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术讲堂与美育同频共振,“上美讲堂”走过6年

艺术讲堂与美育同频共振,“上美讲堂”走过6年

本月,“上美讲堂”作为上海美术学院的第二课堂,伴随一代代上美学子和艺术爱好者翻越山海,迎来了6周年纪念。自2017年首场讲堂至今,“上美讲堂”每年开设60场-100场学术活动,包含讲座、工作营、阅读、展览等多种形式。现已贯穿纳入到上海美术学院本硕博的培养体系中。今年至今冯远、王敏、俞晓夫、庞茂琨、丁宁、保科丰巳、殷双喜、杭间、赵民等艺术名家在此讲堂开讲,近日,上美讲堂推出集结纪念,分享这些艺术名家的观点和金句。

图说:冯远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冯远教授在“上美讲堂”分析了主题性艺术创作,其功能、意义符合艺术的创作规律,这些作品普遍有人情味道,能建立起和观众零距离的沟通。冯远教授鼓励创作者要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从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富裕生活的伟大历史进程。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王敏教授表达了他对未来设计的展望。他从“ChatGPT”出发,回顾现代设计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发现新技术对于现代设计的深层影响。他说,透视设计风格形成背后的技术因素。如今的设计行业界限日益模糊,设计师需要作为团队一员,与他人进行协作。王敏教授介绍了耶鲁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创办人阿尔文·艾森曼,他对技术进步充满激情,对不同个性的艺术家、设计师充满包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耶鲁大学实现了学科协同,海纳百川,集众家之所长。“设计是创造历史的重要工具,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设计将更加具有价值。对新技术、新思想、新生事物、社会变革充满激情和好奇,这应该是艺术设计师的素质。”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教授在“上美讲堂”讲授了“后现代主义”,他介绍了中国艺术家回归艺术的社会性、文化性,追求开放性、多元性、相对性的后现代艺术创作,例如徐冰的《天书》、丁乙的《十示》等,他指出,这种用国际性、当代性语言来展示中国的传统符号,强调了民族本源的东西和世界对话的方式,值得每一个中国艺术家借鉴。

图说:徐冰的《天书》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日本艺术家保科丰巳是上美讲堂的海外导师。在“上美讲堂”分享了他对环境与艺术的思考。通过探讨环境中的社会问题,包括现在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废弃物、生物多样性等等,来思考艺术的作用,以及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从意大利的未来派、俄罗斯的构成主义、欧洲的达达艺术、墨西哥的街头壁画,到美国的“美国联邦美术计划”,艺术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走向环境、走向大众的趋势,并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而随着世界发生的剧烈变化,环境问题成为艺术家不得不去关注的重要问题。

2023第二季度开始,上美讲堂将持续邀请艺术权威开讲:包括北京奥申委陈述报告多媒体总策划黄克俭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陈平,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授王林、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曹意强教授等,更有工作坊、阅读展览等正在筹备。院方透露,“上美讲堂”在发展中求进步,于变局中开新局,影响力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深化。重归线下后,“上美讲堂”层次更纵深、视角更宽广,不变的是关注艺术之美,全方位探索大众美育,与师生同向而行,和美育同频共振,期待它成为了完善国内美术设计教育的卓越平台,推动中国美术及设计教育创新发展。(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b0R3RJ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