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他变成“肉轱辘”,却是中华顶天立地的男儿,有着血泪的传奇今生

他变成“肉轱辘”,却是中华顶天立地的男儿,有着血泪的传奇今生

他是一位失去手脚的军人,也是一位感动中国的英雄。他有一个大写的名字——朱彦夫。

朱彦夫的事迹,已经在头条讲述过两遍,每一次的叙述都有万字。再讲,是想让更多读者了解这个伟大的战士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如果你在困境中,他或许真的能给你带来重整旗鼓的动力;如果你在迷途中,他或许真的能给你带来披荆斩棘的力量。

苦孩子离开寡母……

1933年7月6日,朱彦夫出生在沂源县金星乡一个叫张家泉的山村。

朱家有三亩山岭薄地,一家五口人。朱彦夫8岁那年,家里接二连三地遭殃。

先是朱彦夫的父亲朱青祥得了急病,在花光了家里的最后一分钱后,撒手归西了;而后寡母撑不起这个家,把大女儿朱艳花卖做童养媳。

有一天傍晚,朱家的小儿子朱彦坤不见了。山沟里到处喊,满处找也找不出来。

直到十几年后,小儿子找回家来,家人才得知真相。那时他被本家一个大伯架在驴背上,连夜翻山越岭,卖到蒙阴县去了。

家里只剩下朱彦夫跟着寡母过活,那些年,也是中国老百姓艰难为生的岁月。经历了抗日战争,紧接着开始了解放战争。

1947年9月,14岁的朱彦夫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选择——参军。

这天,他向母亲跪别:“娘,不孝子今天就要走了,等我回来,伺候娘一辈子,什么活也不让你干,还带你去逛沂源县城。”

第一次打仗,朱彦夫紧跟着冲在前面的战友,也学着战友的样子高喊:“共产党员,跟我上!”

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朱彦夫两次负伤,三次立功,火线入党。

1950年10月,朱彦夫又随部队出发,奔赴了抗美援朝前线。

这年冬天,在一场空前残酷的长津湖战役中,朱彦夫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生与死的锤炼。

长津湖战役的“冷”对于战士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高地上的雪被炸弹炸开,化成了水,水又结成了冰,人都成了冰人。

两天两夜,朱彦夫所在的步兵连战士们滴米未进。最后阵地上的活人,就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

他没有眼泪,他知道,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将“光荣”于这座山头。他要守好最后的阵地。

朱彦夫打红了眼,交替使用着武器,对付冲上来的敌人。

三颗手榴弹在他身后落下,他抓起一颗扔给敌人,再抓起一颗……。突然,手榴弹在他身后炸响,弹片从他的脸颊穿过了左眼,他摇晃了几下,一头栽倒了……。

这个17岁的男孩,因为战争,他的左眼球被崩出眼眶,身上、头部多处受伤,躺在异国他乡冰冷的阵地上。

18岁时,他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在长春军医大学医院的抢救室里,躺着一个没有生命的蜡像。难以想象,他已经昏迷了93天,经历了取弹、植皮、剖腹排异、截取四肢等47次手术。

期间,他多次生命濒危,多次被送进太平室。医生和护士没有放弃他 ,因为他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中的一员。

但还没有人知道他具体是谁,他身上只有一件脓血斑斑的大衣、一条半截血裤,什么线索也没有。

他那不足1米长,不足60斤的躯体,无可奈何地摆放在床上。

皮肉看上去像已经干枯,两个眼窝深深陷进去,两腮也扁得似乎没有肉,微弱的呼吸极力证明这是活着的生命。

第94天,他竟奇迹般地醒过来了!

身边的护士对他说:“这是在祖国医院的病床上,你太劳累了,你这一觉整整睡了93天!”

他用那仅有的视力0.3的右眼,打量着自己的身体:他失去了左眼、双手、双腿截到膝下7厘米处,腹部有两道疤痕。

朱彦夫本能地狂喊:“还我的手!还我的脚啊!”他的怒吼声传遍了病房,纵然他有钢铁的意志也挡不住眼里的热泪滚滚。这一年,他刚迎来18岁!

