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散文|我的茯茶缘

散文|我的茯茶缘

茯茶缘(散文)

作者:穆海峰

茯茶与我有缘啊。

我最早喜喝茯茶,应该在20多年前。

记得那是一次过年初四,在石泉舅舅家拜年。由于亲戚朋友多,都好劝酒斗酒。为了热闹不冷场,一不小心多喝了几杯,一时头脑发胀,脚下打架,就歪坐在了沙发上。舅舅立即冲了一大杯茯茶来,我一口气喝下大半杯去,顿觉滋味醇厚,香气四溢,口感极佳。对于一向爱茶如命的我来说,头脑一阵机灵,追问舅舅是啥茶。得知是茯茶时,甚是欣喜。这茯茶的大名早已听说,只是未曾谋面。这次在石泉,在这陕南山城,我第一次深深的爱上了它。爱上它的色彩黄澄透亮,更爱上它的味儿,醇厚甜香。这不正是我喜欢的口味吗。

见我这等爱茯茶,舅舅立即搜出一小桶来送我。我舍不得喝,每次冲一小捏儿。这一小桶伏茶,让我度过好长的一段茯茶瘾哩!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多次面对茯茶。只要喝茶,就非茯茶莫属。家里来人,必是首推茯茶招待。家里时时藏那么几大包,没事把弄欣赏研究品评,探索研究茯茶最好的饮茶方式。

我爱写作,尤爱画画,每到创作之时,必有一大杯上好的茯茶陪伴。每每写出好文精品,或者画出绝品画作,或者偶得一幅好书法妙画作,都要品着茯茶细细慢赏,在悠悠茶香中悟着文字的抑扬顿挫、气息连贯,在缥缈茶韵中品着画作的天成绝伦笔墨巧构。

我知道的泡茶的方法很多,我爱冲泡法和焖泡法,特别是喜欢焖泡法。

先将茶具冲洗干净了,准备干净上乘的茶叶,茶叶与水的比例是一比三十。注意炉温,让水沸腾,焖透了,慢慢倒出茶水来。这时的茶水色彩橙黄明亮,口感醇正,细细品来,口齿留香。那时啊,茶水不再是茶水了,而似一缕悠扬婉转的乐曲儿,轻轻划过你的舌儿,漾着你的齿儿,趟过你的喉儿。一丝甜美溢上心头,似在梦中……

看来啊,这茯茶对于酷爱文学和绘画的我,帮助何其大焉!

娶了一个陕南媳妇爱吃米饭肉食,打破了我关中人爱吃面食的老习惯。由于各种肉吃的太多,饮食习惯的变化,我四十多岁就开始肥胖便秘。由于爱上茯茶,每日几大杯的豪饮慢品,我的高脂便秘的毛病得到了很好的调养,睡眠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感谢茯茶,喝出健康,好处多多。

2016年9月25日,我有幸受邀参加陕西省茶人联谊会组织的“聚焦生态镇坪,感受生态文明”陕西茶人书画家媒体采风活动。作为仅有的几个书画家之一,三天的时间里,我在陕西最南边的镇平县参观了好多茶作坊和茶园,亲自品评了不少名茶,目睹了各种各样的茶艺文化,收获颇丰。那次活动,让我对茶文化特别是茯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我还创作了国画作品《金秋》,被镇坪县政府收藏。还为几个杂志创作了镇坪采风诗歌系列作品哩。

朋友新印,极爱喝茶,家中各种好茶甚多。每到他家做客论道,头等要事,必是喝茶。他每每问我喝点啥?我就会高声道:老样子,茯茶么!

谁让茯茶最对咱的口味哩!

