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葵邱书院首届“仁春堂杯” 散文大赛入围作品▏曲永辉▏影之三阕

葵邱书院首届“仁春堂杯” 散文大赛入围作品▏曲永辉▏影之三阕

刊头题字:尹祥君 葵邱书院书画顾问(著名书法家)

图/网络

影之三阕

文/曲永辉

拜影

除夕,日落。晚霞灼灼,山野肃穆。夜垂下了青黑色的帷幕,田间小路上,一簇簇人影晃动,灯笼摇曳闪烁,鞭炮声此起彼伏。“老爹老妈,回家过年了!”呼喊的是男声,或沧桑,或浑厚,或洪亮,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

在祖坟或路口焚香,烧纸,磕头,长子或嫡孙一路擎着那炷未燃尽的香,稳步进得堂屋,双手恭敬地插于供桌的香炉里。画着列祖列宗的影已高悬于堂屋北面,供桌上,鸡鱼肉三牲赫然,雪白的大枣饽饽,豆腐,炸货,年糕,水果,一一排列,层层堆叠。香烟缭绕,燃尽旧日时光,开启一元新岁,是先人莅临尘世和家人共度新春,是家族子孙生生不息的血脉绵延……

仰头,凝望。烛火幢幢,影上的男女始祖居高临下,越发显得神圣威严,两位老人脸若银盆,修眉朗目,高鼻阔嘴,正襟危坐,慈爱地注视着远方,似期盼子孙枝繁叶茂,各有所成;似欣慰后代阖家团圆,血脉赓续。始祖图像之下是世代先人的名字,小小的格子浓缩了他们的一生。子孙们恭敬地仰视,凝望,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来路,触摸到了家族世代延续的脉络。

垂首,追忆。回望家族的历史,唤起久远的回忆。始祖因何来到此地,每个家族都流传着一个故事。有的家族是逃荒,挈妇将雏,跋山涉水,一路走走停停,发现了这块水草肥美的地方,逐水而居,开荒,耕耘,播种,收获,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有的家族是为了避祸,祖上原是忠臣,被奸臣陷害,无奈舍弃故宅大院,流落民间,隐姓埋名,得以生存。所幸天佑忠良,后代中人才辈出,或保家卫国,平定叛乱,或才高八斗,政绩卓然;有的家族是因经商易地而居,有的是因为投亲离开祖籍……

那些写着名字的方格,密密麻麻地在影上铺展蔓延,像从远方缓缓流过来的水,像从时间深处延伸过来的曲径。你看到了祖父的名字,想起了那个弯腰拄拐的老者;你看到了祖母的名字,那么陌生,那是一个鲜少有人知道的名字,或许是临时取的名字,通俗得有些敷衍。

俯身,叩拜。头触地,眼对心,是由衷的敬畏和无尽的追思,亦是对故土的亲近和对自己内心的检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片热土,孕育着天地万物,滋养了身体和灵魂,洒下欢笑和汗水,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扪心自问,祖先的嘉言懿行,流传的淳厚家风,可曾春风化雨,融入到自己的举止言行?自己的所作所为,可曾不愧天地,不辱门风?

起身,遐思。一幅影,描绘了家的理想图景。一座古色古香的院子,屋内是身着古装一男一女两位老者,端坐案前,神态安详,屋外一条甬道,直通院门。院外是明代人物画像,中年人身着官服,春风得意;老年人精神矍铄,眉目含笑;孩子们尽情嬉戏,提灯笼,点鞭炮,堆雪人,童趣盎然:真可谓黄发垂髫,惟妙惟肖,各得其乐。左右装饰以吉祥花卉,东为荷花,上书“莲生贵子”;西为牡丹,上书“富贵花开”。影的两侧,一副鲜红的对联渲染了喜庆的气氛,赫然写着“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春”“祖功宗德诗书千载,子孝孙贤福寿万年”“礼仪人家论宗孝,书香门第敬祖先”等词句,横批一般是“饮水思源”“俎豆千秋”“先人在上”“祖业千秋”之类。

年幼时,看影上的图画,无论是人物的衣着样貌还是故事色彩,都感觉缥缈梦幻,在孩童的眼里,影上的世界一个遥远而神秘虚幻的所在;当我们一路风尘,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亲历世间的悲欢离合,于万千滋味中抬头凝视,蓦然发现,影不再是神秘莫测、超凡脱俗的神仙梦境,而是百姓心中朴素的尘世理想。