等他醒来之后,大家知道了他的名字——朱彦夫,知道了他是“活着的烈士。”

他是朱彦夫,他又不是。他所在的连队已全部阵亡在250高地上了,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已经送到了远在沂蒙山深处的母亲手中。

他想回家,可他又不忍心让娘看到自己现在的模样。他,已经不是娘原来的那个五官端正,肢体健全的儿子了。

受伤的孩子,想回家

坐落在大山怀抱里的山东省鲁中荣军疗养院,对外人来说是神秘而庄严的。

或失明,或缺肢,或行动不便的为国致残的最可爱的军人,将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下半生。

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惨烈的战斗故事,每个人都是从血与火、生与死中走出来的。

在这里,朱彦夫的伤残是最重的,按评残标准,失去三肢以上者为特等残疾。

朱彦夫生性好强,死,没有怕过;难,没有怕过;可最怕别人对他护理、照顾。

他想回家,他还有健全的头脑、跳动的心脏,不想做全残全废的寄生人。

1954年春节后,朱彦夫第八次请求回乡,终于被批准。

疗养院派了3名医护工,护送朱彦夫回家沂源县张家泉村。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辆独轮车“嘎吱嘎吱”地响着。

他蜷缩在颠簸的独轮车里,心思早已飞回了山村。飞到那间残破的老屋里,飞回了娘面前。

可是,娘有胆量接受这个残缺不全的儿子吗?

娘!您的儿子回来了

200里的山路,走了一天一夜。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他们走进村头,七拐八拐,才找到朱彦夫的家门。

屋门挂着一块木牌子,黄底黑字,赫然写着:革命烈属光荣

为了不惊扰到娘,朱彦夫坚持自己下来走进家门。

“谁啊?”屋里传来娘的问话声。朱彦夫已经七八年没有听到娘的声音了……他多想扑进娘的怀里,好好地哭一场啊!

他激动地连忙答道:“娘,是我,是彦夫回来了……您的儿子回来了!”

郑学英磕磕绊绊地走出屋门,望着院子里这个按着两条假腿,还瞎了一只眼的年轻人,又问了一遍:“你是谁?”

“我是彦夫,我是您的儿子……我还活着,娘!”朱彦夫眼里又流出不知是辛酸还是喜悦的眼泪。

郑学英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儿子,一个踉跄,差点昏过去。

朱彦夫想拉娘一把,却没有手 ,只能扑在娘的怀里呜咽呜咽地哭……。

娘颤栗的手将儿子从头摸到脚,哭一阵数落一阵:“儿啊,娘早就在你爹的坟旁为你修了坟,早就为你哭干了眼泪……。”

“这是我的儿吗?我的儿怎么会变成这样啊!你没胳膊没腿的,回来可咋办啊!”

听着娘的话,朱彦夫既内疚又伤心。他多想为娘擦去眼泪啊!可是他做不到。

他憋着一股劲在心里说:娘,儿子虽然残废了,但还有一身血气。我只要能喘气,就还要孝顺娘。

为了在娘目前证明自己能行,刚回来那段时间,他天天爬着去给娘送饭,娘终于被感动了,原谅了儿子,也接受了他。

“从头再来”,是勇士的格言,再来一遍的人生却没有容易二字。

对一个无手无脚的“肉轱辘”似的人,要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等于是一次次穿越极限的考验。

朱彦夫回家近八个月了,他记录下了自理训练的情形:

砸碎饭碗141个,菜盘23个,茶碗7个;

摔碎茶壶、暖壶各5把;

泼掉饭菜上百次;

摔伤、冻伤用药治疗90余次;

动用劳工(日)3个;

拖累娘近200天……

终于有一天,娘狠狠心下了“驱逐令”。

娘泣声相劝:“儿啊,你爹死得早,娘又浑身是病,顾不了你几天了。你还是回疗养院,让公家照顾你吧!”

