涉及把关方式的变化,主要通过问询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
这意味着,券商机构等在公司IPO过程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位投行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注册制下审核程序优化,公司融资意愿增强,手里的投行项目也较往年核准制下有了明显的增加。而监管角色的转变,对投行把关公司质量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质量不达标的投行项目甚至会被放弃。
例如,2020年9月过会的尚沃医疗,在2021年2月被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向交易所提交申请撤回尚沃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最终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审核。
另一方面,注册制新股发行采用市场化的询价、定价及承销机制,监管不再对价格进行干预,机构投资者在询价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相比核准制显著增强,新股定价从机构博弈转变为对公司真实价值的判断。
上述投行业务负责人指出,保荐机构需要更好地理解公司的价值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权衡各方利益关系,实现新股发行的合理定价和精准匹配。
END

记者 吴鸣洲

版式 褚念颖

编辑 王莹

1

2

3

4

IPO日报

IPO日报是《国际金融报》旗下新媒体,对平台刊载内容享有著作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按下“分享”,给我一点动力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52WA4Z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