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传承老一辈琴家精神(四)

传承老一辈琴家精神(四)

沙龙现场

王笑天在沙龙现场抚琴。

在4月9日上午举行的雅韵清吟——古琴名家沙龙活动中,来自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的著名琴家浅析了王燕卿与徐元白的古琴创作理念,四届古琴艺术节的深远意义,也谈到欣赏古琴,不只看娴熟的技法,更重要的是独特的意境。

徐君跃

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

浙江音乐学院教授

传承琴家音乐理念

我的祖父徐元白是新浙派古琴的开创者,被称为“重振浙派第一人”。祖父虽然在各地做官为事,但是他的志向还是在古琴和传统文化上。他曾到江苏、南京、河南等地,传承传扬古琴文化。

王燕卿与徐元白对古琴的艺术性或音乐表现形式上都曾经寻求突破,一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如何更好地把握节奏或者记录,付出了很多心血。

过去古琴的艺术表现形式,比较追求音乐的内涵思想,而对古旋律或音乐形象的追求上则相对薄弱一些。但从王燕卿的曲子中不难发现,音乐演奏形式非常丰富和饱满,相比之前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广受追捧。我祖父同样为了解决传统古琴“重内涵轻形式”的问题,将古琴的简字谱与简谱合二为一,以此来更好地进行推广。王燕卿和徐元白两位琴家不仅仅追求音乐的内涵思想,同时又在音乐的形象方面很好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艺术可以博采众长,在不断地发展变革创新的基础上,才会有新的生命,能坚持这一点,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杨 青

中国乐器协会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著名琴家

乐为天下之和

少年学习音乐自古有之,孩子们在学习音乐尤其是古琴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文化储备、知识深度不够等情况。学习音乐是靠知识储备更多,还是靠心灵纯净更多呢?毫无疑问,音乐是要靠心灵纯净的,孩子们眼里的世界非常单纯,能感受到音乐背后的情感故事。但知识储备在音乐学习上的分量与比重又应该作何处理呢?

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是传统美育的有效途径。这三样有效结合,才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祖先——老祖宗用甲骨文、竹简将文字留了下来,用琴将声音留给我们,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先贤交流,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是语言的延续,语言的尽头便是音乐的开始。

礼为天下之序,乐为天下之和,全天下的和谐要靠乐来和谐。更多人“浸泡”在乐的环境里,能形成一股“和”力。所以说,潍坊举办了连续四届颇具规模的古琴艺术节,古琴界做的事远不止站在音乐角度,而是站在传统美育“成于乐”这一重要阶段上,进而站在和谐的角度上,去促进社会乃至世界和谐发展。

刘善教

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国家级传承人

梅庵派是创新的代表

古琴不单单是一种乐器,它还是种文化的存在。我常常说,要让这种文化存在长久发展下去,提高技艺是必经之路。古琴的表现内容也十分重要。只有娴熟的技法是不够的,一定要积累一定的文化修养、增加生活阅历,才能更好地感受它。同样,大家在欣赏古琴时被打动,往往也并不只通过技艺,更多的是意境。意境是古琴最精彩的东西、最独特的东西。

梅庵派来源于诸城派,王燕卿不满足于现状,云游四方近30年,经多方名师的指导,琴艺不断提高。他结识了现代浙派创始人徐元白先生,所以徐元白先生的理念在他身上是有的——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对民间音乐的信念,把晦涩难懂的曲子变成雅俗共赏的,这些特点在他的一些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并且梅庵派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我作为非遗传承人,非常乐见于此。任何一个流派,只有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传承下去。

马 杰

古琴需要文化滋养

弹古琴不能只局限于弹,还要了解古琴的周边以此滋养古琴。以前古人讲究“琴棋书画”,这四者相互贯通,因此古琴并不是一个单独发展的艺术载体,它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其他艺术的滋养,比如绘画、国学、诗歌等都能影响古琴。

功夫在琴外。“琴外”指的就是周边其他艺术,要了解“周边”,首先要具有艺术性。其次是文化性,指要吸收更多关于古琴本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周边艺术的文化。最后是德性,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为人处事,都需要德。艺术性、文化性、德性缺一不可。古琴需要这“三性”的滋养。就像喝茶,喝什么茶、用什么壶、用什么杯都有讲究。因此我们不能只为了弹古琴而弹古琴,还要提高整体的文化修养、品德素质,这也是古琴必备的。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 实习生 薛冰心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42oEbJ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