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行者笔记:走过斯特拉特福

行者笔记:走过斯特拉特福

由伦敦西行180公里左右的埃文河畔有一个小镇,斯特拉特福。十六世纪伟大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就在这个镇上出生,并且走完了他的创作生涯。

愧为学文学出身,莎士比亚的作品,我读过不多,知之有限。说心里话,我不太喜欢。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时和阅读感不能统一。特别是剧作家。剧本是用来演出的,靠语言构成情节,它的价值须在舞台上靠演员的再创造方能体现。所以读起来便常常没有小说那么丰满,甚至有些枯燥。倘若翻译水平有限,那就更加局限了阅读感受。莎士比亚作品,都过了几百年,和汤显祖一个时代,即便汤显祖在中国也没有多少人能读懂,何况文化差异很大的莎士比亚。少年时候,去北京姑父家,他不大的书架上摆着一排莎士比亚,是朱生豪先生译本,应该是比较经典的译本。试了几次,怎么也看进不去。到了大学,知道了莎士比亚的地位、价值,但作品却一直没怎么看。

所以我对莎士比亚感知,说起来惭愧,是通过银幕。看过1948年英国人拍摄的电影《王子复仇记》。黑白片,有些像是话剧,情节和语言都基本上尊重了原作。著名演员孙道临为丹麦王子配音。那平躺在书本上的枯燥文字搬上银幕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幽暗的城堡,忧郁的王子,思考人生的那些对白,突然觉得那种散文诗风格的文字,还蛮有魅力。那时我有了一块单卡录音机,便把“死了还是活着”那段录下来,听了若干遍,几乎倒背如流。后来还看过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那部影片是现代人视角拍摄的,语言对白已经没有了莎翁的风格,只保留了一个故事,但把生死之恋演绎得很透彻。其中的音乐十分优美,与情节水乳交融。后来被改编成慢三步舞曲,八十年代中期,交谊舞盛行,《罗密欧与朱丽叶》几乎是舞会上必放,流行了好一阵。

此次难得经过斯特拉特福小镇,没有理由不停下来,看看莎士比亚。

其实,就算没有莎士比亚,斯特拉特福也是一个迷人的小镇。中世纪风格的网状街道,笔直平阔,不像有些古镇老城那么狭窄逼仄。两旁多是400多年前的“都铎王朝”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很漂亮。棕白相间的颜色,木制架构,一般2-3层,形制复杂起伏,兼有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难能可贵的是,斯特拉福德的这些建筑基本上都保持了当时的原貌。莎翁故居一段解说词写得有趣:如果莎士比亚依然在世,想必能毫不费力地从亨利的家中,穿过老友的房子,走到他的长眠之地—圣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出生故居是一栋两层联排小楼,色彩简洁而明快。建筑采用木桁架结构,斜坡瓦顶,整体呈黑红褐色;楼顶临街的一面有3个阁楼,便于房间采光和观赏街景;门上有10余米长的半坡雨棚,外墙两边的植物修剪成高约3米的围墙,使这座16世纪的老房子在周围的建筑群中别具一格、十分显眼。1564年4月,莎士比亚出生。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莎士比亚的生日不能确定,但受洗日是确定的,是在1564年的4月26日,按惯例通常出生后三天受洗,据此推算生日应当是在4月23日。据说出生不久,便遇上黑死病流行,死了不少人,但莎翁似有神助,幸运地活了下来。

莎士比亚的父亲是镇长,还是商人,以家庭较为富足。他出生地故居大小十来个房间,具有生活和生产的各种功能。保护得很好,有很多原物原貌。一进门便是一个小房间。这曾是她姐姐的房间。穿过去便是客厅,是家庭成员交流的场所。按照16世纪70年代的模样布置。这里石质地板据说是当时的材质和原状。然后就是餐厅,其中的家具都是原物。包括哥特式的长凳和椅子。沿着窄窄的木梯上楼,这里是卧房。一般认为,第三个房间是莎士比亚出生的卧室。室内的纺织品和墙布都是原物。小床、玩具等则是仿制品。

故居的后院,当年是库房,也是菜园子。后人把它开发成了花园。当然,这个花园的规模比“新宫”—莎士比亚新居的花园要小得多。那个叫“大花园”,从古至今一直是花园,现在归置得很漂亮,据说莎士比亚戏剧中提到的花草,在园中都能找到。

莎士比亚的创作,到了16世纪末,获得了成功。1592年,他已经成为伦敦的固定演员和剧作家,出版了7部戏剧。两年后组建剧团,并成为股东。这为他攒足了财富,五年后,成为斯特拉福德最有钱的人。于是,花了100多英镑,在家乡买了新房子,即“新宫”,这是这座小镇上当时最大的房子。莎翁的最后阶段的创作生涯,都是在这里度过。所以,他不像同时期有些作家如塞万提斯,那般穷苦潦倒。他日子过得很好。

但是非常遗憾,“新宫”后来被他的外孙女所继承。并重新翻建。因此,没有了莎士比亚痕迹,这里展示的,是后人依据想象作出的复原。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与世长辞。享年只有52岁。非常巧合的是,莎翁的逝世和出生是同一天。死因不明。

斯特拉特福 ,还有很多与莎士比亚相关的旧址遗迹。比如他的妻子安妮的小屋,街角处的三一教堂,莎士比亚受洗的地方。那个教堂规模不大,但很精美。时间有限,天色已晚,还得赶路,便只是在门前拍了几张照片。

莎翁出生地故居有很多文创产品。我喜欢攒些国外的小玩意。便买了支鹅毛笔、手稿和莎士比亚铜像。铜像不便宜,本来想买个小一点、结果被大家劝说着,一狠心花90欧元买了个大些的。后来摆到我专门放这些小物件的橱柜里,还是很撑门面。

其实,我和莎翁的接触,不仅这一次。

那一年去北欧,从瑞典乘船过松德海峡,踏上丹麦的土地,便看到一座雄伟的城堡,克伦堡。虽然莎士比亚并没有到过这里,但却是哈姆雷特的城堡原型。因此,又被称莎士比亚城堡。这里确实曾是丹麦王宫,有豪华的宫殿,军队的营房马厩,还有用于逃生的暗道。我们走上古城墙,遥望大海,试想着夜晚惊涛拍岸,迷雾泛起,丹麦老国王冤魂飘荡,不禁悚然,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

总之,虽不太懂莎翁,但还算是有点缘分。

壹点号老气横秋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7eM51K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