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GDP可能不再需要房地产

GDP可能不再需要房地产

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大约是18万亿,其中住宅16万亿。

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大约是13.3亿,其中住宅是11.7亿。

数据大概回到了2019年。

从GDP比重上来看,房地产业占比是7%,加上建筑相关大约是14%,但是这种数据,我认为还不够准确。

从社融来看,产业占比不低于20%,从土地财政来看,占比大概是40%,从国民资产比重来看,占比大概是60%。

翻开账单,这也正是地产的现状。

“20%GDP、40%财政收入、60%家庭资产”。

因此,地产仍然是经济发展绕不开的一条大路。

在我的地产观点中,地方财政深陷土地泥潭的关键原因中,“唯GDP论”的KPI逻辑占据很大比重。

这种“任期KPI”的逻辑,很大程度了限制了地方的长期投资和规划理念。地方主官也习惯于打造自己的“任期IP”,比如上一任造东城,我就发展西城。

不然业绩算谁的,不好说。

如今,“相比GDP老百姓更在乎身边事项”的思维,成为了新发展周期的转折点,预示着地方工作从GDP考核的逻辑转型,大概率从民生幸福指数出发,计算权重进行考核。

其背后原因,不仅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困境,也是我们高速发展下的瓶颈。

随着人口(增长)红利的逐步退出,寻求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了方向之一。

而这个决策,也预示地产行业将从此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地产的发展不会停滞,但逻辑将发生巨大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两极分化”。

将有一部分房产逐渐向“保障”看齐,也会有一部分房产逐渐向“改善和消费”看齐。

其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地方在保障房建设的力度在加大,而地方核心地段的拆迁难度也越来越高。

2022年,土地财政的收入是6.7万亿,较2021年减少了2万亿。

估计这种情况会长期持续。

也就说是,市面上的存量(一手)住宅将逐步减少。

而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必然采用地方债的逻辑进行“延续”短期阵痛。

货币在增加,而(核心区)供应减少了。

另一方面,房票安置的全面发展,也将带来地产去化的有生力量。

单从货币走向看,安置房和外围商品房的价格将持续走低,核心区房产的价格将持续走高。

这样的组合加上GDP考核机制的变化,恰恰是提高的城市的“共生水平”。

大家都有自己的房子,只是房子不一样而已。

那些在大都市圈外围降价的城市,也将因为降价取得新的KPI考核指标。

与此相对的,则是一线城市核心资产的通胀。

一面搞民生,一面甩货币。

毕竟,体面的生活,还是要用钞票来维持的。

特别地方(土地)收入下滑的时候,货币则成为定海神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qL6dzA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