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吉他,为正安特校孩子奏出爱的乐章

吉他,为正安特校孩子奏出爱的乐章

【来源:遵义市教育局_区县】

有一群特殊的天使,他们在听辨声音、感知理解、使用乐器、记忆等方面受到极大限制,在语言、认知、智力、身体、沟通等方面存在残疾,有的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交往障碍;有的失聪、失语、不能管控自己;有的性格孤僻、行为异常、无法表达心声……

他们,就是正安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

每一个特殊孩子,都有一段尘封的故事。他们不轻易告诉别人。作为老师,我们一次又一次和她们谈心,一次又一次辅导,小心翼翼地走进他们心灵。我们意外发现,他们对音乐有着不同寻常的热爱和独特感受。音乐就像一束光,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给予他们温暖,为与他们沟通交流架起了“连心桥”。

我们寻着这束光,试图用音乐打开孩子们那扇似曾关闭的窗户。

吉他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后,当孩子们第一次将吉他捧在手中时,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异常兴奋!我们趁机引导孩子初步了解吉他。我们深知,这样的激情和热爱,孩子们可能会在遇到无数困难后泄气,以至于放弃。好不容易才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我们暗暗告诫自己,坚决不能放弃。

于是,全体音乐老师分头收集孩子信息,根据孩子的实际理解能力与兴趣爱好制定方案,选择合适的音乐,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让孩子们通过模仿动作或自己的发现创造心理上的放松,活跃思维。

我们带领孩子哼唱歌曲的旋律,逐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掌握基本的节奏后,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增加舞蹈内容,并设计一定合作性的舞蹈动作,让孩子们在感性思维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与他人的合作。其实,孩子们学习吉他、音乐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他们理解不了节奏的含义,认字、唱词困难,识记最简单的材料需要很多次重复,机械记忆,好在孩子们学习刻苦,非常努力,兴趣浓厚。

音乐律动,成为老师与孩子传递乐感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听不见,也不会说话。但他们观察力模仿力很好。老师们在每一节课前,用“音乐律动”集体唱拍手的指令,通过动作与唱歌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听到音乐时,日常多动、情绪浮躁、控制不住自己行为、沟通交往困难、自闭的孩子都身临其境,与音乐产生共鸣。他们用自己最独特、最特殊的方式与音乐交流、谈心,即使不理解歌词、节奏,“听”的时候也会跟着哼唱,表达对吉他、对音乐最美的热爱。“听”音乐时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律动行为,一边哼唱歌曲,一边自由地拍手、点头、晃动身子等。也许,你听不懂他们哼唱什么、理解不了他们的律动行为,但你却能够感受她们对音乐的无限痴迷与融入,对感知世间美好的渴望。

有了这样的积极心流,老师们便集体出发,进行个别教育,挖掘孩子们的潜能。因为每个孩子的残障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个人发展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我们对孩子进行目标分层,设置个别化教育目标,把语言、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能力、感统、认知、交往沟通等各方面的训练融入吉他音乐教育课堂中。每一次练习都极其艰难,一个简单的节拍需要老师教上几十遍,但孩子们学习吉他、音乐的激情不减,反而乐在其中。

打开了孩子的心灵之窗,我们被孩子们深深感动着,便有了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

我们不局限于孩子们在音乐中陶冶情操,还希望从音乐教学中获得输入康复技能训练。于是,我们采用陶冶情感的方式开展技能训练,在吉他音乐课堂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教弹《两只老虎》这首歌时,引导孩子模仿老虎跑、跳的动作,从动作中感知音乐的节奏,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你演我说、你说我做的训练中理解歌曲,提升孩子们的认知、语言、合作、交往能力。在教学《小鼓响咚咚》歌曲时,以故事、动感有趣的画面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以实物让孩子感受鼓响的声音特点,把孩子们带进了歌词、故事所描绘的意境中,把听、说、读、触多感官相结合。

孩子们活泼起来,主动寻找伙伴合作,自主探索音乐的美感。我们就进一步根据孩子好动和喜欢游戏的特点,把游戏、舞蹈引进音乐课堂,通过各种动作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律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作出反应,训练孩子的听觉、视觉能力。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蹦蹦跳跳、轻轻松松地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受到美的熏陶,体验音乐游戏的无穷乐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找伙伴完成一组舞蹈动作,或者合作扮演角色。他们开心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乘胜追击,分头行动,关注孩子的闪光点,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鼓励孩子走上舞台发言、表演、领唱,相互协助,通过表扬与鼓励强化孩子的行动,或者让孩子选择强化物,帮孩子实现一个“小心愿”。孩子在实践中提升自信心和专注力。在欣赏聆听较舒缓悠扬的音乐旋律时,引导孩子放松四肢、放松面部表情,在欣赏进行曲等节奏较快的乐曲时,鼓励孩子根据内心的感受做出立正、原地踏步、齐步走等动作。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也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在一次又一次自我表现中增强了自信。

我们的想法是教会孩子们融入社会的能力,便在他们原来的个人档案中增加了“将音乐课堂上习得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行为”一项目标,让孩子们在没有音乐的环境中,也能与人愉快的沟通,顺利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吉他音乐课堂中融入认识蔬菜、交通标志、学会穿衣服、家务劳动等基本生活技能常识,让孩子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弹《蔬菜歌》时,以歌词创编“洗菜”“切菜”“炒菜”等基本动作,让孩子们先认识蔬菜,说出蔬菜的名字,再引导孩子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洗菜,在合作的过程中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表情向小伙伴表达清楚自己想洗菜的意愿,再随着节奏演示出来。等孩子们获得认识物品、会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一技能后,撤销音乐刺激,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口头和肢体动作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节奏认识物品、动手实践、表达自己的意愿。结果是,不同性格的孩子通过不同的音乐节拍配合,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愿望。老师们再仔细观察孩子的状态、行为及表情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激化音乐互动行为。如此不断循环,逐步疏通孩子们的表达障碍。

同时,又在音乐学习中让孩子们学会集体的生活方式、声音语言的沟通行为以及眼神、肢体等非语言的沟通行为,并将这些转化在日常生活中,改善社会行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如在《番茄炒蛋》《小星星》《大雨小雨》等歌曲教学中,通过教师发出的语言口令,或播放他们熟悉的音乐,创造“牵牵手、切切菜、拍拍肩、跳一跳、相互系鞋带”等互动性质的动作,借助纸杯、筷子、瓶子等小道具,将音乐学习转化为音乐行为,让学生学会分享、合作和互助。

音乐,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教育公平,就是一个也不放弃。我们深信,有一天,孩子们都能在自己的梦想中,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Y2yDwq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