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菏泽,高台诗情有新篇

菏泽,高台诗情有新篇

记者 李康宁 周静 荆新年

黄河自菏泽市东明县流入山东省,沿着鄄城和郓城一路东去。母亲河滋润着鲁西南的平畴沃野,流经一座座人文胜迹,也不断见证着崭新的变化。

菏泽,不仅仅有国色天香的牡丹,更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上古时代的尧舜,就在菏泽留下了无数传奇,后世的曹植、晁补之等名家,用脍炙人口的诗词不断丰富着当地的文化内涵。今天,黄河之畔的菏泽不断鸣唱高质量发展的变奏,也被今人写进了诗词里。

陈台、琴台的诗情文章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这是名篇《洛神赋》的开篇。公元222年,曹植从京师洛阳出发,在回到自己的封地鄄城的途中,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这位多情的天才诗人挥洒笔墨,极尽浪漫地倾诉着自己对仙女“洛神”的倾慕之情。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引述了世间所有的美好事物,去描述一个遗世独立的美人,字字句句都充满了缱绻的情愫。只是人神殊途,这段偶遇终是求之不得。

就在这一年,曹植被封为“鄄城王”。他在鄄城修建读书台,邀请自己的文友幕僚,在此登台觞咏,这座读书台也成为曹植精神世界的寄托。后来,曹植被封为“陈王”,此处也被后人称作“陈王读书台”,简称“陈台”。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对曹植的评价。对于这位才情出众却又一生坎坷的诗人,文学评论家都赋予他极高的地位,并不断有人在陈台前追怀凭吊。今天鄄城县城城北11公里左右,临近黄河有一处高台,即为当年的“陈台”。

琴台

在山东单县,也有一座非常著名的高台——“琴台”。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此任单父宰,提倡以礼乐教化治理社会,留下了“鸣琴而治”的著名典故。后人在其弹琴之处修筑高台,称作“琴台”,也称作宓台、半月台。

公元744年,琴台之上迎来了大唐诗坛极具影响力的一次聚会。参会的诗人包括李白、杜甫、高适三位诗坛巨匠,还有时任单父县令的陶沔。四人共登琴台,吟咏唱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留下了一首《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其中记述了登台望远的景象——“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这短短几句诗,也成为盛唐时期菏泽风物历史的一次珍贵定格。

今天,陈台和琴台的景象已然大不相同,但是文脉和诗情依然传承有序、萦绕不散。在当地主管部门及菏泽市诗词学会的指导下,鄄城陈台诗社创办了《陈台诗刊》,单县琴台诗词学会创办了《琴台诗刊》,带动当地诗词爱好者参与创作。

今年3月初,山东诗词学会走进菏泽研学活动在鄄城举办开班仪式。由山东诗词学会组织的专家参与讲授诗词文化,当地诗词和文学爱好者百余人参加培训。 山东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原秘书长蒿峰表示,山东是诗词大省、文化大省,要在发展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起到带头作用,目前开展的诗词培训,旨在普及诗词教育,提高大众诗词创作水平,助力省内县市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诗词工作的繁荣。

“专家们从多个角度传授了很多创作技巧,让大家获益匪浅”,陈台诗社副社长、《陈台诗刊》主编魏运荣表示。

陈台诗社与《陈台诗刊》创立于1992年,历经三十余年。目前,社员们在端午节、重阳节还会组织相关的诗词创作活动,让当地的诗词文化积累传承延续发展。经过多年的运营,陈台诗社成为鄄城文化事业的一个招牌,也涵养了众多“书香家庭”。“只有多交流多学习,才能真正提升眼界和水平。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去学习创新,完善自我。”魏运荣说。

“村台”见证滩区焕新

古时候菏泽地势低洼,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常常被称为“台”。与“陈台”“琴台”等文化地标不同,菏泽很多村子亦有自己的“台”。为了避免洪水侵扰,村民往往会筑起高台,在高台上建屋,以方便行洪和生活,这些“台”也被称作“村台”。

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之下,菏泽黄河沿线的很多滩区村落实现了更新迁建,登上了全新的“村台”。日前,由山东诗词学会组织的诗词采风团,就走进了位于鄄城县旧城镇的六合社区,一睹这个大村台的新景象。

