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一代代武大物理人持续接力,“周顺导读”28年给他当“眼睛”

一代代武大物理人持续接力,“周顺导读”28年给他当“眼睛”

“运动中一些坐标和速度的函数不随时间变化……”5月6日下午3:30,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武大物院”)2021级学生蓝乐研在电脑前,读起了著名物理学家朗道所著的《力学》,电脑的另一头,坐的是盲人周顺,通过网络,两人不时停下来讨论对书中知识的理解。

武汉大学学生为盲人周顺导读(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蓝乐研是武汉大学“周顺导读”志愿服务项目的一员,这项志愿为盲人导读的行动,武大师生已经坚持了28年。现阶段有近70名志愿者在“周顺导读”团队,他们充当周顺的“眼睛”,每天接力为他朗读书籍,和热爱物理的周顺一起,徜徉在物理学浩瀚的宇宙。在这样的坚持下,周顺的第二本大学物理教辅书,即将付印。

28年不忘初心

盲人作者与北大教授在顶峰相见

周顺编著的物理教辅书《物理中的数学》。

周顺因先天性视网膜黄斑变性而幼年失明,他靠老师讲,同学们读教材,每天晚上父亲手把手教写字,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从1995年开始,在“周顺导读”的帮助下,他又学习了大学数学及物理专业教材,2017年出版了一本大学教辅书籍《物理中的数学》,供大二以上物理专业学生使用。如今,周顺花了4年多时间拓展升级的《物理中的数学》上册又即将付印,下册也正在撰写中。“没有武汉大学老师同学的帮助,我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前行。”今年51岁的周顺充满感激,“感恩这群年轻人用声音带我探寻到了格外美好的物理世界。”

因为视力障碍无缘大学,周顺在盲校学了3年中医按摩后,21岁时在武汉锅炉厂职工医院担任按摩医师,“那个时候状态很糟糕,高中时想要在物理方面有所作为的梦想离我越来越远。”1993年开始,放不下对物理的热爱,周顺决心工作之余自学物理,为了更顺畅地学习,他找了数位家教。1995年,武大物院大一学生毛有东偶然结识周顺,看到失明的周顺坚持求学,毛有东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为周顺的第一位志愿家教。“灵魂是怎么来的?”“它可能是一种能量、一种场,也可能是复杂体系的一种混沌现象。”“对于0,你怎么看?”……近一年时间里,两人一道探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体,十分融洽。

28年过去,毛有东仍然对周顺旺盛的好奇心印象深刻,“他很喜欢提问,对学习抱有非常高的热情,向往得到高等教育”。之后,毛有东将周顺的事情告诉学院同学和老师们,吸引更多人加入导读的队伍中。时任武大物院院长的熊贵光教授得知情况后,特意让前排的学生把老师上课内容录成磁带给周顺,这样特殊的“旁听”持续了一个学期。

毛有东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继续深造,还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博士后、讲师、课题组长,现在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研究所研究员,长聘正教授。“听说他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听说他又出国访学去了”……周顺一直记得并关注着这位当年为他导读的“家教老师”,“他的成就太令人赞叹了”。

2019年5月31日,整整20年没有见面的毛有东和周顺在武汉大学再度聚首。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两人对当时的会面都记忆犹新。周顺说:“那时候得知他要回学校做讲座,十分激动,我们见面一起交流、探讨物理与人生,非常愉快。”毛有东回忆说:“看到周顺依旧对世界保持强烈的激情与好奇心,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还出了书,他的毅力和勇气值得敬佩。”近30年的时间,周顺和毛有东都凭借坚持、努力和勇气,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这样的顶峰相见,让人生没有遗憾。

自制“周顺志愿卡”

每年超百名学生接力志愿导读

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通过网络为盲人周顺线上朗读物理教材。

在毛有东的带动下,武汉大学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为周顺导读,就这样延续了下来,28年来从未间断。

2003年,武大物院将“周顺导读”固定为党支部的志愿服务项目,变得更加规范、系统。遥感、数学、化学等学院的师生也加入进来。每周五晚、周六、周日,志愿者都会去周顺家中为他读书,一批又一批导读者,一年又一年地持续接力,高等数学以及光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四大力学、天文学等物理专业教材……一本本书读下来,周顺眼里的世界还是一片漆黑,然而脑海中物理世界越来越生动多彩。

