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人没有相机和照片,科举考试时怎么防止枪手替考?

古人没有相机和照片,科举考试时怎么防止枪手替考?

“科举考试”产生于隋炀帝时期,发展于唐宋,在明清走向鼎盛,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退出历史舞台。

相比于“察举制”、“征辟”、“九品中正制”等任人唯亲的选才方法,科举考试可谓是一种相当公平和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读书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怕被埋没,完全可以通过科考进入仕途,从而实现人生抱负。

许多留名青史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比如,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颜真卿、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司马光、朱熹,明代的张居正、汤显祖、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郑板桥、林则徐、翁同龠、张之洞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筛选出来的的英才,有的甚至高中过状元。

然而,古今往来,才华横溢的人毕竟是少数,一些不学无术却想入仕的人,就会挖空心思来投机取巧,最为直截了当的投机方式,无疑是找一个枪手替自己代考。

现代人进入考场必须带上准考证和身份证,它们是确认考生身份和防止替考必不可少的证件。那么,古代的高科技很少,在没有相机和照片的情况下,找枪手替考是不是很容易蒙混过关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古人的聪明才智比我们想象得要高,他们防止代考的方法不亚于现代人,经过长期摸索和总结,古人发明了三种防止替考的方法。

第一种,准考证制度。

现代考生考试时,必须先报名然后领取准考证,才有资格进入考场。古代实际上也有类似的制度,只不过,古代考生证明身份的凭证叫作“浮票”,清朝时称作“院试卷结票”,相当于现代的准考证和保证书。

上边会写上考生上三代,即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老师、邻居等人的姓名、籍贯、年龄、职业等信息,以及自己的姓名、年龄、体貌特征等信息。

“浮票”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有人假冒户籍。

浮票有没有问题,不是自己说了算,考生还要找两名保人画押,来证明票上的信息都是真的。参加乡试、会试如果浮票造假,或者发现有人替考,那么,上面的所有人,包括两名证人,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保人的选择,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参加“童生试”的考生,一般找当地的秀才来担任,因为秀才算得上当地的知识分子,以私塾先生居多,而且每个地方的秀才数量有限,他能分清谁是不是童生。

参加“乡试”的考生,找的保人一般具有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的考生,找的保人级别更高,名气更大,甚至是当朝名臣。

如果替考者被揪出来,不但他的成绩会作废,还要罚他多少年内,甚至终生不得再参加科考。保人同样要受罚,有可能连乌纱帽都要收回。

古代的浮票制度,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强周围人对考生的有效监督,二是对考生起到震慑作用,让他不敢违纪。

第二种,识认官点名制。

古代考生进入考场前,要被专人详细地询问和检查身份信息,专门做这项工作的人称之为“识认官”。

早在盛唐时期,朝廷就要求每个考生在考试前,要把个人详细的体貌特征写在纸上,称作履历。进考场时,以便识认官逐一点名和比对。

体貌特征包括,身高是几尺几寸,体态是胖是瘦,还必须有独特的体征,比如,眼鼻子和嘴巴属于什么类型,脸上某处如果有痣、伤疤,或者胎记,等等,都要备注出来。

识认官点到谁的名字,谁就得站出来报到,同时,证人也得说话,以保证参加考试的跟信息上记录的是同一个人。

所有识认官在考生入考场前都要先到场,他们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识认官看错或者故意包庇,事后被查出来的话,不但要重罚他,连家人都要殃及。

第三种,连坐制。

到宋朝时,随着参加科考的人逐年上升,为了提高效率,朝廷发明了“互保连坐制”。规定把同一个地区的10个考生分为一保,如果其中一个考生出了问题,其他9人以及保人都要受到处罚。

宋朝不仅对考生的要求很高,对保人的要求同样很高。规定各地在选取保人时,除了对户籍、资历等信息严格考察之外,着重要对保人的道德品质进行认真考察,以上信息如果都没有问题,才有资格做保人。

替考者如果被发现,会被直接戴上枷锁,押到考场外示众。其他九个考生则永远不得参加考试。在如此严厉的制度下,替考的风险很高,所以,考生们只能老老实实,凭自己的真本事去博取功名。同时,还得监督其他考生,以免连带自己。

到明清科考鼎盛时期,相关的制度更加严厉,考试作弊者如果被发现,先是坐牢3个月,然后发配到蛮夷之地充军。到达目的地后,还要大刑伺候,脸上刺字,字迹为所犯之罪。

读书人都好面子,谁能受得了这种“待遇”?只能斩断投机取巧的念想。

古代替考的报酬和风险都很高,总会让一些铤而走险者跃跃欲试。实际上,古代的考试作弊往往发生在“童生试”,在“乡试”、“会试”、“殿试”里,几乎没有人愿意替考。

原因很简单,自己有才华为什么不自己去考试然后做官?做枪手挣那几个报酬实在不划算。

只有那些通过“童生试”的秀才,考试多年还没有考上举人,又加上自己家境贫寒,没有其他一技之长,才会做枪手替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42obRL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