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再添100项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再添100项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世纪建筑遗产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对我们未来的建筑事业也是一种参考。许多建筑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以及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事迹的独特背景,成为了人们过往岁月和近现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实物载体。确实,20世纪建筑遗产会和其他遗产类型重合,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更加值得重视。百年间的建筑作品或多或少都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再添100项

  近年来,一些来自中小城市和乡镇的优秀建筑瑰宝被发掘出来并通过“建筑遗产”的方式进入价值研究和保护范围。入选本次推介项目的江西龙南解放街是1910年建成的骑楼建筑。
  图为江西龙南解放街(黄道生骑楼老街)。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北京鲁迅故居。
  胡炜莘摄

  深圳赛格广场

  2023年年初,游客在江苏苏州博物馆参观。
  王建康摄(人民图片)

  北京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石牌坊。
  胡炜莘摄

  日前,在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学术指导的“文化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讨会”上,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名单公布,共100项。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自2016年首次公布项目名录以来,已累计公布七批共697项,涉及纪念建筑、会堂建筑、教科文体建筑、住宅与住区、医疗建筑、办公建筑、宾馆建筑、交通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十几种门类。此次公布的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中,包括广东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六百户”民居及建筑群等优秀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作品。它们是探索现代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多样路径的典型案例,同时呈现推介活动本身进一步向市县基层延伸的态势。

  ●来自基层的建筑遗产价值被进一步挖掘

  近年来,一些来自中小城市和乡镇的优秀建筑瑰宝被发掘出来并通过“建筑遗产”的方式进入价值研究和保护范围。

  入选本次推介名单的江西龙南解放街是1910年建成的骑楼建筑。骑楼作为近代商住建筑,大多在我国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出现,但江西保有建筑面积如此可观、保存如此完好的骑楼建筑,值得关注,也为建筑遗产研究提供了较高的史料价值。

  除龙南解放街外,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卫星人民公社”旧址等都出现在第七批建筑遗产推介名单中。

  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活动现场所说,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由保护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历史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拓展为保护百姓生活、工作、购物的场所,一些传统民居、工业遗产、商业老字号也被列入了保护范围内。在此背景下,建筑遗产范围不断扩大,来自“基层”的项目受到关注和鼓励。

  ●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已是“建筑遗产”

  梳理已公布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筑项目数量近年来显著上升。

  在此背景下,新公布的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体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的特点,即获得推介的建筑项目营造时间可以进一步“向后”延展,不但包含20世纪建成的建筑,而且还有修建于2000年以后的“21世纪建筑”也被列入进来,如2006年建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2009年建成的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2003年建成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等都被推介入选。

  以上变化揭示了当前文物、文化、建筑等行业对遗产理念的认知正发生改变。在第七批推介项目中,专家们采用了新的思路,将原本“20世纪建筑遗产”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为“20世纪与当代建筑遗产”,以此避免过于“厚古薄今”,使得当代建筑价值得到进一步关注。“这样做的目的是关注对建筑领域有指导作用的项目,鼓励和引导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从而进一步推动建筑界不断发展成长。”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金磊说。

  ●名人故居是20世纪建筑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为大家熟知的北京鲁迅故居入选,也是在这座旧居,鲁迅写下了《野草》等作品。

  笔者来到鲁迅故居时,正是工作日,但来参观的人并不少。这座四合院中,北房后的小房间内陈设简单,但在建筑形制上却别有意趣——这间房被拖在三间北房后面,世人也称其为“老虎尾巴”。旧居东侧房屋内,陈列着原房院图和改建图纸。介绍中称,改建“老虎尾巴”是鲁迅的主意。

  谈到此次入选,金磊表示,上世纪20年代,鲁迅买下这座院子,在这里住了两年多。“在这里,鲁迅写下不少著作,其精神气质留存于故居中,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意义,今天的我们能从其生活的空间中感受到这种气质。”金磊说。

  从首批到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鲁迅故居这类名人故居多次入选。“名人故居一直以来都是20世纪建筑遗产专家组推介的重要方向,其完整地保留了居住者的精神气质,独有的人生内容。而目前,国内仍有诸多丰富的资源等待发掘。例如,位于北京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是中国古建筑学家朱启钤住所,也是中国建筑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一段时间的办公所在地。该故居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和抗战文化史有重要意义,理应受到更多关注。”金磊说。

