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当代散文|春菜趣说马兰头

当代散文|春菜趣说马兰头

文/杨镇明

江南二月,乍暖还寒之时,马兰头就开始静静地出现在河滩野地,田头地脑,沟渠垄畔。

马兰头属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马兰、马莱、红梗菜、鸡儿肠、路边菊,最有趣的是其古代的名称“马拦头”。因马兰头鲜嫩多汁,又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古时马儿非常爱吃,吃后便不肯挪步,故有“马拦头”之名。此后,“马拦头”又衍生出惜别之意。清代有文记载,有官员摄上海县篆,离任时,村中儿童纷纷献上“马拦头”以送行,一时传为佳话,有诗为证:“欲识黎民攀恋意,村童争献马拦头。”

孩时的我,常去挑马兰头,自然对它很熟悉: 青绿色的长叶,宽大偏软,边缘带粗锯齿,富含水分,摸起来很光滑,而它从土中长出来的茎干,则是呈偏红色。这种小野菜,与荠菜、芦蒿、枸杞头、马齿苋、香椿、折耳根等一样,都是很受欢迎的春菜。

挑马兰头这一风俗在南方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今浙江诸暨)苎萝村的美女西施,小时候家境十分穷困,父亲卖柴,母亲浣纱,故常和小姐妹们到村边的地里挑荠菜和马兰头,用于家里缺粮时充饥度日。后来,便流传下一首儿歌:“挑荠菜马兰头,西施姐姐家在后门头……”

即便是现在,每年阳春时节,还是有很多人专门去找这味野菜。尤其在江浙一带,常见三五结伴的村姑,手持剪刀,挎着竹篮,在田间地头忙着挑马兰头。她们动作娴熟,忙而不乱,剪梗捋叶,又快又准,将清人所表达的“疏风小圃宜莺粟,细雨新蔬采马兰”那般江南田园诗意,与真实的生活场景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

马兰头现在也有人工种植的。在浙江,几十年前就有人发现小小马兰头里蕴藏着大大的商机,于是开始大面积种植,并将这项新兴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所产的马兰头干,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大量出口创汇。

“明前马兰菜中宝,明后马兰羊口草。”这指的是,因为季节不同,马兰头的口感差别很大。清明之前的马兰头最为鲜嫩,清香气十足,是南方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时鲜。不过,新鲜的马兰头略带苦涩味,焯水后就会变得清香扑鼻,切细后拌入剁碎的豆腐干,加盐少许再淋上些麻油,即成一道美味可口的凉菜——香干马兰头。常吃大鱼大肉之人,很需要一点清新来开胃,吃了这道春天独有的菜,最是清爽解腻,让人唇齿留香、神清气爽。

除了做凉菜,马兰头也可炒肉、炖汤、做羹。马兰头干烧肉,是上海著名的传统佳肴。我家的做法与梅干菜烧肉相似:先将马兰头干浸泡半小时后洗净沥干,然后把五花肉切块焯水,锅内放葱姜煸香,下肉翻炒,加老抽、冰糖、料酒、少许水,十分钟左右加入马兰头干共煮,熟烂后的马兰头清香味依然浓郁,食之毫不逊色于梅干菜烧肉,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另外,马兰头还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其药用功效不可小视。中医认为,经常食用马兰头,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降调血压等的功效。

相传宋代时,一位妇人夜间带着嚎啕大哭的小孩来见名医钱乙,哀求道:“孩子在山上玩耍,腿被毒蛇咬了,疼得不行,请神医救救孩子吧。”钱乙查看了小孩的伤口,心想,此时药铺早已关门,药从何来呢?突然,钱乙想到了自己晚饭吃的马兰头,这不也能治毒蛇咬伤嘛!钱乙马上抓了好几把马兰头给那妇人,告诉她回去将这野菜洗净,用其中的一把捣烂挤汁敷在蛇咬之处,剩下的下水焯,挤干切末,用麻油、盐、糖拌和,早中晚当菜给小孩吃。那妇人回家后按钱乙的吩咐一一照办。果然,那小孩疼痛缓减,不久便蛇毒尽除,伤口逐渐痊愈。

需要提醒的是,马兰头和香蕉、螃蟹等寒性食物相克,一起食用会引起肠胃不适,或影响营养的吸收。此外,脾胃虚弱者最好也不要食用马兰头,避免加重病情。

江南的春菜很多,但在我的记忆里,要数马兰头印象最深。往年吃马兰头只是为了果腹,现在吃马兰头则是吃鲜美,吃细嫩,吃健康。

有一年夏天,天气闷热难耐,我突发奇想,用马兰头制作饮料,不知怎么样。遂摘来一些马兰头的叶子,加几勺白糖,用开水冲泡半小时,喝起来味道独特,一股清香味直冲脑门,精神顿爽,好像比绿茶更能解暑,我叫它马兰茶。

有人说:“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感动,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马兰头就是一种令人感动的存在。它出生卑微,其貌不扬,不与梅花争春,不与春笋争宠,任人采撷,任人踩踏,一生只为奉献,全然不求索取。它是普通的,更是不凡的!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ALPqlJ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