拖累娘是朱彦夫最不愿意做的事 ,望着娘瘦弱的身躯,他深知她的苦衷。

他的体重只剩下25公斤

一天夜里,朱彦夫在娘的窗户下说:“娘,疗养院里来车接我了,我走了,你把我屋门锁上吧!”

“彦夫,彦夫,儿啊,等娘和你说句话再走。”

郑学英慌忙摸黑穿起了衣服,蹒跚地走进东屋,划着火柴点上豆油灯,床上、桌下都照照,没人。

她倚在门扇上,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泪水“刷”地流了下来。

她喃喃自语:“老天爷保佑俺儿活得好好的……。”然后拉过房门上锁,踉跄着回到自己的屋里。

躲在一个破筐里的朱彦夫,听到娘回房的声音,才艰难地爬回床上。

朱彦夫把自己关在屋里,他要重新夺回生存的本领。

维持生命的,是不足10公斤的地瓜干、一瓦罐凉水。

朱彦夫心想,每天喝两口水,吃三块地瓜干,坚持个把月没问题。

朱彦失这位不屈的战士,要攻占的高地就是生活自理。

生命的极限一次次逼近朱彦夫,或者说朱彦夫一次次逼近生命的极限。

地瓜干发霉了,水也变质了,屋里苍蝇乱飞,耗子横行。

死亡的魔手不是立即厄住他的喉咙,而是在他身后攥着熊熊的火把,慢慢地灼烧他的生命……。

朱彦夫雕像

这天,荣军疗养院派了两位同志来张家泉村了解朱彦夫的生活情况。

朱大娘诧异地问道:“彦夫不是接回疗养院了吗?”

来人的惊讶程度不亚于朱大娘:

“什么时候接回去的?”

“已经回去有两个月了!”

“接他的人和车子你看见了吗?”

“那是半夜,俺啥也没看着。”

“他压根就没回疗养院 ,这里头一定有问题,赶快打开朱彦夫的屋门!”

朱彦夫的屋门被打开,眼前一幕,让人们一下子怔住了。

满屋子碟碗碎渣,那是朱彦夫对着空碗练习吃饭而打碎的;一地的衬布绑,那是朱彦夫自己练习穿假肢换下来的。

潮湿阴暗的地面上,朱彦夫倚墙端坐,昂首挺胸,两支残臂似举非举,似抱非抱,像一尊刚毅的雕像。

一位同志把他抱到床上,叹口气说:“朱彦夫的体重还不足50斤了!”。朱大娘端来一碗茶, 顺着他的牙缝给他喂进去。朱彦夫紧锁的牙关打开了,胸脯明显起伏起来。

他苏醒过来,望着大家关切的目光,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学会自己吃饭穿衣了,这下我可长本事了。”

突然降临的爱情,为牺牲者付出爱

朱彦夫目前的身体状况,需要马上去医院,乡亲们把他放到太师椅上,几个人轮换着一路抬到沂河北岸的东里医院。

“这是最可爱的人,也是个最吓人的人!”病号、医生、护士们纷纷议论开了。

朱彦夫的病床前,分派了一位年轻的护士。她高挑个儿,细眉细眼,有模有样,焕发出青春的美丽气息。

这位名叫陈希永的姑娘,老家在日照 。她八岁没了母亲,后来跟着姑姑一家生活,现年二十岁。

陈希永看到朱彦夫的模样,充满同情:“这么年轻的小伙子,太不幸了,未来还有那么长的路,他该怎么过啊?”

陈希永加倍细心地照料他,以表达一份对“最可爱的人”的崇敬。

细心的姑娘发现,朱彦夫虽然躯体残缺残,却性格乐观,同时也一种难掩的自卑感。

一天,陈希永红着脸大胆地问:“朱彦夫,难道你不想找个人照顾你一辈子吗?”

朱彦夫笑了笑:“我这残躯,不想拖累别人,我是打定一个人过一辈子。”

“朱彦夫,你是伟大的战士,是人民的功臣,俺愿意照顾你一辈子!”陈希永终于壮着胆子道出心声。

“你别犯傻了,俺没手没脚左眼又瞎了,你跟了俺,今后可咋办啊?”

