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每日社科】“啤酒瓶”“扎啤杯”都能算文物?肯定是穿越过去的

【每日社科】“啤酒瓶”“扎啤杯”都能算文物?肯定是穿越过去的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段子:在古玩市场上淘宝贝,看起来像是西周的,其实它是上周的。

但在博物馆里看文物,有些明明就像路边摊上、杂货店里的东西,实际上却已经有着千百年的历史。以致于人们常常忍不住“怀疑”:它们当真不是“穿越”回去的?

一说起穿越感文物,可以看看郑州马庄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条纹灰陶杯:

龙山文化条纹灰陶杯。来源/洛阳博物馆

许多人看到它的第一眼有点儿不确定,再看还是满脸问号:去隔壁烧烤店点一杯扎啤,老板用的不就是这种杯子?二者的差别就只在于材质嘛!

这件灰陶杯可是来自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那一道道裂缝是岁月的痕迹,那简约而不简单的竖条纹和恰到好处的单边把手则彰显着古代先民们的智慧。它和扎啤杯的相似之处仅在于样式和规格。

那要这么说的话,又有人提名了西安博物院藏的元代玻璃瓶:

元代玻璃酒瓶。来源/西安博物院

好家伙!这造型,这材质,任谁看了不得问一句“确定不是青岛吗”?

其实我国使用玻璃的历史已经有两千五百年了,当时的玻璃制品属于进口货,人们将其称之为“璆琳”“琅轩”“陆离”“琉璃”等,从宋朝开始,“玻璃”一词开始大量出现在诗词当中,苏轼就曾作诗云:“余光照我玻璃盆,倒射窗几清而温。”

元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还有官办的玻璃作坊“瓘玉局”。清代则是我国古代玻璃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康熙三十五年设立了琉璃厂,乾隆年间,玻璃制作的发展达到了高潮,不仅器型多样,颜色也多达三十余种。

所以像这样的玻璃瓶出现在博物馆里,实在是用不着那么惊讶,不过上面几件文物要是同时展出,那场面,想想都觉得恍惚,倘若再看下面何家村窖藏的这口银锅,想直接开整炖大鹅哈啤酒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报名了——

唐 素面双耳银锅,出土于何家村窖藏。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它是炒菜锅还是炖肉锅呢?都不是,因为它是用银制成的,所以我们猜测很有可能是用来炼丹、熬药的。用金银制作药具的做法在唐代并不罕见,这是由于时人受【汉代方士认为用黄金做饮食器具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风气影响颇深。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5件银锅,这件是提梁银锅中最大的一件。其锅体及提梁均为捶揲成型,也就是唐人所说的“打作”。提梁两端各有一曲颈勾喙的鸟头,虽然没有细节刻画,却十分生动。

也不知道拿这样一口银锅炒菜做饭的话,能不能吃出点儿金钱的味道来,不过既然提到了吃,那么就让我们再认识一下这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厨房“小帮手”——西汉青铜姜礤(cǎ)

等等,这造型怎么有点眼熟?它该不会跟厨房里的擦菜板是同一种东西吧?恭喜你答对了!

西汉 青铜姜礤(cǎ) 。来源/南越王博物院

姜礤(cǎ) 作为“厨房神器”,不仅能刮丝,还能磨末、取汁。姜丝、姜末可以给菜肴去腥、提鲜,姜汁、姜汤能用来驱寒、防治感冒。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就是个爱姜之人,顿顿都离不了姜。

这件出土于西汉南越王墓的青铜姜礤(cǎ) 呈匙形,柄部凹槽里设有乳钉,是用来磨擦姜块的。头部凹槽里凿有漏孔,是用来收取姜汁的。柄部上端设有环钮,闲置时可以挂起来,底部铸有四短足,平放时也能避染灰尘。

看着比现代擦菜板还要精巧的西汉姜礤,对古人的脑洞也是大写的“服气”。然而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一批文物,会比它更加让人感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无穷!

