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青未了 | 卢明专栏:距离不同感觉就不同

青未了 | 卢明专栏:距离不同感觉就不同

文|卢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雷抒雁在诗中写到: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这诗写得很有哲理,既反映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也给读都带来了广阔的理解空间。通过这些诗句,我认识到,同一事物,由于观察的距离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选一个无月的夜晚,避开城市的灯火,在郊外仰望夜空,会看到繁星闪烁,真象晶莹透亮的宝石呢!望着这些星星,会生出无限遐想,还会把美丽的梦寄托在这些星星上。 但,这星星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那样圆润光滑,并不是那样纯美精致。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使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探测器,观察到一些行星的表面,由此我们知道,金星、火星、木星等星体的表面,都有高山和洼地,也是高低不平的。那上面,也有荒地,还没有发现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那些星星在漫长的发育过程中,也会被遇到星际物质撞得遍体遍体鳞伤。

不只看星星这样,看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比如,一张白纸,我们认为是纯白的,但经过科学分析,就会看到这白色并不纯,白中还夹杂着黑。只是这纸白的成份多,以致于人们忽略了黑色元素的存在。

再比如,我们平时看一位细皮嫩肉的姑娘,认为她的皮肤完美无瑕。如果贴着皮肤看,就会看到她的皮肤上也有毛发毛孔,甚至还有黑痣。如果你把她的皮肤置于放大镜下去看,更会发现上面的皱纹简直象纵横排列的沟壑!正因如此,那些美人们照像的时候并不把数码相机的像素定得太高,太高了,她们照出来的照片反倒不好看。

还有,人们言及子女在父母心目中的感觉,常说:“远的香香,近的腌臜”,也是说与长辈生活在一起的晚辈,虽然没少出了力,但也很容易让父母看到不顺眼的事。而远在外地的子女,由于与父母接触的少,他们的不足也不容易被父母看到,因此,给父母的印象就好。

中国人有尚古之风,有的人还厚古薄今。千百年来,人们总觉得古代的社会好,尤其是把尧、禹、汤之时看作最为理想的时代。孔子认为周礼最完善,而他所在的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唐代有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句子,也是想帮助朝廷恢复到想象中古代的理想社会。

就连中国的书画,都以古为美,动不动就是“上追秦汉”、“上追古人”,古人没先例的不敢用,古人搞错了的也奉为珍宝。中文中的通假字,在古代也曾是错别字,只不过一些大家名家都那样错着写,人们也就承认了。

如果我们用登上星球近距离观察的方法去观察这些事物就会看到,由于年代久远,人们认识这些事物,往往知其美不知其疵。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任何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尧舜时代社会治理的确不错,但也不是最为理想的时候,那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生活水平不高,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很差。社会上除了有真善美,也会有假丑恶,这在舜和他的母亲与弟弟之间就反映出来了。这些不太全面的看法,却因为距离的远,给人形成了精神上的崇拜,而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

时间距离远会这样,空间距离远也会这样。有些英模人物“墙里开花墙外香”,也是因为远处的人只能听说他的好处,而身边的人则看得细,不仅看到他的优点,也能看到他的不足。人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一条规律。人有不足,也是正常的。但是,树典型的意义,在于让人们通过具体的人和事,看到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远一点,只看到美的一面而忽略一些不足,就是合理的了。事实上,正是那些我们没有机会见到的古代贤人和远处英模,给人们的精神层面以有力的影响,对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既然距离不同感觉就不同,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首先,要利用一切手段,多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和体验,即使发现事物并不完美也无所谓。只要这样,才能把事物看准、看实、看细、看透,不只看到一个方面,而且看到多个方面;不只看到表层现象,而且看出深层次的东西;不只看到美好的一面,而且看到不好的一面。这很重要,只有这样,人的认识才是科学的、全面的、实际的和有用的,才能够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其次,也要利用远距离的感受,成全人们对至善至美的追求,使人们能够利用对那些远的、看不太清楚的事物的美的感觉和遐想,丰富自己的审美认识,美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处处感觉与自己生命相伴的事物是多么的美好。也只有这样,才能用忠臣良将、英模人物的崇高精神教育一代代人,才能有《梁祝》、《天仙配》这样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才有我们对美好梦想和美好境界的无限向往。

总之,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近距离观察和认识事物,使人类在宇宙中立足更稳,进步更快。我们还需要找到最佳的审美距离,用距离产生的美感使人类的精神世界更丰富,使人们感到周围的世界很精彩。

不同的距离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感觉我们都需要!

作者: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郓城中国水浒学会理事,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A27DPz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