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一部百年前的“偶像剧”——怀揣救国心的文艺青年汇聚在话剧《寻找归宿的流浪者》

一部百年前的“偶像剧”——怀揣救国心的文艺青年汇聚在话剧《寻找归宿的流浪者》

图说:话剧《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定妆照

1921年6月7日,创造社成立,初创成员包括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人,社名取自郭沫若在《创造季刊》上发表的《创造者》:“我们不仅要创造一种新文学,我们更想,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众所周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创造社骨干郭沫若、成仿吾、田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郁达夫成为烈士……

以“创造社”创造缘由为主题的话剧《寻找归宿的流浪者》今晚在上戏实验剧场首演,展现出100年前的文艺青年如何挥洒青春——青春似乎可以挥洒或曰挥霍在任何地方,这是人一生中最没有羁绊的时段,但是他们选择把青春粘附在崇高的追求之上,以创造新文学、唤醒老百姓的方式,尽力实现救亡图存的拳拳爱国之心。

该剧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杜邨编剧。创作之前,主创邀约郭沫若女儿郭平英、田汉之孙欧阳维、成仿吾之女成其谦以及策划联络人唐仲远等回顾史实、挖掘情感、归拢细节……他们与编创团队一致决定:“要做一部聚焦100年前年轻人的‘偶像剧’,让‘偶像’这个词语回归本义。”最好,还能启发当下青年人——值得崇拜的人,是怎样的人?青春应该如何度过才算是值得?

编剧杜邨首先认为创造社的这群人都是“才情、激情、豪情”兼备的文艺青年、文学斗士:“我最大的担心,是怕我还不够充沛地表现出他们如滔滔江水般的才情与诗意。”剧名《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奠定了这部兼具红色文化内涵的主题创作的文学底色。杜邨在题记里写道:“流浪性知识分子的特点,不仅仅是指生存方式上的,而是饱含着精神上的流浪,与外在的流浪形状相比,内在的流浪心态是更为本质的东西——咸立强”。这句出自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咸立强的话,也正是他以创造社的创建过程而写的一本书名。征得咸教授的同意,杜村把这句话作为剧名。当下也有不少青年人热衷诗和远方,到世界去看看的徒步流浪,但又有多少精神远游?

因而,杜邨创造了以他们才华横溢的作品命名该剧不同段落的方式。例如第二部分名为“《女神》和《沉沦》”,第四部分名为“《三叶集》”……《三叶集》对应的正是三位文学巨匠:郭沫若、田汉与宗白华。宗白华是编辑,正是当时在上海的他,写信给在日本的田汉去敲了郭沫若家的门。郭沫若当时几乎像是一个“印诗机”,任何事物都能随时诗化且信手拈来。当田汉称呼郭沫若“Mr. Guo”之际,是期待门后站着一位和自己一样的文艺青年的。岂料,门打开,田汉发现郭沫若俨然家庭煮夫——安娜刚刚生了第二个孩子。郭开口:“谈笑有鸿儒”;田接口:“往来有产婆”。郭继而对田表示,你是生活在生活之外、诗意里面的。两人旋即决定追寻诗意而去,一起坐火车前往太宰府。途中,郭沫若在遭遇检票之时,不慎把票子掉落到窗外眼见被风卷去……两人只能下车追票,结果误了火车。岂料,沿着铁轨漫步的两人诗兴大发到高声以英语朗诵惠特曼的《坦道行》,兴高采烈徒步抵达目的地……如此顺应本心、流露真情的文艺青年之举,放在今天也会成为文坛传奇。

令杜邨感叹的是,创造社的文学骨干原先赴日留学的专业都不是文学——表面上看都是有着各自专业的学霸,文学不过是其表达真性情的“副业”,但是热衷文学的他们在生活中,天天展现出“日常的诗意”——最终,“日常的诗意”成为促进他们以新文学为觉醒民众的“武器”。这群“公费留日”的青少年,都是为寻求强国之路前往东瀛。成仿吾深受1905年12月8日因革命不成而在日本蹈海自绝的陈天华的震撼,放弃了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的文凭,而成为创造社中最为坚韧、最为坚毅乃至后来参加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人。他原本学的是武器制造。郭沫若学的是医科,郁达夫则从医学转到法学继而到经济学,但更沉溺于图书馆。田汉读的相对接近文学——但是是英文专业。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要找到一种共同、共通的方式,唤醒、连接所有国人。于是,成仿吾“放弃文凭”、郭沫若“暂别妻儿”(事实上,后来被证明为永别)与田汉、郁达夫等携手创办“创造社”并以《创造》杂志为标志,邀约志同道合的文人战友一起书写豪情。现在看来,杜邨感慨:“我们的文采和志向,与他们的相比,距离就简直好似尘土与星球。”自此,文学救国也成为一条长线道路,与正面战场等各类斗争路线彼此交织,影响、推进了革命进程。创造社后来的成员还包括张闻天、潘汉年……

上海戏剧学院之所以发起并出品了这部剧目,不仅仅因为上戏也是戏剧文学的摇篮,深谙戏剧与文学对社会的推动进步作用,也是因为戏剧家田汉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之余,也为上戏校歌作了词。1946年,上戏(当时名为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首任校长熊佛西在北四川路凯福饭店邀约田汉写校歌。“大地重光,江海浩荡,在东方巨港,艰难缔造了戏剧教育的巍峨殿堂……”因而,在创造社创造百余年之际,推出这部再现百年前文艺青年、文学斗士的崇高追求的剧目恰逢其时。百年前,身体四处飘零、灵魂无所归属的青年人始终在寻求救国之路。百年后,身体四处旅游、灵魂似乎也不那么安定的青年人,如何不把青春错付于任何人与事?无场次话剧《寻找归宿的流浪者》里或许能找到答案。

(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zegdAw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