“俺的脚就是你的脚,俺的眼就是你的眼……。”

朱彦夫忙说:“我是重残人,有你还没有察觉到的缺陷和不足……。”

陈希永似乎铁了心,说:“我不在乎这些,我会慢慢地认识你,适应你……。”

朱彦夫又怎么不渴望一位姑娘纯真的爱呢!这位铁一般的硬汉被姑娘灼热的真情融化了。

1955年农历八月十四,21岁的陈希永与22岁的朱彦夫组成了一个和美完的家。

老天有眼,村里出了个朱彦夫

陈希永的到来,给朱家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

婆婆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百里挑一的好媳妇上了门,儿子的终身有了依靠,自己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朱彦夫的脸上也整天挂着笑容。每天清晨,他自己装上假肢,穿好衣服。 妻子给他扣上衣扣,把热乎乎的毛巾搭在他的残臂上,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就端到了跟前。

朱彦夫的小家安稳了,他开始琢磨张家泉村这个“大家”。“要扶贫先扶智”,第一步先从认字开始。

在朱彦夫的张罗下,村里腾出一间仓库,村民们从自家搬来桌子凳子,再弄个木板,张家泉村的夜校筹备好了。

看到朱彦夫劲头十足,陈希永打心眼里替丈夫高兴。她说:“彦夫、想干什么你就大胆干吧!做什么俺都支持你。”朱彦夫感到,身边有贤妻,心实胆子壮。

朱彦夫边凭着在部队学的文化,像模像样地当起了老师。

上课时,翻书页两只残臂不听使唤,他就用舌头舔、嘴唇蹭、牙齿咬。

两支残臂抱着粉笔,开始写出的字,横不是横,竖不是竖。他不灰心,认认真真地教,乡亲们看到这样的老师,更加认真地学。

1957年,24岁的朱彦夫经村里8位党员和乡亲们的一致举荐,当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

张家泉村,108户人家,一个劳力一天的工分值6分钱,乡亲们被贫困压得抬不起头。

解决温饱问题,要先有土地。说干就干,在朱彦夫的假肢下,就没有被挡住的难关。

朱彦夫动员大伙,用石头把村里的三条大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片成方。下边流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

大伙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说:“咱村不过百多号整劳力,这么大的工程,干得了吗?”

朱彦夫语重心地说:“不干,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好了,就是咱村的富园子。”

这一番话,一下子把大伙的心气鼓了起来。

一个冬春下来,百多号劳动力搬动两万多土石方,把荒废了不知几辈子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变成40多亩平坦的良田,当年产粮2.5万公斤。

乡亲们都说:“要不是有朱彦夫这头犟牛,这里不知还要荒几辈子呢!”

这一年春节,在遍地吃糠咽菜的饥荒年,张家泉村却幸运地家家户户吃上了黄澄澄的煎饼,那日子过得让邻村人看着眼馋。

张家泉村,听上去山泉长流,实际上,连喝口水都要到邻村去挑。

山梁上水源难找,一年多的时间里,朱彦夫不知流了多少血和汗。

陈希永怀着身孕,搀扶着丈夫找水源。朱彦夫心疼:“你怀着身子,太累了 今后就别去了,啊?”

“不,俺是你的老婆,你干的只要是为民造福的事,再苦再累俺都跟你干……。”

1964年,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第一眼大口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望着地下水咕嘟咕嘟往上冒,乡亲们奔走相告:“咱张家泉村有水了……。”

乡亲们都说:“老天有眼啊!让咱村里出了个朱彦夫。”

有了地有了水,朱彦夫并不满足,因为村里还未通上电。

有人说:“费那个劲干啥,上头啥时给咱架咱就啥时用。”

朱彦夫火了;光等怎么行?有脚的不愿跑,我这个无脚的跑!

