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我的家乡丨我的家乡在黄河岸边的蓑衣樊

我的家乡丨我的家乡在黄河岸边的蓑衣樊

李恒昌

他叫司国营,是高青县蓑衣樊村的村支书,一见面他就说:“我的家乡在黄河岸边。”言谈话语中,透露着自信和自豪。

2022年9月23日,“记者调查”栏目,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记者他们村子家住黄河边,吃上乡村旅游饭,告别穷日子,过上好日子,迈向美日子,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事迹。

蓑衣樊村,不过是万里黄河岸边的一个普通小村庄,为何会引起的关注,而且不惜版面和笔墨对其大为赞扬呢?

蓑衣樊村子不大,全村只有178户人家,649人。这里的村舍建设却是格外整齐划一,全部都是青砖青瓦白墙,五间院落。村里的街道,一条条横平竖直,而且全都硬化。

蓑衣樊村,三面环水,一面通向远方。

村子北面,逶迤着一条黄色巨龙。万里黄河,行进到上游的刘春家时,拐出了一道大弯,这弯头处,便是蓑衣樊村。

村子东面,是占地五千多亩的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湿地公园。

村子西面,是四百多亩的黄河水稻和小龙虾综合养殖基地。

青砖青瓦白墙的村子生在水上,坐落在水上,水就像他们生活的“娘亲”和“温床”。

来到这里,如同置身江南水乡。或乘船误入莲荷深处,或环湖漫步赏景,或搬一马扎坐岸边垂钓,或席地而坐打牌下棋——一切都其乐也融融。

正值初春,大地苏醒,春和景明,一个个观光团队,纷至沓来。他们的笑声,一不小心惊了栖息在这里的白鹭和水鸟,或展开翅膀,奋飞云霄;或扎个“猛子”,像游人展示它们的潜水本领。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合办公室,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各种各样的奖牌和奖杯。

“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等,一应俱全。

该拿的荣誉,几乎都拿了,真的像传说中的拿奖拿得手都软。

村里有一对夫妻,男的叫刘崇强,媳妇叫李秀芹。本来在城里有工作,当村子办起乡村旅游后,毅然辞了公职,回到村子开了一个鱼馆,两口子互相配合,干得红红火火。

放在十年前,他们连想也不敢想,一切都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明末清初年间,有一樊姓人士在此定居,以编制蓑衣而闻名。因为附近村庄姓樊的人比较多,为了便于区别,人们称其为“蓑衣樊”,村子也由此而得名。村庄的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而蓑衣也成为他们最典型的“乡村记忆”。

1990年,实施引黄济淄供水工程。由于黄河裹挟大量泥沙,需要建一个大型沉沙池,便于将黄河的水引出后,在沉沙池里沉淀,然后将清水抽到水库里。最初,在蓑衣樊村西侧,建起了第一道沉沙池,用于澄清黄河水。随着时间推移,泥沙越淤越多,沉沙功能逐步弱化,亟须建第二道沉沙池。而蓑衣樊村地势低洼,被确定为第二道沉沙池的建设之地。

1993年,蓑衣樊村整体搬迁。原来村中2/3的土地变成了沉沙池,耕地面积骤然减少,老百姓的生活更为艰难。这是蓑衣樊村人面临的一次较大生存危机。

守着半亩地,是没有出路的。何况地里种不出金元宝。迫于严峻的生存压力,2011年蓑衣樊村在全县率先进行土地流转,一次流转了村子西面的400多亩土地,由大芦湖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规模经营生态水稻、果蔬等。

土地流转后,每亩土地每年只能给村民600元流转费,依然不能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村子几乎变成“空巢”。

因为村里盐碱地居多,庄稼收成寥寥无几,穷根难以拔出。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蓑衣樊长期添列省级贫困村名单。2013年,全村共有178户人家,其中贫困户50余户。

形势是从2014年开始转变的。

当时,省文化和旅游局大力倡导发展乡村旅游,而且出台政策,每个开办乡村民宿和农家乐的,每年可以得到16000元的补助。

这一政策,让时任村支书刘树海和村主任司国营眼前一亮。他们想,人家南部山区,乡村旅游搞得都红红火火,大家只是为了看山区美景。我们这里处在水乡,为什么不能搞乡村旅游,让大家来看水上风情呢?

随后,他们认真分析了在蓑衣樊村搞乡村旅游的优势。背靠黄河,具有独特的黄河风情,有一定的吸引力。村子东面占地五千亩的沉沙池,可以改造成湿地公园,供人游玩。村子此前整体性搬迁,村居建设比较规范整齐,稍加整修就可以开办民宿和农家乐;大芦湖种养殖基地,可以为旅游提供最基本的美食材料。

这是一个被上级政策激发出来的办法,也是一个被逼出来的办法。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好办法。可是,一开始大家并不接受。

要想统一思想,必须先解放思想。村委会带领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先后来到淄博市南部山区的中郝峪村,烟台市的烟墩角村,临沂市的竹泉村,甚至跑到陕西西安的袁家村,那些开办乡村旅游已经取得成功的村子,进行实地考察。让当地村民讲述自己开办乡村旅游的经验,以及带来的生活上的巨大变化。

