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南戏看泉州,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举行

南戏看泉州,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举行

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日前举行。连续7天的艺术盛宴中,莆仙戏、昆曲、弋阳腔、瓯剧、潮剧、柳子戏、湘剧、川剧、粤剧等南戏和古老剧种剧团齐聚泉州,演出了40多个经典剧目折子戏,10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和30多位学术专家参与,同时还举办了多场艺术研讨沙龙,让南戏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南戏,是宋元时期发源并传播于中国东南地区的戏曲表演艺术形式的总称,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历史发展中,南戏衍传下莆仙戏、梨园戏等“南戏活化石”剧中,并广泛影响了中国的许多古老剧种。戏剧周系列活动之一的“南戏及表演艺术研讨会暨南戏与古老剧种传承之路”主题研讨会,是继1989年南戏学术研讨会之后,时隔三十多年,国内最大规模的南戏研讨活动。活动落地泉州,正是因为福建戏曲特别是泉州戏曲,保存了众多南戏剧目和中原古剧,数百年来薪火相传,在中国戏曲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接续耕耘,当前业界对南戏及全国众多剧种的研究探索,已经取得可喜硕果,但对南戏剧种表演艺术特色、传承谱系、流播衍变,艺术资源的挖掘和梳理,剧种建设与人才培养,南戏的时代意义与跨界创新等还存在不少新老交融的课题值得持续深化、研讨和突破。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勉励广大戏曲艺术传承者和传播者,坚定文化自信,重视守正创新,积极推动古老剧种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重视薪火相传,聚焦青年戏曲表演人才培养;强化对外交流,围绕中心工作,为大局服务,彰显古老戏曲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在“南戏剧种的艺术体系与时代发展”主题发言中,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以《新时代南戏发展的亮点、难点与痛点》为题,重点谈到福建莆仙戏、梨园戏中共有的表演法则,借助傀儡介、十八步科母等形成了不同于京昆及其他剧种的独立表演体系,如何有效且精准地维持传承这套法则,是当下应该注意的难点。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表示到泉州观看演出后倍感欣慰,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戏曲传统审美体验,取消了转台、平台、Led屏的戏曲舞台,重新回归两三人是千军万马的写意传统。

泉州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千百年来,泉州用“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汉唐古乐”的南音,以及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等诸多艺术瑰宝,持续演绎着千年古城的市井百态,映射出独特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

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的展演丰富多彩,既有同题材的传统折子戏专场,如“白兔记”“目连”等,又有不同剧种的同台联欢,如潮剧、莆仙戏、瓯剧、赣剧等。柳子戏传统乱弹唱腔、蒲剧《杀狗》一中“吃面”的生动表演、极具莆仙戏特色的蹀步等等精彩的演示配合讲解让人大开眼界。

在为期7天的展演,既是一场戏剧艺术的美妙体验,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们进一步认识泉州、感受泉州。一共有18个剧种及非遗项目、14朵中国戏剧梅花奖及中国曲艺牡丹奖、30多位学术专家参与,戏剧周共举行了42个南戏及古老剧种优秀剧目曲目展演、5场南戏学术及表演艺术主题研讨会与沙龙活动,吸引了近两万名观众戏迷及中外游客的观赏,各媒体网络关注流量超过300万人次。(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EeB7pk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