  ●关注建筑遗产科学及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对于有着重要意义的近现代历史建筑抢救、保护工作日趋紧迫。在20世纪建筑遗产的推介中,专家们尤其关注建筑的科学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据介绍,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过程中,项目的科学技术价值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2021年8月修订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认定标准(试行稿)》明确,申报“20世纪建筑遗产”的资格包括“对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诸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是技术进步与设计精湛的代表作,具有建筑类型、建筑样式、建筑材料、建筑环境、建筑人文乃至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特色及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科技水平直接影响了建筑本体的寿命,更对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不同时代的建筑材料与工艺,也都成为关注重点。

  “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全球开始广泛使用新型材料和新的施工体系,但由于当时相关标准尚不成熟完善,许多20世纪建筑遗产的建筑材料寿命较短,比如使用类似于混凝土等材料修建的建筑,一般安全使用期限在50至100年,一旦出现腐蚀,往往威胁文化遗产本体,为遗产保护工作带来困难。专家组将建筑遗产中的科学技术提到显著位置,其目的正是引导设计者与管理者重视对建筑技术的改造与运用,进一步延长建筑寿命,化解遗产保护风险。”金磊介绍说。

  在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现场,单霁翔还做了“文化城市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主题报告。他认为,展现文化力,是一个城市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路径。20世纪建筑遗产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目前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重要评估方法。

  苏州博物馆新馆被推介进入第七批建筑遗产名录,就被认为对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专家们认为,苏州博物馆作为当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在设计上传统与历史交织,展现出富有城市文化特色的“苏州印象”,更为博物馆围绕吴文化、江南文化等进行的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京中山公园为何也被列入20世纪建筑遗产?

  在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出现了“北京中山公园”。在人们的印象中,位于故宫南面的中山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与20世纪建筑遗产有何关联?

  “北京中山公园被纳入20世纪建筑遗产有其合理性。”金磊说。

  笔者前往中山公园,从西门进入,穿越数株嶙峋苍翠古树,来到位于公园中心的社稷坛。这里原为明、清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之处。而在1914年后,社稷坛及周边建筑由朱启钤组织,被辟为公园对社会开放。

  中山公园在近现代城市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外开放后,不少近现代建筑开始出现,记录着许多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成为历史性文化景观的记忆载体。社稷坛一旁的蕙芳园就是一例。这座于1988年动工兴建的园林,远远送来兰花清淡馨香的气息。蕙芳园采用封闭式造园手法,园中茂林修竹,四合院式的展厅由回廊连接,一派萦绕曲折的景致。出园之后,向着东南方向,又到民国时期重要公共空间之一的来今雨轩。这里如今已被辟为茶社,一旁的冬菜包子铺烟火气缭绕,偶有游客在此买几个包子作为纪念。

  从中山公园的官网页面上,还可以了解许多在这里发生的近现代革命史料,李大钊等曾在此开展活动,少年中国学会也曾将北京中山公园作为重要的活动场所。矗立在公园南门的保卫和平石牌坊,记录着重要的历史过程。也因此,中山公园入选“20世纪建筑遗产”,主要是关注了其进入20世纪后的发展历程和价值。

  ●需要让社会公众了解建筑遗产的意义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如何做好下一步?金磊建议,在总结理论学术成果,尤其要在开展大众普及方面着重发力。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化的文物保护行动。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下属的20世纪遗产国际科学委员会公布了《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办法的马德里文件(2011)》。其中特别提出,20世纪建筑遗产要服务更广大的社会公众。为此,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正在计划通过举办海内外20世纪建筑遗产摄影大赛、将评选出的600多项20世纪建筑遗产进行图集编撰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向大众普及20世纪建筑遗产的独特价值。

  据笔者了解,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目前已组织专家学者编撰20世纪建筑遗产读本,面向建筑界、文博界以及建筑建造者,对20世纪建筑遗产在中国的最新进展、理论建设以及当前的优秀案例进行汇总介绍,以进一步探索20世纪遗产在全社会中的有效保护手段。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供图

  延伸阅读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推介标准

  据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金磊介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是由全国建筑、文博界的百余名院士、大师组成的权威评审委员会,按照国际规则产生的,在北京市公证处监督下历经初评、终评,它既兼顾公平公正性,又具持续性,至今8年间共推介了7批。2014年委员会制定了评审标准,2021年又在此基础上加以修订,使得标准更与时代相吻合,更与国际遗产宪章接轨。

  推介标准注重项目体现的独特性,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第一方面是它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重大作用——事件性;第二方面它强调了项目本身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价值,以及对中国建筑与城市社会带来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对建筑的影响,无论是设计和建造,其作用都是决定性的。第三方面重在强调中国建筑大师的作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B0NaKW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