“走出蓑衣樊,外面天地宽。”一路走来,大家深有感触。慢慢地,大家的思想解放了,思想也统一了。

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工作是整治、优化和美化环境,达到开办旅游的最基本条件。可是,在这方面,蓑衣樊村还真存在不少问题。

原来村子用来“打场晒粮”的场院已经废弃不用,有人在上面盖起了猪圈、鸡舍、鸭笼等等,致使整个村子时常鸡鸭乱叫,臭气熏天。这怎么能开展乡村旅游?必须下决心进行清除。

房前屋后,马路两侧,私搭乱建,种植蔬菜和树木。出门泥洼路,门前到处是垃圾堆、柴火堆和杂物堆,遍地污水沟。村民家的茅厕,“一个土坑两块砖,蚊蝇成群臭味浓”。这也严重影响开展乡村旅游,同样需要进行彻底清理整顿。

村委会班子成员,既责任到人,又轮番出击。他们坚持先易后难,稳步推进,一家家走访,一个个说服,口苦婆心,好话说尽。

村委全部靠上,亲自指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黄新海事后回忆说:“买什么餐桌、炊具,怎么经营,办什么执照,村里都有考虑、有帮助、有指导。”

没过多久,村里第一批民宿、农家乐开了起来。其中,民宿14家,农家乐18家,他们成为蓑衣樊村乡村旅游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刚开始创办的时候,效益并不是很好。因为,当时正处于大整治、大施工时期,清完垃圾,再完善基础设施。既要修路,又要破土。画标线、挖基槽、搬管道,铺设污水管网;整土坯、垫石子、浇水泥。与此同时,政府下拨资金,全村一起推进“厕所革命”。

游客们来了,一看到处都乱哄哄的,很快走了,没心思留下来吃饭。这让他们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打击,但随着建设项目的逐步落地,这一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很快,蓑衣樊村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2014年,为了支持蓑衣樊村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高青县开发利用沉沙池湿地,启动建设天鹅湖慢城湿地景区项目,蓑衣樊村成为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边的桥梁、水工建筑物等按景观工程打造,景区与村庄的道路密切连通,极大地增强了蓑衣樊村的吸引力。

原先的沉沙池原生态湿地,都是草,没有树。沙子沉得多了,积成一道道小沙丘,没有树的保护,遇上大风,就沙土漫天。渐渐地,鸟儿也都飞走了,如今却完全变了样。被水清景美所吸引,鸟儿重新回来了,在这里重新安了家。震旦鸦雀、天鹅、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也在这里栖息。高青县为此还在这里建起了观鸟平台和野生动物救助站。

2011年流转的3000余亩土地,在大芦湖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规模经营下,也发生了重大提升。生态水稻、果蔬,统一科学管理,实行有机种植、有机治理,稻田养殖螃蟹、稻田养殖龙虾,实现种、养、娱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供了优质产品。

这里养殖的小龙虾,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为其他地方多是污水养殖,而蓑衣樊是净水养殖,小龙虾具有“三白”特点:鳃白、体白、肉白,而且无公害、无污染。

今天的蓑衣樊,真正拥有了“不凡之境”:田间地头野生候鸟成群、鲜花遍开。春天和夏天,绿意盎然,给繁花似锦的田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有人形容道:在蓝天绿浪之间,忽然有洁白如雪的白鹭穿破远处的雾岚飞入,形成了一幅色彩明快、高远宽袤的国画长卷。秋天稻子成熟的季节,整个村庄遍地金黄,硕果累累,又勾画出一幅又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实在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初春时节,可以沿着湖畔的林间小路踏青漫步;夏天来临,可以在清香的荷叶间采莲赏荷,垂钓筏舟;金色秋日,可以体验收获的喜悦;寒冬时节,也不冷清,可以享受阳光温泉,欣赏越冬天鹅,以及千亩荷塘与翩翩起舞的芦苇荡。特别是疫情过后,来蓑衣樊旅游的人与日俱增,形势喜人。

乡亲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2000元,增至2021年的约3万元。全村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00%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大学以上村民30人,占全村人口的5.1%。70岁老人定期查体,困难补助;学生上下学校车接送,空闲时段集体看护、专人辅导,实现老有所养、少有所管,村风文明、和谐、平安、稳定,村民安居乐业。

一人致富不算富,一个村子富裕不算好,大家共同富裕才算真正的富、真正的好。

2020年6月,高青县首个联村党委——蓑衣樊联村党委成立了。周围7个村子,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蓑衣樊村名号响,发展势头好,成立联村党委,就是要用好蓑衣樊村这张名片,实现连片发展,抱团发展。

蓑衣樊村主动担责,以强带弱,打造“一村一品”。先后开发稻米村品牌、黄河文化村品牌、果蔬采摘村品牌。游人前来,可以从漫城湿地游完船,到蓑衣樊村吃农家乐,赴约李村品稻米,再来刘春家村体验果蔬采摘。行走在黄河沿线,村村是好风光,处处是景点。

壹点号 山东海岱艺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K2Ypyb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