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走读山东·外眼看济宁|都一样好吃,留学生点赞玉堂酱园美味

走读山东·外眼看济宁|都一样好吃,留学生点赞玉堂酱园美味

记者 李从伟 康 岩 见习记者 王浩

一条运河,飘来了江南的酱香,玉堂的招牌从此在运河边高高挂起。大运河生生不息贯千里,老玉堂历久弥新传百世。5月6日,由济宁市委宣传部、齐鲁晚报鲁南融媒中心联合开展的“走读山东·外眼看济宁”系列参访活动走进玉堂酱园。来自济宁医学院的Imran Muhammad、Essa Ahmad、Abdullah Muhammad、Ahmad Fatsal、Malik Muhammad Bilal、Mian Bilal Ahamd等6名留学生,实地体验传统技艺的匠心传承,感悟百年中华老字号的诚信经营之道。

玉堂博物馆是济宁首家中华老字号历史文化博物馆,以“千年运河,百年玉堂”为主题,以运河文化、儒商文化、非遗文化为主线,分为序厅、百年玉堂、匠心非遗、品牌故事、红色文化、现代玉堂等六大部分,通过图文展板、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微景观、电子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了玉堂酱园的发展历史、现代风貌和未来愿景,呈现出了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

当日上午9时,留学生们到达玉堂博物馆。”去过济宁市博物馆和太白楼,也去过孔子博物馆,但制作酱菜的博物馆还是第一次听说。“Malik Muhammad Bilal来济宁三个多月了,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他周末爱去”打卡“济宁的文化地标,而对这次的体验之旅充满了别样的期待。

”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用什么材质做成的?“一走进玉堂博物馆,留学生们就被映入眼帘的两口破旧的大缸吸引住了。

“这就是我们制作酱菜的大缸,美味都是在这里孕育出来的。”山东玉堂酱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景春解释说,“这可是我们企业的传家宝。”

除了制作酱菜的大缸,称重的杆秤、算账用到的算盘、买卖交易时的印章,还有一沓沓的记账簿,满眼的老物件激起了留学生们的求知欲。在他们眼里,新鲜感十足。面对留学生们的疑惑,何景春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本身就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这还原了当时买卖的场景,顾客有老人也有小孩,店主热情招呼,体现了企业多年来一直坚守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之道。”何景春说,也正是本着诚信,300多年来,玉堂酱园从来没有间断过经营。

了解了玉堂酱园的“前世今生”,留学生们来到传统酱菜生产基地。一走进基地,一股酱香味扑鼻而来,放眼望去,足足有四五个篮球场大小的酱菜大晒场里,一口口酱缸排列齐整又壮观,惊呆了留学生们。

“这一片有3000多口缸,里边都是专门酿造酱菜的甜面酱,酿造出的菜口味更甜更鲜。”何景春介绍,玉堂酱菜的酱料也是其美味的秘诀。

“酿酱不用隔年粮,腌制用菜无皮伤。翻缸莫简勿惜力,足期酱制保菜香。”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玉堂酱菜是传承的酱缸晒制技术,采用露天发酵的工艺制作的,这些酱菜每天要经过天然的日晒夜露,手工翻缸倒袋、再经过精工制作,就成一道“京省驰名 味压江南”的美味酱菜。所用的食材都是严格筛选,经过预处理、腌制、脱盐、脱水、天然酱制而成,光是在预处理环节就需要挑选、烫漂、切制、水磨、扎眼等多道工序。

“我们巴基斯坦也有酱菜,是用芒果做成的,跟这里的食材不一样,品种也没有这么多,但都一样的好吃。”参观完玉堂酱园,Imran Muhammad深有感触,为玉堂酱园传统技艺的匠心传承竖起了大拇指。

“走读山东·外眼看济宁”系列活动常态化邀请外国友人,通过“走读济宁”,感知体验济宁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济宁文化故事,让“文化济宁、魅力济宁、幸福济宁”的城市形象走向世界。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l0E99Z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