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经济危机时,为何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分给穷人?

经济危机时,为何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分给穷人?

穷人因为经济危机失业没钱挨饿,万恶的资本家宁可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

这事发生在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乳制品严重过剩,大量牛奶滞销。

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农场主为了保证利润,肚满肥肠的资本家,将一桶又一桶的鲜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岸边却站满了积贫挨饿的美国穷人,形成了鲜明的两个极端,听起来特讽刺吧?

于是,“倒牛奶”成为了几代人对西方资本主义最深刻的印象。

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现实中谁会平白无故的将钱扔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造成的经济危机遍及世界,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美国。从1929年到1939年,美国的经济萧条持续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里美国的经济快速衰退,股市一蹶不振,房价跌到谷底,整个美国的经济都面临着崩盘。

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整个社会生产处于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即没有任何政策的束缚。

每个资本家都追求自身发展,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利润,将机器大量投入生产中,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

机器代替劳动力

虽然工业和农业的这些技术和工艺改进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生产所需的工人数量减少,数以百万计的人陷入失业,过着经济低下的生活。

然而资本家们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他们还始终更新和发展生产力,以提高效率,扩大生产,从而导致社会上的商品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得到增加。

但是,由于群众被挤压得越来越紧,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越来越大。

儿子问父亲:“我们为什么没有牛奶喝”?

父亲说:“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牛奶”。

儿子又问:“为什么我们家那么穷啊”?

父亲说:“因为爸爸没了工作”。

儿子接着问:“你为什么没有了工作”?

父亲回答道:“因为牛奶太多了”。

这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引人深思的段子。

拥挤的街头

工人阶级的工资已经买不起所有生产的东西,最终这些意味着商品的生产远远超过了有效需求。

所有企业都拼命发展生产,结果是有效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销售市场的相对缩小,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引发全面崩盘。

这使经济进入停滞、衰退甚至萧条时期,从而导致之后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问题。看起来这么糟糕的问题之后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二:国家实施干预市场政策

直到罗斯福上台后,他才开始着手整理美国早已一塌糊涂的经济,用国家实施干预市场的政策,将美国的经济从一片萧条之中挽救了回来。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原理,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以求到达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当时罗斯福新政对过剩的产业进行干预,一些“奇葩”的政策却令众人瞠目结舌

罗斯福

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无数的牛奶被农民倾倒入河流,被牛奶染成了白色;还有许多棉花等农产品都被当做垃圾一样处理掉,美国乡村到处都是废弃的农产品,一片狼藉。

整桶整桶的倒奶中

是美国生活太富裕了,不需要这些东西了吗?其实并不是。

在美国大萧条时期,遍地哀鸿。无数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只能靠政府救济生活,一块面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侈,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牛奶和棉花。

那么,人们生活都过得如此艰难,罗斯福为何不愿意用这些牛奶和棉花救济穷人,而是统统倒掉呢?

三:趋利避害,及时止损

经济危机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下降。人们喝水其实也可以生存下去,然而却不能不吃饭。

牛奶同可以填饱肚子的面包这种基本生存需求比起来是必须舍弃的,所以经济危机的人们会更倾向于花钱填饱肚子,这时就会自发的减少对牛奶的购买。

排队领取食物

这样市场上就会出现奶制品供过于求的现象,市场上囤积了大量卖不出去的牛奶,总不能让奶农自己全部喝掉吧?

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牛奶和棉花都是有保质期的商品,牛奶储存当时只有巴士杀菌法,却没有无菌包装技术,只能在低温环境中存储7天。

自己喝不了多少,又卖不出去,放久了还会坏,那这样又怎么处理?

降低价格确实也是一种办法,然而大萧条期间的牛奶价格已经不能再降了,继续降价就几乎等同于白送,况且人们也无多余财力购买。

我们常人的思维就是再不济也可以送给穷人啊,顺便也给自己宣传一下。

事实上,当年“倒牛奶”的并不是大家眼中万恶的资本家,大部分是直接生产的普通奶农和农民。

牛奶和棉花作为商品,其根本价值就是为人们带来“盈利”。

倘若把他们送给穷人,那么所有者不仅会失去牛奶盈利的钱,还会失去牛奶本身的成本价值。

将牛奶赠送给穷人其实也是一件非常不现实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生产牛奶的奶农大都会聚居在一个草原地区,为了奶牛有充足的食物,那么这一地区的人肯定不需要牛奶,只有在距离这个地区足够远的地方才会需要牛奶。这样一来,就要考虑到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不仅如此,市场上的牛奶并不是挤出来直接就给人喝,还需要先经过杀菌处理后,密封包装,所以牛奶一旦进入工厂又会增加一笔成本。

即使有人会在自己奶无法出售的前提下愿意做好事,但谁也不会为了做好事导致自家的亏损进一步增大啊。

在经济萧条时期,这样的成本无异于是增加负担,人都是理性的,与其这么冒风险得不到任何好处,还不如把牛奶棉花容易腐败的商品就地销毁,这是一个人最原始的趋利避害行为。

销毁棉花

最重要的就是一旦又白给的牛奶出现,今后又有谁会去花钱买奶了,就破坏了一种市场经济的平衡,让原来就糟糕的牛奶需求更加雪上加霜,如此的市场恶性循环会令无数畜牧业为生的奶农陷入更大的困境。


总结:

由此可见美国奶农倾倒牛奶的行为在本质上是将多余产能的牛奶倒掉以维持市场的行为。

这样做在不少人看来这样做确实有些浪费,但是奶农们只有将牛奶全部倒掉,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在经济危机中的损失,更是挽救了后来的市场。

如果做成慈善,免费的话,那后续的经济恢复会十分困难。

这跟我们现在疫情期间菜农卖不出去菜,果农卖不了水果似乎是一个道理

大家都知道现在疫情当前,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了疫情防控阶段,很多人日常吃饭都成了问题。

而正是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许多的农村地区交通受阻。本来今年大棚里面种的蔬菜收成都不太好,又卖不出去,全部屯集在一起,导致蔬菜全部都出现了腐烂。

但是农民在自家的菜在卖不出去的情况下还是会拼了命的想办法卖出去,能回一点是一点。

试想一下农民通过无数的交通阻碍,辛苦的把菜运到外面的市场,一再降价之后还是没人买,这时不仅仅是增加了运输的成本,还会严重打击菜农的信心。

没有办法,为了及时止损。即使是自己大半年的心血,也只能不甘心将菜打烂重新种植下一季度的菜,只希望明年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了。

许多网友表示:他们是菜卖不出去,我们是买不到菜,即使买到了也会比平常要贵。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1e5MJez.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