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映像非遗 | 后山剪刀:千锤百炼蕴匠心

映像非遗 | 后山剪刀:千锤百炼蕴匠心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锻打铁坯火花四溅。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人民网宣城3月30日电(记者 苗子健)三月的泾县,春雨绵绵。在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一处不起眼的小院里,年近60岁的俞宋桃挥舞着铁锤,在炉火边反复捶打烧红的铁坯。一声声叮叮当当之下,火花四溅,半片剪刀初步成型。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打好手里的每一把剪刀。”俞宋桃说,15岁那年,他拜师学习剪刀制作,一晃就是几十年。一把剪刀需要经过裁铁、锻打、出坯、蘸火、开刃、打磨等80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精心细作,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把硬可断铁、软可剪棉的后山剪刀。

据相关资料记载,后山剪刀制作技艺始创于宋代,因制作地点主要集中在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而得名。丁家桥镇是宣纸的发祥地,后山剪刀是伴随宣纸技艺中的剪纸工序而存世,起初主要以方头大剪、沉重锋利的宣纸剪为主。

清道光年间,后山村铁匠张三荣不断改进制作工艺,衍生出了多种民用剪刀,也让“后山剪刀”一度闻名遐迩,有着“天下第一剪”的盛名。上世纪80年代,后山剪刀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年产200多万把,是泾县仅次于宣纸、宣笔而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

“很久以前,这里有几十家剪刀铺子,一两百号手艺人。”俞宋桃回忆,随着时代的变迁,纯手工制作的后山剪刀由于工序复杂、成本较高,在市场上竞争不过美观便宜工业化剪刀,手艺人陆陆续续地转行另谋生计。现如今,只剩下俞宋桃,依然坚守着炉火与铁花的温度,传承着后山剪刀独特的制作技艺。

2014年,“后山剪刀制作技艺”被安徽省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俞宋桃被授予“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在传承的同时,俞宋桃不断创新,从宣纸专用剪刀,拓展到刺绣、剪纸、裁衣、农事等领域的40多个不同种类,产品受到使用者们的青睐。

“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不负后山剪刀的美名,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一起守护好这门技艺。”俞宋桃说。


铁坯被加热到足够的温度后,再转移到铁砧上进行锻打。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铁坯经过反复锻打塑型。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对剪刀坯进行蘸火。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手工粗磨塑型。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刀口开刃。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俞宋桃检查刀口开刃情况。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两片刀柄通过铆钉拼合成一把完整的剪刀。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俞宋桃展示各式用途的剪刀。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B0NQgP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