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当代散文|鼚鼓轩舞幸福来

当代散文|鼚鼓轩舞幸福来

文/刘小林

千年古邑商河是济南市的北大门,人口64万,1200平方千米面积,是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这里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商河古为春秋时期齐国麦丘邑,隋开皇十六年置县,因滳水流经而得名,拥有3000年文明史、1427年建置史,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

可能有的外地朋友不知道商河有这样的四大名片,地热温泉、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秧歌文化。

今天主要描述的是四大名片之一的秧歌文化。

商河鼓子秧歌因其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宏,既寓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是我国男子舞蹈阳刚之美的集中表现,是舞蹈文化的瑰宝”,“在全世界范围的民间舞蹈中也是极为少见的”。1955年、1980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六次代表山东省和济南市参加全国民舞大赛,五次获最高奖。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舞蹈),1999年又去北京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前的演出活动,盛誉海内外。近几年的荣誉更多,真如浩瀚星空,挑最耀眼的都数不过来啦!

清楚记得商河县的鼓子秧歌排练演出是文革结束后开始恢复的。尽管鼓子秧歌的历史悠久,官方认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是文革期间还是受到了影响,一度停止了演出。文革后一部分村子自发行动起来,又有政府统一组织安排引导正月十五在县城集中汇演。

那个年代的农村还是集体经济。农民依靠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儿参与粮油分配。也就是人民公社吃大锅饭年代。农民一年下来大多靠吃高粱、玉米和红薯才勉强度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经济条件极其落后。到处都是土路土场院,即便秧歌队员稍有不慎滑倒,也不会受伤严重。有的秧歌队员为了展示最精彩绝伦的高难动作,踩着半米高左右的高跷,弯腰、劈叉、后翻去捡拾被人为启封后散撒在场地上的数量有限的香烟。那功夫真是让人看着提心吊胆、惊心动魄。那个年代,秧歌队去附近友好村子演出一场,能挣到几条廉价香烟,外加些许糖果。这点东西就是一种所谓的慰问品,是对演员演出的谢意和尊重,更是我县礼仪之邦的真实记录。那个年代的人也没有索要报酬的想法。他们唯一的想法是把自己的真功夫拿出来,不让观众感到扫兴。至于自己的安全和劳累以及报酬,一概漠视。

那时的乡亲能有多么的无私忘我和淡泊名利,我可以用事实告诉诸位,即便他们白天跳一天来,努力坚持到晚上表演结束,终于回到敝家寒宅腿疼的要命;即便他们在炕上腰疼的不敢平躺,只能躬身侧躺休息。只要是有集合命令,他们谁也不会认怂,而是精神焕发,听从命令,立刻按要求行动。全县978个自然村有724个秧歌队,“下到几岁小朋友,上到老者九十九。”都能上场熟练跳几个回合。有不少祖孙三代同场共舞的典范事例,鼓子秧歌其流传之广、普及之众可见一斑!

那个年代的农民,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是却异常服从村领导和上级部门指挥安排。不管男女,只要是上级有要求,村领导一声令下,人们立刻行动,绝对不会犹豫,更不会提任何条件。

还是拿跑鼓子秧歌为例。那时的农民吃穿还是有很大困难,条件好点的家庭可以吃到高粱玉米掺合面饼子,可以就着自家腌制的长了厚厚一层白醭的红白萝卜咸菜助力下咽。有的农民家庭的成员有时就是干啃一个红高粱大饼子就参加集合训练。有的人能穿一双半成新的自家手工制作的粗布鞋子参加训练,有的困难家庭的农民则穿着裸露脚趾的鞋底近乎就要磨平的似乎快要断了底子的粘满厚土的粗布鞋子坚持集中训练。身上穿的是露着黑色棉絮的破袄破裤。上身用粗布条扎紧代替棉袄扣子,下身用略细一些的布条扎紧代替腰带。破棉帽铮亮反光,以彼时的眼光看估计都要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啦。

尽管如此,却丝毫不影响鼓子秧歌的排练。随着人员很快全部到齐,只听战鼓“咚咚”擂响,所有参训队员立刻精神焕发,双眸发光,动作整齐划一,俨然已经进入了战斗状态。训练便严格按要求展开。喜怒哀乐艰难困苦早早飞到了九霄云外!

触景生情,我曾多次为他们的忘我表演而落泪。

我知道尽管那时的生活条件不好,部分技术高超的男孩子固然可以利用这个节目捡拾一点香烟糖果,回家后可以给弟弟妹妹甚至是父母老人分享一下节日演出的快乐!但是我觉得这个节目的初衷和初心更多是为了博取观众的掌声。特别是为了可以让城里的机关干部和各行各业的城市居民开眼,欣赏到平时难以见到的绝技。

我曾经静静地思考过鼓子秧歌的魅力所在。表面看来鼓子秧歌是劳动人民的一种自娱自乐形式,然而其背后的酸甜苦辣故事和队员们的喜怒哀乐如何是外人不曾关心的。

我对农民农村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首先是因为我生长于斯,二是祖祖辈辈都没有脱离这片土地,三是我父母和农民兄弟姐妹胶漆相投的立身处事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从小也是我偏重怜悯恻隐的性格造就了我对农民兄弟轸恤爱怜的原因。

我对鼓子秧歌的静赏不是简单停留在花拳绣腿、打诨插科的表层,而是透过表演表层更深入联想到他们生活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

或许那些专家学者在表演方面是我的老师,是鼓子秧歌某些环节的指导先生,但我敢肯定地说:真正了解并关注那一个个意气风发、身怀绝技表演者生活、生产、生计、生长、生存、生道、生別的人,还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粗人”,还是不分酷暑寒冬一年四季粘在这片热土上兢兢业业默默付出的全县各业各行的众多实干家啊!

鼓子秧歌不仅仅是供人们观赏的一种普通的秧歌,她更是祖先留给后世的古老璀璨文化,她的兴盛零落是祖国命运兴衰的晴雨表。

如今的商河,政通人和,喜跃抃舞,钟灵琉秀、鸾翔凤集。这儿的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明礼知耻、奋发有为。

商河的未来充满希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一个奋斗目标”,践行再造一个“新商河”、打造现代化新城市组团、建成现代化强县“三步走发展战略”,深化济南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承接地、省城北起城市拓展的新空间、省会绿色生态和幸福民生的新样板“四个定位”,凝心聚力打好工业强县、农业强县、交通强县、生态强县、文化强县、民生强县“六大攻坚战”,弘扬“商河精神”、发扬“商河作风”,勇当黄河战略生力军、建设北起次中心,勇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排头兵、争创国家级试点县,勇当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建设急先锋、打造“康养济南”重要承载地,打造强省会增长极。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商河将以全新美好的姿态迎接全国各地朋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

【作者简介】刘小林,曾用名刘晓林。中共党员,1962年出生,祖籍山东济南,大学文化,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周三读书会会员。曾在商河县广播电视台、县委宣传部、岳桥乡党委、县财政局任职工作。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v0JZJX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