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蔡皋:在时代洪流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蔡皋:在时代洪流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喜欢自然、喜欢素朴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素朴不是让你们回到简陋,而是讲究,讲究到一个人不讲假话,不做坏事,真诚地对人,童心就是这么回事。”《十三邀》镜头中的蔡皋坐在平房前,眼前是广袤的山野。蔡皋说出这句话时,本能地会让人信服,因为她就是如孩童一般,认真又松弛地对待这个世界。

01

像孩子一样热爱生活

做过乡村教师、童书编辑,如今是儿童绘本作家的蔡皋经常被评价很容易喜形于色,像个小孩子。但是许知远不这样认为:“忘形多开心啊,我想天天忘形。”蔡皋很喜欢这种忘形,因为这是她本性中的色彩。恰恰是这样保持着童心的自我,让她可以在困顿中保持平和。

在蔡皋看来,儿童连自己的性别都搞不清的时候是混沌的,而混沌也是一种美。然而,成人的世界纷纷扰扰,充满了挣脱不得的秩序和桎梏。这也是人们看到蔡皋的画作时感受到冲击的原因。蔡皋的画风粗狂,稚拙,像孩子的涂鸦,但又不失细腻精致,像极了儿童观察世界时的视角。“中国人的智慧里面,文化人的自救只能如此,去掉多少是多少,不可能还原成儿童,我不可能混沌。但是我还是得画,要让大家觉得还有指望。”蔡皋对前来“找指望”的许知远说。

行走人间,蔡皋的心如何能保持着童真?这个答案应该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从她的“手帐”中可以窥到她的童年——一起搓线做鞋底的外婆,马路旁骑着自行车的农民,以及那些口口相传的童谣。蔡皋从童年的时光中学会了平和与安宁,和外婆学到了如何生活,这份心境也伴随她走过了青年时期。

年轻时的蔡皋被分配去农村小学教书,那时的她不仅要教书,还要干农活,但从童年时期学到的平和让她逐渐发现了乡村的趣味,周围的山水花鸟在她眼里慢慢变得美好起来。她开始接受这种生活,眼前的境遇也随之改变了。

02

苦与甜对比下 生活一万个值得

童年时的平和安宁、青年时的随遇而安沉淀出了蔡皋另一个人生哲学——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

这也许是一种苦中作乐,但是就像蔡皋说的,能主动从苦涩中品出甜来是最高的境界。这种甜不是自我欺骗,而是回甘。虽然苦也是真实的,但苦和甜变成了一种对比的颜色。就像蔡皋喜欢的波斯文库中莪默·伽亚谟的诗:“树荫下一卷诗章,一瓶美酒,一点干粮,有你伴我欢歌,荒原都是天堂。”

这样的对比在蔡皋心中更像是一种孩童般的审美。因为这样孩童般的审美,在蔡皋的眼中并没有破坏画面意境的“脏色”,只有对比色,而对比色的存在让其他的颜色更加明艳夺目,也正是这样的对比成就了蔡皋精神的桃花源。

回看蔡皋的过往,可以清晰地发现时代在她身上打下的烙印。这些烙印给她带来了从容的心境,也在特定的时候为她带去了苦难。只不过蔡皋选择了以童真的心态接受眼下的境遇,和苦难和解,并将苦难沉淀为未来的针脚。这是她自己的智慧,但对大众来说又何尝不是可以借鉴的人生哲学。

03

观念固然重要 行动才是灵魂

许知远评价蔡皋像是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躲在自己的孤岛上,练就了绝世武功。如果有江湖中人到这里疗伤,她会给他们熬一碗忘忧水,忘却尘世间的纷扰。这也是当代一些人向往的精神桃花源——这些人希望有一种方式治愈被现实压垮的精神,希望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找到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些“指望”。

但是或许这些养分来源于自己呢?面对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都有困顿和彷徨。有些人们困于房子之中,希望可以打开大门,让自己看到蓝天和田野。但这扇门要如何打开?许知远陪着蔡皋劳作后得出感受——词语引发词语,感受刺激感受,行为激发行为。“越具体的事物越可能帮助你脱离困顿和迷惑。”

钥匙就在自己身上,这是蔡皋和许知远给出的解决困顿方式。

《十三邀》第七季仍然通过对话理解现实,用脚步丈量世界。但从第一期许知远与蔡皋的对话中,能感受到节目保持思想之问的同时,还在试图与大众生活建立更紧密的链接。画画、锄地、浇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行动,当中却包含着“具体”的力量,能帮助人们从眼前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在细微中感受当下。

在《十三邀》,被采访者的故事像是一个个碎片,汇聚到一起,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从预告片中可看到,后续节目中还将访问物理博士张双南、歌唱家田浩江等不同领域的嘉宾,许知远在这些时代的碎片中游走,让观众看到不同的价值观,带着这些碰撞的观念奔赴自己的生活,通过具体的行动,内化出属于自己的精神“桃花源”。

(原标题:蔡皋:在时代洪流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来源:艺绽公众号

流程编辑:U01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a0lvNX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