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香港子承父业的广式“飞发”师:守住巷仔铺的春秋

香港子承父业的广式“飞发”师:守住巷仔铺的春秋

  中新社香港12月15日电 题:香港子承父业的广式“飞发”师:守住巷仔铺的春秋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2010年,仍在学习摄影、憧憬进入电影行业的刘嘉诚,有一天老师放映电影《堕落天使》,画面里金城武半夜潜入理发店当起老板,一根暗黄色灯管照亮狭窄的巷仔铺。刘嘉诚觉得这地方有些眼熟,再看了两遍,确定这就是自家店铺爱群理发。

  这间传统的广式理发店跻身湾仔春园街的一条窄巷内,与公共空间合而为一。身为第二代主理人,刘嘉诚每日开铺仍需经过颇为繁琐的过程,这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他特意演示一番:将铁门、木条一块块拆开,扛到后巷,再推出杂物,点亮灯管,一间仿佛在时代轰然向前的步伐里静止的店铺呈至眼前——墙面挂着老式手写价目表,镜子前摆着两张旧式红色理发椅,从1932年使用至今。左侧玻璃柜内陈列着各式旧式理发工具。这罕见的怀旧陈设引得两三路人好奇地探头进来张望。

  若店铺是个人,如今也已至耳顺之年,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刘嘉诚对这里每个角落都很熟悉,年少时放学后,总会见到父亲和两三师傅在这里忙碌,而等待的客人排至路边,忙过一阵后,师傅们也会在店铺里做饭,老远就闻到饭菜香。

  在地道粤语将“理发”说成“fit发”,把fit读得更轻灵,便成“飞”。那时刘嘉诚看着“飞发”师傅们总觉得威风十足。

  那个年代,上海理发和广东理发各有千秋,分庭抗礼,可惜在时代潮流里同步入冬。据刘嘉诚介绍,传统广式理发最大的特色是“一脚踢”,即一个师傅负责服务一位客人,从接待、洗发、剃头到收银,其精髓在于简而精,不在意豪华的装饰或体验,讲求的是简单、高效。

  当刘嘉诚决心入行,子承父业本是美事,却遭到父亲的反对,不仅是以为他年轻气盛不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因这份职业长久蒙受的轻视。回头看,刘嘉诚已能够对父亲的忧虑感同身受,“有时候街坊行过,还是会对你冷嘲热讽。”殊不知,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民间手艺,正是经岁月大浪淘沙后的文化遗产。

  但在23岁的刘嘉诚眼中,世界还是有着非黑即白的纯粹,得不到父亲允准,那就拜别人为师,“这下我父亲又不开心了,这么大个师傅在这里,为什么还要拜他人做师傅。”一番“激将法”下,父亲也插手指导,刘嘉诚说,他是三位师傅、六只手,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

  在刘嘉诚叙述故事的另一面,实则是父亲未曾宣之于口的欣慰。据刘嘉诚的母亲回忆,有一天她与丈夫外出,让刘嘉诚独自看店,回来时远远隔着个路口,看到刘嘉诚正给一位外国客人理发,一刀一式颇有姿态,丈夫虽没明说什么,嘴角却是藏不住的灿烂笑容。

  “香港越来越少这样的店铺,可能下次你们再来,这里就没有了。”传统广式理发店全港已不超过5间,更遑论难得一见的巷仔铺、楼梯铺。不过他转念,又觉得这种与时间竞赛的紧迫同样成就了养分,“让自己要更加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香港人的精神就是努力拚劲,打不死的,总有他的方法和出路。”这也是他父亲的身教。

  刘嘉诚最记得23岁那年的平安夜,因摄影行业“揾食”艰难,他在旺角一个巴士站,饥肠辘辘。但口袋里只剩下买一串鱼蛋的钱,搭深宵巴士一程9.8港元,“好像走到了一个路口,如果买了食物充饥,就搭不成巴士,回不了家。”真正的抉择是,要以兴趣维生,还是实际一点,起码有两餐饭。

  “我选择了搭车,回家帮手。”刘嘉诚在那个雨夜找到了他的去向。(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v2jQlA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