关于茯茶的历史,我是后来学习的。

茯茶出自于陕西咸阳市泾阳县,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

关于茯茶的发源,离不开泾阳县。

泾阳县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东与三原、高陵县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

茯茶的出现,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名称由来因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这批茶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在清道光年间,将安化黑毛茶中色黄叶粗的甘引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九十公斤,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统归“泾阳人民茯砖加工厂”,加工“人民牌茯砖”砖茶。

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考虑到原料运输费用大、成本高等原因,取消咸阳、泾阳茯砖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茯砖茶在湖南安化从试制到成功历经多年的摸索。

1943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砖茶厂都曾试制茯砖,因发花不好,未茯成功。当时总结有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由此可见,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1953年,在茶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下,经过三年时间的反复摸索和试验,实现了在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移地筑制”的神话。

陕西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茯砖茶便是陕西省在茶叶流通中重要地位的见证,是陕西茶人千百年、几十代人奋斗的结果,是陕西省传统民族手工业的骄傲,是陕西人的历史资源和财富。道通天下茯茶能在茶类中突出也是因其口感符合众人口味的结果。陕西省关中地区以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茶叶集散地优势,造就了秦商自古以茶为主、数百年间几乎垄断茶叶贸易的局面。

多饮茯茶益处多多。

有云: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

又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长期饮用茯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

数百年来,茯砖茶以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少数民族群众探亲访友、过年过节相互馈赠的首选礼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目前,茯砖茶除畅销国内市场外,主要出口到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还出口到中东、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茶叶的溯源,故事多多。

天下之茶,源自中国。

国人饮茶,始于4700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悠悠终南,老子焚香品茗。甘苦之间,启迪深远。自然之道,见诸于茶。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汉朝以降,中国茶由长安,经丝绸之路远传亚欧。是时,方国之间商旅往返,彼此和睦,久无征战。皇室民居,茶香冉冉。

闻道之人,皆知老子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及至唐朝,饮茶行为受到完善,成为礼制。人们于煮茶、煎茶之中,品味茶叶不言之大美。

当时,开辟了数条茶马古道,李唐天子囤天下之茶于咸阳,令中央控制,统一贩运。自此,咸阳成为一大茶叶产销中心。

中国茶之美,在明朝初年,因陕西茯茶得以升华。

六百年前,洪武年间,关中茶人以泾河之水,结合关中独有的半干燥气候,辅以茶人巧技,制成发花黑茶。因其成于伏天,故名“茯茶”。

咸阳产的第一批茯茶经由长久不衰的茶马古道运抵边疆。长年以肉类、乳类为食的边民们饮用之后,消除了积食、腹胀,奉茯茶为至宝。“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此后,茯茶还远传东洋。它以消食去腻、降脂减肥、降三高的功效,被韩国人称为“瘦身茶”,日本人称为“美容茶”,中国台湾人称为“消食茶”。

老子认为,道者,兼收并蓄,济世利生,无所不在。茯茶,诞生于先辈对茶与道的探索与智慧,取道家兼收并蓄、彼此互补之理,以菌类与茶叶共存,得奇特之功效,能明目,能消胀,能提神,能清心。传至今日,蕴含大道。

茶之路,道之路,茶道相生。千年茶史,千年道史。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济世的绿叶传遍世间。以茯茶为代表的茶叶,带来了贸易,沟通了世界。或可曰:天下以茶相识,以道相知,茶道,通天下。

品茶是在品文化,这爱之深必学之深,学之深必悟之深,悟至深必早得道。茶道茶道,禅茶一味就是大道。

看来啊,这辈子再也离不开这茯茶了,做首打油诗以记之:

少时爱丘山

中年为茶仙

人生禅与道

释然在杯间。

2022年11月6日于灞水。

作家简介

穆海峰,作家、画家、诗人。《长安》杂志副主编,《百花岭》杂志小说版主编。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诗集《情感宇宙》荣获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第二届“吉春文学奖”,散文《忆秋》在陕西省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类优秀奖,短篇小说《上沙》陕西省职工文化艺术节展荣获三等奖。

先后在《人民文学》海外版、《名家名作》《华商报》《西北信息报》《东方散文》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网站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著有诗集《情感宇宙》《花瓣上露珠》,长篇小说《杨柳寨》《兰花泪》《金山银山》,中短篇小说集《老藤听雨》、散文集《那年花开》等。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y2QDYo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