在黑暗的世界里,色彩、图案、立体几何、物理公式等一切只能靠想象,这让周顺学习起来特别不易,读一本四五百页的“大块头”,他需要花费一年多时间。为了把问题学通、弄懂,周顺求知若渴,还喜欢一本书反复读,光是高等数学,他就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学习了4套不同的教材,全十册的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现在又在第二遍学习。

“我们去导读的学生大多是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也有许多志愿报名的普通学生,还有一部分其他学院的学生来志愿服务,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 曾任武大物院辅导员、院团委书记,现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的卢丽珠,主导“周顺导读”志愿服务项目长达14年。卢丽珠回忆,每一届学生都积极参加“周顺导读”志愿服务项目。

卢丽珠告诉记者,曾经有一张学生自制的“周顺志愿卡”在武大师生之间流传,一张书签大小的卡片,一面写着周顺家的地址、交通路线和联系方式,一面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的纪念图案,方便大家上门到周顺家中进行导读。“给盲人做物理导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有很多抽象的图像和复杂的公式用语言表述无法理解时,导读团队常常要拿着周顺的手,在他的大腿上将图像和公式画下来,并一遍遍重复,直到周顺弄懂为止。”卢丽珠说。

卢丽珠介绍,每年有超过100人上门为周顺进行导读,有的学生坚持多年,也有学生去过一次或数次,28年来早已无法统计具体有多少人曾加入周顺导读的队伍中,也不知具体共读过多少本书。

而最初发起人毛有东在得知当初一个小小的义务读书举动,被学弟学妹们这么多年一直延续下来了之后,出乎意料又觉得特别高兴,“他们做了一件带有示范效应的事情。‘周顺导读’项目作为一种学生社会实践,对于锻炼提高自己的修养是有好处的,同时也应引发大家对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思考”。

以青春之名不间断志愿服务

双向奔赴互相激励

武汉大学学生黄思源在宿舍为周顺线上导读。受访者供图

以青春之名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周顺导读”28年一直在传承和创新发展。现任周顺导读志愿团队负责人的武大物院2020级物理学强基计划本科生曾云浩告诉记者,2020年后,“周顺导读”由上门面对面导读转为线上音频一对一导读,活动频率也从之前的每周末下午变成现在的每天线上5小时。

“周一15:30~17:00,武祎凡;18:30~20:00,李泽民……”在周顺电脑里,长江日报记者发现了一个特别的记事本,里面记载着给他导读的志愿者的名字和排期。这其中有不少人成了周顺的知心朋友,更多的故事因“周顺导读”而上演。

曾在大学期间参与“周顺导读”项目的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06级学生夏帅,毕业后也一直和周顺保持紧密联系。2014年7月,周顺更是在夏帅的帮助下,登上了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那个夏天,夏帅带着周顺夫妇从成都、西宁、拉萨、日喀则,一直到珠穆朗玛峰脚下。从拉萨到日喀则,一路坐的吉普车,“腿都坐麻了,汽车比较颠簸,震得屁股痛”。回忆起这段经历,周顺笑得开心,“感谢老朋友满足我到青藏高原走走的愿望,还摸到了青海湖的水”。他现在还清楚记得住在大本营帐篷时外面呼呼的风,以及微妙的高原反应和寒冷的空气,“大自然很美妙,人在自然面前都很渺小,有机会还想多出去走走”。

不仅是学生给周顺导读,周顺也给学生带来知识和人生经历的收获,实现“双向导读”。他数次受邀到学校开展《数学物理方法》学习分享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在一字一句导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示,“真正感受到科学研究与志愿服务的双重魅力”“周叔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成为一道光,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武大物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研究生孟群康2019年加入“周顺导读”,他说:“周叔身上有太多难能可贵的美好品质,能够激励每一个做过或者了解过‘周顺导读’的人珍惜自己大学的美好时光,刻苦学习和科研。”

温暖、向上的力量在凝聚和传递。据介绍,在“周顺导读”团队和物院党支部的影响下,青年志愿者们还发起了“萤火虫计划”志愿活动,带领盲校学生一起领略物理学世界的奇妙。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一飞表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院通过“周顺导读”与盲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代代物理人持续接力,“我们将会做好志愿精神的传承,让这份美好情谊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A27dMz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