为了给村里采购安装电力用的物料。朱彦夫拖着17斤的假肢,一次次外出,上下车、步行、爬楼梯。伤口痛起来的滋味,像火烧、像水烫。

一年夏天,朱彦夫到博山采购。为了省几个钱,晚上就在马路边卸下假肢枕着睡下了。

路人见了,不时扔下一句:“唉,真是个可怜人哪!”

村里有人对他不理解:“身子残成那样,还去受那个罪干啥!”

对于朱彦夫来说,血里火里泡过一次,枪林弹雨走过一遭,这点苦累算什么?

为了给村里通电,他用了7年时间,79次外出。跨越山东、河北、南京、上海、西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备齐了架设10公里高压线路所需的物料。

1978年底,张家泉村和沿线十几个村子用上了电,山里人提前见到了“光明”。

几位老人拉着朱彦夫的残臂,哽咽着说:“彦夫啊!你把命一半留在了战场,一半献给了村上,咱们还有啥话说呢!”。

朱彦夫一家子

朱彦夫和妻子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

八口人的家庭,上有年迈的婆婆,下有一群孩子,家里的活横竖都是陈希永在做。

生孩子的时候,她落下了不少病根。肚子疼,她就用煎饼炉子热上一块砖头在怀里烙。腰疼,她一仰脖喝上一口酒,趁着麻劲,继续干活。

有人同情她说:“你可真难啊!一个女人当男人使,你不觉得苦吗?”

陈希永说:“俺再苦也不如彦夫苦。咱正常人,掐掐手指都觉得疼,可他四肢都没了,为他受点累,俺心里愿意。”

从50年代到80年代,朱彦夫每月的残疾补助金由36元涨到42元。

朱彦夫坚持不拿两份钱,当支书一分钱工资不拿,全贡献给村里。遇到困难户,自己的残废金也要补贴进去。

村民张太元说:“那些年,张家泉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受过老支书的救济。”

陈希永理解丈夫那颗共产党人的心,总是说:“东西让别人用了比用在自己身上更好。”

儿女们曾经问过母亲,“您选择了父亲,是出于那个时代年轻女孩对英雄的崇拜呢?还是出于对残疾军人的同情呢?”

陈希永回答:“都不是,俺看了第一眼,就放不下了。俺没掉泪,但心里很难受。如果俺不跟着他,他就掉地上了。”

朱彦夫对妻子说:“希永,没有你,就没有俺朱彦夫的今天,只是拖累了你,俺心里不安……。”

陈希永羞涩地一笑,说:“你看你,说这些也不嫌生分,谁让俺是两口子呢!”

2010年初,陈希永查出肺癌,睡觉气闷,常常掀了被子。朱彦夫半夜起来,想给老伴盖上被子。残臂不好使,一不小心翻倒了,反倒把老伴砸醒了。

一对苦命人,一个不眠夜,泪水里全是不舍,全是爱……。

2010年2月,操劳一生的陈希永先离丈夫而去……。

朱彦夫就像第二次失去了胳膊腿,这个硬汉,禁不住放声大哭,不吃不喝……。

在葬礼上,他为妻子披麻戴孝,这在沂蒙山都是史无前例的。

妻子走后的每一个深夜,朱彦夫习惯性地用残臂朝床旁边一摸,空空荡荡……。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

晚年的朱彦夫,用他的残肢写出了摇魂荡魄的33万字自传体作品《血蚁》。

2022年3月3日晚20点,电视机荧屏上“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正在直播。

镜头之外,一位耄耋老人端坐于电视机前,静静地注视着,聆听着。

这位老人正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时代楷模”、“人民楷模”“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

“热血少年骋疆场, 百战成钢写传奇。残障英雄归桑梓 ,勇挑重担换新天。”

战争年代,他是驰骋沙场的军人,为了民族尊严而战斗。和平年代,他用断臂举起岁月的冲锋号,用生命礼赞共产党人的担当。

朱彦夫,一个喝沂河水长大的硬汉,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他的钢铁人生,就是答案!!!

感谢您看完文章。

文本由作者主观思想+历史客观事实梳理撰写。

更多文章请关注​主页查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A27GZw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