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让古籍活起来,让文化传下去——广元史料实现“科技+”

让古籍活起来,让文化传下去——广元史料实现“科技+”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原创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方志是一方的古今总览,连接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古人云,“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方志作为记录一地历史、地理、风俗、人情、艺文的史志,对于记录当地历史、传承地方文化有着重要价值,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广元市国学研究会在广元市图书馆等单位的支持下,以会员企业四川巴蜀文化艺术研究院自有藏本为底本,历时数年,综合参考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馆藏版本,通过古籍再造,让乾隆版《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重装面世,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便于披览研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目的。

必争之地,广元史志文献毁损严重

享有川北门户之誉的广元市,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境内蜀道保存最为完好。一代女皇武则天从这里走向长安,天文学家黄裳在这里出生成长……按理说广元的历史文献应极为丰富。但地处川陕甘交界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广元,受战火影响,地方历史文献尤其是史志文献毁损十分严重,保存情况极不乐观。

残破不堪亟待修复的古籍。广元市国学研究会供图

流传几百上千年的古籍,熬不过岁月的沧桑,更熬不过战火的侵袭。据统计,广元历史上曾有《利州路志》《广元府志》《隆庆府志》等志书,无奈均已失传。现今存世的广元古志,最早只能追溯至明朝嘉靖版《保宁府志》,清代康熙以前的广元专志几乎无存。据乾隆版《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记载,清顺治初年,广元县令高培元到广元赴任,广元城竟“十室九空”,人都没有了,更别说史志文献。

摸清家底,广元到底还有多少史志

近年来,广元市国学研究会在古籍保护、整理和开发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一是对广元存世旧志与地方历史文献进行搜集影印,二是与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合作对广元存世古籍进行整理出版,有力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传播。经数年之功,该会共搜集到广元存世古志12套,广元历代名人碑刻拓片、手稿、刻本上百种,有效弥补了广元公共文化场馆古志文献收藏的空白。

在广元存世古志中,乾隆版《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是广元地区现存最早的官修县志。该志是广元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地方志,是广元古代地方史籍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广元乃至巴蜀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历来为政官学人推崇。但志书存世较少,据不完全统计,仅有国家图书馆等近十家海内外图书馆、档案馆藏有该书刻本。加之该书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页乱码现象,多处页面模糊不清,使得人们难以一窥该书全貌,给史志的利用带来诸多不便。

再造本《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广元市国学研究会供图

古籍再造,让普通人看得到、摸得着

为便于社会各界探究剑门蜀道历史尤其是广元历史,挖掘整理历史文化遗产、助力地方文化建设,对广元的古籍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非常必要。

2023年4月,在广元市图书馆等单位的支持下,广元市国学研究会利用数年搜集整理的成果,依托会员企业四川巴蜀文化艺术研究院自有藏本,通过古籍再造、仿真影印方式,让乾隆版《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重新与市民大众见面。

古籍作为珍贵的文物级藏品,不能为读者随意翻阅利用,再版古籍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元市国学研究会与广元市图书馆合作再造史志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古籍文献藏与用的矛盾,为古籍保护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乾隆版《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的古籍再造,在展示广元文化特色、地情资料和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书香广元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古籍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更应该是传承和使用。”广元市国学研究会执行会长陈洪介绍,古籍尤其是史志是地方文化遗产中的宝藏,也是我们窥探历史的倚借。如果只是把它们保存起来,束之高阁,久而久之便会无人问津,保护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古籍再造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古籍进行扫描、翻拍,复制出版,让古籍‘活’起来,真正令更多的人了解、阅读和研究,才能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史料研究价值发挥到极致。接下来,广元市国学研究会还将争取市文广旅局、市志办、市档案馆等单位的支持,对全市存世旧志进行再造和整理出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7eM5N3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