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古代的“生鲜快递”有多快

古代的“生鲜快递”有多快

文|邱俊霖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这首《过华清宫》可谓无人不知。在唐朝,南方的荔枝要送到京城长安,靠的便是驿站系统,这也突出了古驿站的一个重要功能:物资运输功能。

荔枝这种水果,好吃但非常容易变质。在唐朝,长江三峡一带也有荔枝出产,白居易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时就写过一篇《荔枝图序》,其中介绍: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唐国史补》中提到:

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蜀地长大的杨贵妃从小就爱吃荔枝,岭南的荔枝质量和口感要比当时蜀地的好不少,所以每年荔枝上市时便让驿使快马加鞭运入京城。《新唐书》说:“(荔枝)味未变已至京师。”在三天左右的时间便要将岭南的荔枝运输到当时的京城长安,这可能是中古时代世界快递速度的“天花板”了。

但岭南距离当时的首都长安很远,有学者研究过,岭南到长安近5000里路程,唐朝规定邮驿速度最快为日驰500里。可唐玄宗不惜代价以最高规格来保障这项任务:马和骑手在沿途驿站接力传送,以最快速度冲刺,日夜兼程,一天跑满24个小时,速度肯定在日驰500里以上,在三五天把荔枝从岭南送到长安并非不可能,所以叫作“飞驰”。

此外,这还得考验保鲜技术,聪明的古人们创造了不少水果的保鲜方法。杜甫曾提到过柑果的保鲜方式:“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就是将新鲜水果装入空竹筒内密封,这应该是当时挺流行的一种保鲜方式。用这种密封方式运送荔枝,内部氧气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抑制了果实本身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了保鲜的目的。而竹筒表面坚硬,可避免荔枝在驿运中被挤压变形。也正是因为密封,所以在运送途中“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实唐玄宗和杨贵妃并不是最早动用国家机器来运送水果的人,这种事情早有先例。比如《后汉书·和帝纪》中就有相关记载:

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南方的龙眼、荔枝要趁着新鲜运到京城,途中需要不断换人换马,导致许多“快递小哥”累死在了路上。

除了水果,古代的快递还可以运送水产海鲜。同样是在唐代,当时平原郡(今山东境内)的螃蟹特别有名。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记载:

平原郡贡糖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斩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毡蜜束于驿马,驰至于京。

螃蟹通常秋冬季节上市,而河间地区靠北,天凉得早,为了给皇帝进贡鲜活的螃蟹,地方上的老百姓必须在夜间举火照明凿开冰层,将肉悬在水中诱捕螃蟹,所以这种螃蟹一只价值上百金。捕到螃蟹之后,立即用毛毡包裹起来捆缚到驿马上,快马加鞭,昼夜兼程,趁着螃蟹还鲜活的时候运抵长安。

到了明朝,统治者特别喜欢吃鲥鱼,于是,他们的快递清单中又多了一项,那就是新鲜鲥鱼。鲥鱼每年4-6月从长江入海口回到淡水繁殖,产卵后再回到大海,捕捞期短。为了快递鲥鱼,明代在南京专门设置了鲥鱼厂,而且在鲥鱼厂建设了冰窖,每年鱼汛来临时,便征发附近渔户捕捞鲥鱼,精选后从冰窖取冰,将鲥鱼冰冻保鲜。

《万历野获编》记载:

然诸味尚可稍迟,惟鲜鲥则以五月十五进鲜于孝陵,始开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以七月初一荐太庙,然后供御膳。其船昼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换,急如星火。

贡船沿着大运河昼夜不停地行驶,路上不断补给和添加冰块,必须在六月底前送到北京,赶上七月初一的太庙祭祀,然后供给给御膳房。明代万历年间的大臣于慎行曾经被皇帝赏赐过新鲜的鲥鱼,他还忍不住赋诗一首歌颂道:

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

清朝初期快递鲥鱼的方式更加离谱,康熙年间要求鲥鱼出网后冰镇装匣,经陆路马不停蹄送往京城,每三十里设一站,昼夜不息,要求三天之内将鲥鱼从长江沿岸送到京城,保证鱼质鲜美。这对“快递小哥”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灾难。清代人沈名荪有一首《进鲜行》,就是专门讽刺过这件事儿:

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

虽然古代的快递确实快,可用国家机器来满足统治者的口腹之欲,这的确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儿。

好在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封建统治者这般荒唐,比如有的人就很浪漫。南朝宋时的诗人陆凯曾经快递给自己的好友范晔一枝梅花:“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用“一枝春”代指梅花,表达了自己对朋友深情的思念和良好的祝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9e98Wj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