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全国首座新闻出版博物馆先睹记:这台百年前的石印机还能运转

全国首座新闻出版博物馆先睹记:这台百年前的石印机还能运转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进入开馆倒计时,5月18日正式开放,今天内测,记者抢先一睹全国首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的真面目。目前馆藏数量60万余件的博物馆,是一座集“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产业创新”于一体的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

六个展馆:庞大有序的展陈


博物馆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走进一楼的序厅,“百年文存”展区完整还原了当年中华书局图书馆的样貌,钢制书架、目录柜等皆为当年原物。中华书局图书馆曾是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中国近代最大出版机构,藏书曾达52.7万余册。“一·二八”事件中,商务印书馆建立的远东最大图书馆——东方图书馆毁于战火,使原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成为全国出版系统最大的单体文物。202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所藏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整体迁入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保管。展厅是按杜定友、刘国钧分类法陈列的书库,庋藏1935年以前的近代出版品,其中不乏重要工具书和众多名人名著的初版图书,将这些文物完整展示,圆了百年前上海出版人的梦想。序厅还使用裸眼3D技术展开新闻出版历史的长卷,与两侧顶天立地的报头、刊头LOGO墙共同营造出文化殿堂的氛围,让进入其中的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

博物馆二楼为主题馆,展出文物原件两百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八十件。三楼的印刷出版馆陈列着一台19世纪70年代引进中国的石印机,长4米,重达4吨,经修复后石印机可以正常运转。四楼为数字出版馆、艺术设计馆,艺术设计馆里展出了贺友直的《山乡巨变》。五楼为音像出版馆、临展厅。

六个展馆同时构成一个特色鲜明、庞大而有序的展陈体系,展示新闻出版人在巨变时代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

科技赋能:多角度还原现场


馆内多处运用了裸眼3D、3D MAPING、多媒体触屏互动等手段,建设基于5G、覆盖手机端和PC端的三维导览系统,主题馆用巨型大屏还原了民国时期以福州路、山东中路为中心的书馆、报馆一条街,再现当时的文化盛况。参观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一键穿越回书报一条街,操作其中的虚拟人物完成各种任务,感受当时的文化盛况。三楼“数字技术还原石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数据处理与建模,实现图像数据高清采集、图像处理完美还原、图像输出真实再现。把不可移动的千年石窟艺术以高仿实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洞窟内结构、壁画故事等。儿童出版馆的“十万个为什么”好奇屋,是一个六边形镜面空间,犹如万花筒一般。点击旋钮可呈现各门类、各年代的问题,通过镜面折射到整个空间,构成全方位立体的奇幻空间。“穿越时空”的数字出版馆也包含了众多前沿科技。

首件藏品:巴金题字商务捐赠


在上海建设新闻出版博物馆是新闻出版人多年来的夙愿。据悉,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从2003年筹建伊始,便开始征集文物,征集到的第一件藏品就是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巴金为商务百年庆题字手迹(1998年),上书:“我是 ‘五四’的产儿,我通过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走上文坛。”出版家、辞书编纂家巢峰捐赠出版类专业图书336册,各类书信、手稿、获奖证书和《辞海》出版相关照片等,对我国辞书编纂的研究颇具参考价值。出版家范用的捐赠藏品包括巴金、钱钟书、黄裳、黄苗子、黄永玉、艾青、柯灵等名人签名本图书2200册,钱钟书、茅盾、华君武、李公仆、黄洛峰、李一氓、巴金、聂绀弩、楼适夷、黄永玉、叶圣陶等名人大家与范用的书信手稿2134件,以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1531册珍贵期刊。

目前馆藏数量60万余件。各界的努力,才有了今天这样一座集“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产业创新”于一体的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dLnyap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