“书香成武”2023年成武县诗词传唱文艺晚会。

六合社区是由三合村、毛洼、王庄、西周楼、武西庄五个滩区自然村组成的,共涉及六千余人。此地距离黄河不远,多年以来饱受黄河水患困扰,在当地有着“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谚语,足见以前生活之难。

今天的六合社区,远远望去所有的住宅都是带院的二层小楼,屋舍俨然、街道整洁,并配有小学、幼儿园、超市、酒店、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广场、创业车间等,居民安居乐业,天伦之乐融融。

依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六合社区中的三合村党员代表带头成立了鄄城县特润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一个集葡萄、黄桃采摘于一体的绿色纯天然水果采摘园。黄河水的渗透,让当地的地下水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最终造就了果实“个体大、颜色鲜艳、风味浓”等优良品质,硒、锌等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水果。另外,六合社区还依托黄河自然景观、村台搬迁人为景观及果品采摘的优势,吸引周边市县区群众参观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及农家乐,促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黄河安澜、居民安康的情景,也让众多诗人感到振奋。来自聊城的诗人路孟臣,创作了一首《七律·六合新村感赋》,以记录其变化:

六处孤村合一垓,风光绰约似蓬莱。

千寻基址滩头拔,百尺楼堂云外开。

别有壶天具鸡黍,更无黄水漫尘埃。

街前父老欣相告,自古鄄城多干才。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宋彩霞也为六合社区的壁毯厂做了一首五言绝句:

机杼剪刀开,红黄墨绿裁。

梭穿凭巧手,一画上墙来。

世易时移,当代诗词中也有满满的新意、新景和新题。贴近生活的描写,也颇有另一番味道。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振振表示,近些年他每年都会到山东来,看到了山东发展的方方面面,并达成了良好的创作互动。他希望“这些优秀诗人的作品,能给当地师友带来精神食粮和帮助”。

舞台之上,诗词经典全新演绎

在菏泽成武,诗词拥有一个真正的、有形的舞台。

3月上旬,成武县红旗剧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以诗词为主题的晚会——“书香成武”2023年成武县诗词传唱文艺晚会。19个与诗词文化有关的节目,吸引了数千名观众到场观看。

从《三字经》到《少年中国说》,整台晚会展现了不少经典之作。当一首首经典被唱响,现场的观众充分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改编后的经典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原本深奥的诗词用崭新的韵律走近了观众,造就了一场充满古风古韵、又不乏时尚旋律的视听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节目都是成武本地的学校和文艺团体创作演绎的,足见其日常用功之深。节目中也有众多孩子的参与,起到了很好的传承、教育的示范作用。

本次节目的总导演郭成振表示,诗词自古以来都有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领略诗词之美,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希望通过今天的旋律,让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重新传唱。参加表演的侯颖来自成武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她表示虽然本次活动筹备时间仅一周,但是孩子们在舞台上的表现非常成功,“这得益于一直以来开展的诗词进校园活动。”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诗词学会顾问、诗书画院院长耿建华在观看整台晚会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以唱诵的形式把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是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有益探索,“在孩子们中间开展这种活动,不仅有益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文化自信。”对于古诗新唱成为流行,耿建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一方面看,现在热爱古诗词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华诗词的根脉扎得很深,这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弘扬,非常有意义。”

山东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省水利厅原常务副厅长孙义福,为之创作了《成武诗词晚会(新韵)》:

水润童音脆,灯辉古色红。

吟来书美典,舞起史尊经。

玉兔无归意,姮娥不了情。

诗歌描画境,白发咏春风。

成武县委副书记、县长范继臣表示,“来到成武的各位学者、教授学识渊博、资历深厚,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希望参加研学班的各位学员真正学有所获,不断增长知识水平,创作出更多反映成武历史、成武文化、成武发展的诗词歌赋,为文明生态幸福成武建设助力赋能。”

在定陶,诗人们寻访陶朱公范蠡的踪迹,感受“儒商精神”的博大魅力。在巨野,大家倾听麒麟的传奇,感受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的交集。

菏泽的各类“高台”之上,诗情在传承中,不断延续着新的篇章。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XLdGPr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