于是,你想起了读过的《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万世师表的孔子与众弟子言“志”,比起子路、冉有的“强国富民”的大志,比起公西华“礼乐治国”的主张,曾皙的“春风沂水”瞬间触动了孔子的内心,他喟然长叹:“吾与点也!”暮春季节,没有春寒料峭,没有燠热烦躁,成年男子,天真孩童,穿上了轻盈的春装,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吹风,身心怡然,一路高歌。如果战乱频仍,哀鸿遍野,这样的情景怎会出现?如果礼乐崩坏,暴政横行,这样的情景又到哪里寻觅?这是深藏于孔子终其一生的理想啊,他呼号奔走,困厄失意之时,依然弦歌不辍,所求不过如此:仁政如春风吹拂,所到之处,社会清明,民风淳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行至水穷处,那里有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来往耕作的世外之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忘我境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自由生活。

沂水畔边临风高歌,桃花源中鸡犬相闻,和影中的景象何其相似!春节祭影,我们跪拜的是代代追求、世世憧憬的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人生愿景!

绘影

“快来买啦,正宗吕村影!”腊月的年集,莱州吕村的影作为吕村年画的主力,是莱州及周边百姓过年的必需品。吕村年画被称为是中国的“第五年画”,从咸丰年间开始,已经传承了传承了一百多年。吕村年画因其乡土气息浓厚、工艺流程独特、墨彩交融艳丽、手工绘制精细深受当地群众和中外客商的青睐。

门前流水尚能西,吕村南面自东向西流淌的王河,滋润着这片沃野,为百姓带来了富足的衣食,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农闲季节,吕村的人们拿起画笔,描绘身边的风土人情,勾勒心中的美好生活。

坐落于吕村西北的大悲寺,虽然早已荒废坍塌,但当地依然流传着“先有莱郡大悲寺,后有京城金銮殿”的传奇。寺内泥塑绘画技法集各家之所长,为吕村年画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大悲寺庙会上,绘画和书法作品琳琅满目,为吕村的年画创作带来了新鲜的艺术气息。

传说清朝时吕村有一条贯道,也有人叫它“官道”,北通北京,南至南京。贯道桥是独拱石桥,它的护栏石雕非常考究,当地百姓的顺口溜道出了它的精美:一捧僧(护栏柱头形似和尚的头部),一捧道(护栏柱头形似道士帽),十四个铜锤(护栏柱头形似铜锤),外加四个桃(护栏柱头形似桃)。官道上人来人往,各种习俗、各种文化使当地百姓大开眼界,长了见识,也丰富了吕村年画的题材、技艺、内容,为其独树一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吕村年画在山野之间悄然萌芽、肆意生长,带着浓浓的田园气息。到了清咸丰年间,外地版画传入莱州,寺堂庙宇不断扩建,使吕村民间艺人的艺术境界大开。以张文兰为首的绘画艺人开始了吕村年画的研究绘制,张文兰以其高深的艺术造诣,被尊为吕村年画的“祖师爷”。2006年,吕村年画被确定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同杰被认定为吕村年画的第七代传人。

张同杰的工作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的画屋,屋里摆满了各种年画和绘画工具,从八岁学画开始,他和年画已经结缘近七十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六十多年的挥毫泼墨,无数次的描画点染,使张同杰无论何时拿起画笔都神定气闲,挥洒自如。从懵懂小童到耄耋老人,影的绘制贯穿了张同杰的一生。如果说拜影是百姓过年的最隆重仪式,那么画影就是张同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一笔一划地描画,一分一毫地上色,一张影,要画出几百个整齐的方格,画出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出“带子上朝”“福禄寿喜”等数个吉祥画面。

一盏破旧的油灯,见证了张同杰挑灯夜战的画影岁月;一方砚台,调出了浓淡墨色,洇染着深深浅浅的心灵印记;一张百年古画,见证了影起起落落的盛衰变迁。

暮年的张同杰腊月里比往常清闲了很多。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电脑制作的影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对手工绘制的影冲击越来越大。吕村的年轻人或出去打工,或自己创业,没有人愿意坐在画屋里,日复一日地磨练画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赚得微薄的收入。闲暇时光,张同杰就坐在小小的画屋里,和一屋子画笔画纸相伴,他心里踏实,也有些惆怅。还有谁会继续画下去?他展开那张百年前的吕村年画,凝神沉思,苦苦地琢磨着,长叹一声,他知道,吕村的年画,吕村的影,真的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了。

我在某宝上搜索“吕村年画”,偌大的购物平台,竟没有搜索到相关商品,只有一个“某庆堂吕村年画”的店铺,联系老板,老板坦诚相告,吕村几乎没人画影了,自己卖的影只是具有吕村年画的风格而已。

吕村的影,难道真的只剩下渐行渐远的背影?