首先是这件出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郊朱然墓的漆木屐。尽管李白曾写过“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却因为此前我国未曾出土过实物,日本人就一直声称是自己发明了木屐。

三国 吴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复原示意图) 。来源/马鞍山市博物馆

墓主人朱然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将,据史料记载,他病逝于公元249年。也就是说,这件木屐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也证明了木屐最早的使用者是中国人,日本人则是在唐文化东传后才逐渐开始使用的。

这双漆木屐的屐板和屐齿是用同一块木板雕刻的,整体长20.5厘米,宽9.6厘米,厚0.9厘米。屐板前后两头略呈椭圆形,前段有一个洞,后段有两个洞,穿系在洞里的彩绳早已腐烂,每个屐板下又都有两个屐齿,前后各一。

工匠雕完木屐主体后又在木胎上打了灰漆,一面涂上黑漆,另一侧用灰漆,上面还嵌有彩色的小石粒,上漆磨平后就是一双大约31码的“星空底人字拖”,这设计真的是既美观又实用。

我们再看看这件商代耳勺——

除了材质和花纹,外观跟现代耳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千万别小看了它,这可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货真价实的文物。

这件商代玉耳勺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共有2枚,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的手柄被刻成了鱼头的形状,鱼眼处钻了孔可以穿上一根绳子随身携带。

由此可见妇好的生活是多么精致,不过在一千多年后的楚国还有人用着更加精致的可折叠梳妆盒,这件梳妆盒出土于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楚墓,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件梳妆盒文物,而且它的主人是一位楚国的男性贵族。这不就是老祖宗们在身体力行地告诉大家“男孩子同样可以爱美”?

这件既能翻盖又能伸缩的木胎漆奁整体设计十分巧妙,奁身是由两块木板雕凿铰结而成的,奁内装有可伸缩的支撑件,支撑件与器身的关联部是用青铜制成的,它们上下对接可以打开180度水平放置。

盒子内部又凿有不同形状的浅槽,分别盛放着铜镜、木梳、刮刀与脂粉盒,镜子用来照面,刮刀用于修鬓,木梳用来理发,脂粉用于修容。

但要说起“可折叠”,谁也比不过这件战国折叠床——

它出土于湖北包山楚墓二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折叠床。

这张可以拆卸的木床外形上和现代的折叠床无异,但它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全靠榫卯结构连接。

它由床身,床栏和床屉三部分构成,每半边床身又分别由床档、床枋、 档枋连绞木等组成。所有构件都是木、竹制成的。

“战国折叠床”的工艺。来源/节目《遇鉴文明》截图

这张长两米多,宽一米三、四,高约半米的大床可以在两分钟之内折叠成一个135×15×138(长×宽×高,单位:cm)的长方体。

2001年初,山西襄汾陶寺遗址M11古墓中出土了一件轰动考古界、被称为“逆天文物”的铜齿轮形器:

铜齿轮形器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这件青铜齿轮上共有29个齿,但它并不是一件实用器。经专家推测,它应该是一件祭祀礼器,因为它是戴在墓主人手臂上的。陶寺遗址距今已有4000-4500年,它的出土证明了我国是应用齿轮最早的国家之一。

2021年底,江村大墓被认定为是西汉孝文皇帝刘恒的霸陵,其中K27出土了“穿越感”十足的铜齿轮、铜构件:

陕西西安白鹿原江村大墓K27出土铜齿轮、铜构件。来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铜齿轮制作精细,锯齿分布均匀。铜构件则和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类似,看起来也像一个方向盘,不过它的直径还不到10公分。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它们究竟有何用途,但这些齿轮的出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展示了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

所以其实古代社会并不等于原始和落后,这些文物都在告诉我们,数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掌握和拥有了超乎今人想象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能力。

以后在博物馆里见到它们,可不要再觉得是“穿越”过去的咯。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nLVqBR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