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搞钱逻辑变了!了解明年经济走向,关乎普通人的3大趋势

搞钱逻辑变了!了解明年经济走向,关乎普通人的3大趋势

近期的管理层会议,虽然释放了一系列信号,但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重塑信心”。

困境时信心远比黄金更重要,当下的经济遭受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变弱的影响,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动荡起伏,不知后面是否还会迎来更多的挑战。

此时只有快速重塑信心,重塑企业家对生产扩张的信心,投资者对新项目投入的信心,国外资本对我们产业发展的信心,还有人们对于未来生活越来越好的信心,应对才能游刃有余。

所以在历次的调控中,遭遇内外双重压力时,都会选择放开房地产用来对冲。

包括今年年底我们又对房地产进行了大松绑,看似好像继续要“走老路”。

但这次似乎有些不同,而且对于人们未来的搞钱逻辑将发生大改变。

1、对资本的态度转变:从“严管”到“支持”。

在本次的会议提到,“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这等于为民营资本打开了壁垒,过去电网、电信这样公共行业多是国有资本垄断。

现在在这些领域开了“口子”,可想象的空间就大了。

之前腾讯联通成立合资公司,人们还在担心是否“国有化浪潮”要来了,实际只是双方在互补短板,各取所长。

从2012年开始全国的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55%以上,但因为资本都是逐利的。

这些钱先开始盯上了平台经济、房地产,结果房价被炒上去了,而平台更是渗透到了老百姓日常的餐桌上。

抢占了大量底层就业人群的饭碗,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随后被禁。

紧接着被打击的教培、房地产、互联网,再经过一轮洗礼后,教培公司直接大量关门。

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相继裁员,市值接近腰斩。

导致了资本们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民间投资的信心也在下降。

现在好了,打开了口子,指明了方向。

民间资本可以参与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及相关站场的服务设施建设。

鼓励参与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等节能降碳领域的投资。

以及支持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从“严管”到“支持”,如此大幅度的对资本放开,可见当下经济真的很困难,与其小心防范,不如同舟共济。

为了扩内需,稳就业,特殊时期采用特殊的方式未尝不可。

前方指明了方向,后方还有大量的低息贷款给予支持,要的只是这些资本的眼光和胆识。

如果从资金端,让人们对信心开始恢复,那对于经济和全社会的信心将会快速恢复。

2、放松资本,却警告“房地产”?

资本的力量很难被人为所控制,水放出去,它只会想着如何去到水最多的池子里,那里才安全,不会被蒸发。

如2020年的“放水”,不少企业拿到了低息的经营贷,之后还是想方设法、变换花样的加入到了炒房的行列。

不只是中国,各国在进行经济刺激时,都会炒高资产的泡沫,如韩国的房价三年暴涨52%,现在已经接近了崩溃的边缘。

如果我们放水,要如何避免?

一是重申了房住不炒,即使降低利率,放开限购。

但只要涉及炒房行为,要么无法套现,要么就等着被房产税收割,从根本上杜绝人们想靠炒房继续实现财富增值的意愿。

二重点放到了保交楼、建保障房上,此次引入民营资本进入的基础设施,也包括保障房的建设。

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其带动的产业链企业和就业作用是无法忽视的,但现在不再靠卖房,而是靠长期的租房来回款了,房款需要全民一起扛。

三是在报告中的房地产章节特意强调,“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这就是在重申“枷锁”,过去开发商挪用预售资金,违规超额加杠杆,炒房客花式“经营贷”炒高房价,这些都是违法违规行为。

如果再出现这些行为,可能要付出的代价远高于获得的利益了,目的是为了避免被这些人给市场“带节奏”。

3、转型还要靠扩大内需。

12月14日,上面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从这个纲要的规划期13年,就能看出扩大内需是个系统工程。

继续举债,拉动民间资本搞新基建,包括充电桩、5G基站、特高压电网、工业互联网等,可以抢占科技的制高点,增加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同时新基建项目的增加,平台经济的发展,又能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会重新回到追求多样化和娱乐需求的生活,餐饮、旅游、购物、娱乐等行业将快速恢复。

为了让消费能够正向循环,未来我们很可能不会再有“高存款率时代”了。

像今年的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已经出现了趋势的“苗头”,未来还会继续下降。

像欧美、日本都是以消费为驱动的经济,存款利率都非常低,就是为了让人们没有存款的欲望,我们很可能也会如此。

届时在开启放水的情况下,想保持手中的财富,难度会越来越大。

或许之前还有人考虑,“赚多少钱就可以凭利息实现退休的生活”,那以后就要变成了“有多少本金够你挥霍到退休了”。

过去经济的高速增长中,有不少人都赚到了钱,接下来会让他们把这些财富倒逼出来。

要么投入到持有的保障房资产中,享受着一些还不错的低息。

要想赚高收益就去搏一搏那些高成长性的高成长性资产。

对于扩大内需和普通人搞钱的逻辑是什么样的?

1、短期的大方向是重振信心,而长期的大方向是实现均富,但要想让十几亿普通老百姓都赚到钱,刺激消费,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举债发展基建,其实就是定向的放水,通过扩大就业机会,来增加放水的“点位”,看你有没有能力接住了。

因为是“均富”,在个税上肯定会再次调整,目前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94.87%,只有让这些人的财富大量增长,内需才能真正的拉动。

否则我们即使转型高端制造业,但越高端需要的劳动力也越少,到时就业的人口少了,生产的产品又没人能消费得起,外需再被“卡”,那才叫一个尴尬呢!

所以在“均富”下,很可能会回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多掌握一种能力,可能就多接到一个“点位”的财富。

2、以前的银行理财收益表现一直不错,是因为有房地产的存在。

现在房地产出了问题,房企各种烂账、坏账不断增多,买理财债券也会变得危险了。

存款的收益可能再撑一两年,就会和活期就差不多了,到时老百姓就只能考虑投资这条出路了。

其实这是好事,因为我们的统计口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既包括工资性收入,也包括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扩大内需提高的收入,并不单纯是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全民意见统一,把力量爆发到几个板块,那其产生“质”的效果。

所以在未来,财产性收入或将作为人们的主收入来源,这要求人们自我提高理财的专业度。

3、中小城市或农村消费品质或将有明显提升,新基建的建设更多是向于中西部等地区。

届时这些区域的社会信息化程度会越来越高,电子产品的普及度也会越来越高。

一旦与信息化、自动化对接,区域的产值就会得到提升,而消费的下沉也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以未来的城镇化,很可能是你的家在城市,但你的工作地却在农村,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普遍。

结合大环境,应该从明年2月初就要开始大“干”了,再结合现在防控放开的节点,剩下不到2个月的准备时间。

这段时间足够人们和病毒来场“追逐跑”,其2~3天如果找到宿主就会自然凋零,就看大家怎么躲了。

经济的转型并不容易,尤其我们还有不少人在掏空了6个钱包,背了30年房贷的负担下,已经体力不支,要如何继续“压榨”,为其提高收入?

所以我们不是单纯的转为“内循环”,对外上,我们还在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美元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其信用兜底,敢于超发,由外部稀释。

而我们可能同样要走这条路,否则就会像日本那样,超发的货币都变成了资产泡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l2DBEp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