探影

影,又称为家堂、祖影、家谱、轴子、主案等,家堂大都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构图形式,外观上既有宗祠的形制,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祠堂的功能。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关于祠堂以及家堂的历史渊源,有学者认为在周天子时期就有庶民家堂祭祀的传统。从周朝起,立庙祭祖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庶民无庙,“祭于寝”,即普通人在家堂祭祀祖先。《礼记》一书中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积极推动祭祖活动,他在《家礼》中提倡在冬至、立春、季秋、忌日至少四次祭祖。具有浓厚宗族血缘色彩的祠堂形制,到了明代得以迅猛发展,《大明集礼》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明嘉靖时允许官员设立家庙,允许庶民祭祀始祖。于是,宗祠遍布天下。

影又称为“纸上的祠堂”“画中的祠堂”,祠堂什么原因由地上转向纸上,学者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影在北方特别是胶东地区流行,主要是此地名门望族较少,经济实力较弱,有能力修建祠堂的人较少,但孔孟之乡浓厚的宗族意识,使得他们转向另一种形式的祭祀,将实物祠堂转变为画中的祠堂。还有学者认为,中原地区富庶繁华,是兵家必争之地,百姓因战乱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元末明初,中原一度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明初朱元璋洪武年间,下令山西的老百姓移民中原,这就是历史上的“洪武大移民”。这次大迁移历时五十年,迁民十八次,共计八百多个姓氏走出山西,遍布十八个省市。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为了方便管理,朱元璋命人在山西洪桐广济寺的老槐树下设立“移民管理处”,百姓们来这里登记,领取安家费,之后在官兵的监视下离开山西。对于很多山西人来说,广济寺中那棵巨大的老槐树以及老槐树上面的老鸹窝,是故乡留在他们记忆深处最后也是最深刻的印象。“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为了防止山西移民途中逃跑,官兵用剑把他们的右脚小指劈成两半。明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百姓的迁徙变得越来越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广,最终出现了“山西洪桐移民遍布神州大地”的局面。虽然当年的那棵大槐树早已不在,但它同根而生的第三代槐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就如当年的洪洞大槐树移民一样,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老百姓离开故土,带不走家族的祠堂,于是就把祠堂列祖列宗的姓名写在纸上,一路颠簸,带到了异乡,作为宗祠的代替品,逢年过节悬挂祭拜,“影”便成为人们岁终祭祀历代先祖以及记载家族绵延的载体,悬挂“影”也就成为隆重的春节习俗。

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曹公描绘了百年望族贾府祭祖的场景。年前,族长贾珍开了宗祠,着人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除夕夜,贾母率族中众人来到位于宁府西院的宗祠,宗祠规格很高,匾额对联均是御笔。众人围随贾母至正堂上影前,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龙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祭祖开始,子弟女媳们传菜,由贾母捧放在桌上。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一时鸦鹊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到了正月十七,众人又过宁府行礼,掩了宗祠,收过影像,方回来。

作为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贾府的祭祖仪式隆重而庄严。祠堂悬挂的是宁荣二公和列祖的遗像,材质应该是上等的丝绢,而不是普通百姓家纸质的影。宁荣二公凭借战功,位列国公之高位,是贾府荣华富贵的奠基者,怎奈后辈中安享尊荣的多,筹划节俭的少,偌大的家族基业,最终树倒猢狲散。不知贾府的纨绔子弟,每年祭拜祖宗影像时,是否有一些惭愧不安?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除了家族式的祭祖,还有规模浩大的民族式祭祖,这种祭祖形式超越血缘,祭拜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如二月初十的先蚕节祭拜,纪念华夏民族母亲嫘祖教民桑蚕的丰功伟绩;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洪洞大槐树“中元节祭祖大典”,是洪武大迁移中移民后代认祖归宗不远万里的奔赴;清明节陕西黄陵县公祭轩辕黄帝大典、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祭祖大典,表达炎黄子孙对华夏始祖的顶礼膜拜;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是对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的崇高礼赞……

曾子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元代许衡说过:“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岁末年尾,人们虔诚地挂影拜影,深情回望自己生命的来路,担起属于自己的家国责任,接过先人精神的炬火,走向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曲永辉,烟台四中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评论委员会委员,曾获第一届青未了散文奖二等奖、山东省首届语文教师“杏坛杯”写作大赛三等奖、胶东散文年选最佳作品奖等奖项。

葵邱书院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新老朋友投稿葵邱书院!

壹点号葵邱书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Veraxr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