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众人跌宕胜过一人狂飙

众人跌宕胜过一人狂飙

  《狂飙》的中高启强一路狂飙,由卑微到豪横,最后到伏法,整部电视剧塑造了一个让观众喜欢的反派角色。大家喜欢高启强,不是认同他的坏,而是在他身上看到了普通的自己,人们喜欢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 

  其实,人生没有大不同,要么是现实道路坎坷,要么是心路历程饱受淬炼。如果回到大唐,你更会感叹,诗人的人生都如高启强一样跌宕起伏。 

  来到初唐,大家都熟知陈子昂,很少人知道杜审言、崔融、宋之问。其实,他们四个人,几乎一生,都笼罩在武后政权的风云之下,抉择之中,他们都有底线,只是底线高低不同罢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让他们啜饮痛苦,遭受排挤,境况改变时候才可以吐露一下真心。他们活得着实不易。 

  杜审言二十五岁登第,在唐人中属于成名较早的。武帝称帝之后,派出李嗣真存抚河东,当时朝堂文人都作诗,为李嗣真送行,杜审言做了一首四十韵的长诗,气象阔大、慷慨磊落,在当时引起轰动,极负盛誉。而后被贬吉州,围绕杜审言发生了一起引起全国轰动的大案。  杜审言到了吉州之后,与当地的官员不合,当时的两位官员就合谋陷害杜审言,杜审言下狱。杜审言的二子杜并当年十六岁,为给父亲报仇,杀了当事人之一,杜并也当场被杀。唐代是对至孝、侠义之人非常崇拜的,杜并的举动立刻获得大家的同情,杜审言的冤情也得以昭雪。杜审言出狱了,却搭上了儿子性命,可以想见当时杜审言的心情。杜审言因此事被免官,在家赋闲三年,后来得到武后的召见,重新任用。武后问杜审言:高兴吗?杜审言高兴得手舞足蹈,还献上了《欢喜诗》,这点很受后人诟病。古代文人寄人篱下,有不得已之处,还是可以理解的。 

  再说崔融。崔融年轻时候很疏放、志存高远,从政之路也很顺利,妥妥的青年才俊。崔融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开始了战战兢兢的生活。这一年开始到东宫侍奉太子李贤,他见证了李贤如何被贬为庶人,流放之时,连随身衣服都没有,悲凉至极。与他共事过的东宫旧人或杀或贬,政治的冷酷无情,这一时期他感受一定很深。随后又追随第四位太子李哲,即后来的中宗。崔融后来又两次从军边塞,诗作极为苍茫悲壮。后人评价崔融没有品格,大多是因为他当时是武三思的掌书记,做了一首诗,巴结武则天的面首张光禄,阿谀奉承,极为露骨。如果回到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的残酷,我们对崔融就能多些理解。张光禄是武三思都要巴结的人,小小崔融岂敢不表态。崔融离世大多数说法是,武则天去世后,为了给武则天写哀册文思虑过度而死。从李氏唐王朝的角度,如何评价武则天,要将这些讲的圆满,让皇家脸面好看,着实不易。纵观崔融一生,都在武后的政权的笼罩之下,连离世也是因思虑武后的哀册文而丧命。一生被女皇裹挟着,似乎从未找到过自己的位置。 

  “宋之问是唐前期一位才分很高的诗人。他曾是骆宾王、陈子昂最好的朋友,有自己的立场与追求。他没有像骆宾王那样选择反抗,也没有像陈子昂那样既有迎合,也有坚守。他存世诗文中涉及时政的议论很少。对经历的政治剧变,他更多采取了随顺的态度,仅仅因为他的才分,所作显然比同人略优一等。……他的弟弟曾得识李白,可惜他五十七八岁就死于非命,没有见到盛唐时代的到来。这是他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我认识的唐朝诗人》) 

  说到杜甫,大家都再熟悉不过。在这里着重说一下杜甫的大历十三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七岁。这一年年初,杜甫离开居住两年的夔州,东下江陵,杜甫出峡前与江陵幕府的朋友们、弟弟杜观有过多次联系,似乎感觉妥当,才到江陵,但是出乎意料,在江陵则出了许多状况:要来接他的弟弟杜观在杜甫的诗词中没了踪影;卫伯玉对杜甫也是场面上应酬一下而已;资源有限的李之芳是尽了朋友之谊的,但却在秋天,年迈病亡;六弟杜位也没有帮忙;有地位、有园林的郑沈让杜甫很不满……在江陵的杜甫,要处处借米,内心也忧惧,身心疲惫,悲戚至极。后来,杜甫离开江陵到了公安,又从公安到岳阳,这悲凉心境,就有了《登岳阳楼》所谓“亲朋无一字”,确实走投无路了。杜甫的大历十三年的道路是越走越窄,悲凉至极。 

  唐五代名臣们诗作也是不凡,也各有跌宕经历。武元衡因诗作被称为瑰奇美丽主,武元衡从政其实是很有作为的,但最后为叛镇所刺杀;裴度是中兴名臣,诗名很高,从政能力极强,他在平叛淮西后,看似一身关系天下安危,但政途险恶,他只能做闲云野鹤,内心充满苦闷与无奈;令狐楚是“牛党”大佬,他与李逢吉的友谊,被后人诟病,认为他们是权奸勾结,其实二人关系坦荡。令狐楚在甘露事变后坚守大臣风节,拒绝朝会,风骨难得;《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治家或为政方面都疾恶如仇,人人避而远之,但内心却很柔软,对嫂子崔氏与对政敌张又新都极为温暖和包容;高骈晚年镇扬州,他笃信道教,始终如一,最终因此败亡,不免咎由自取。 

  …… 

  以上所述诗人经历的简短介绍,都出自陈尚君先生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如果您想更深入了解,诗人命运起伏的细节,就请打开这本书。 

  

  唐代文学研究顶级学者陈尚君聚焦五十余位诗人,笔勾画出了他们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形象,讲述了他们的传奇故事和生命历程的跌宕起伏,让人唏嘘。 (撰文  苏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B0NabG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