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从整体上考察黄河在视觉化过程中所面对的现代性问题

从整体上考察黄河在视觉化过程中所面对的现代性问题

《大河颂:中国现代美术中的黄河》书影。黄河在20世纪被追溯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抗战期间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获得中华大地其他山川河流难以企及的精神价值。黄河的壮阔与崇高也激发起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艺术灵感。该书选取了20件(组)经典美术作品(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摄影),通过图像的个案分析为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以及黄河的视觉文化史提供一个视觉的佐证。供图: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中国的所有河流中,黄河的意义最为独特。汉代人就已了解到黄河与长江是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淮南子·氾论训》里说“赤地三年而不绝流,泽及百里而润草木者,唯江、河也。是以天子秩而祭之”,这里的“河”特指黄河。由于黄河源远流长,黄河也被称作“长河”“大河”。汉魏时期应玚《别诗》云“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南朝鲍照《行京口至竹里诗》说“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元代的萨都剌《早发黄河即事》里也有“晨发大河上,曙色满船头”的诗句。

20世纪,中国向着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迈进时,黄河的意义得到改写。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随后于抗日战争期间被确认为中华民族的象征。1939年,光未然、冼星海合作的《黄河大合唱》以歌曲的方式阐发、传播黄河的民族意义。受此影响,黄河在美术领域里的重要性得到提升。20世纪以前,除地图外,专门刻画黄河的绘画并不多见,也没有产生足以匹配黄河象征意义的图像。而在20世纪以至当下,用黄河比拟、象征中国或中华民族的美术作品大量涌现,成为艺术领域一个颇为醒目的现象。

2009年,詹建俊、叶南:《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局部),油画,中国美术馆藏。供图: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20世纪的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对黄河的描绘各有侧重。《黄河大合唱》的词曲和旋律在观念层面激励和规范了艺术家们对黄河壮美的理解,合唱所讴歌的船夫和战士让画家们产生了强烈认同感。在现实层面上,艺术家们将黄河上兴建的大坝与水电站引入艺术创作领域。这些现代建筑不仅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是黄河进入新时代的视觉表征,一度成为视觉艺术中再现黄河景观的核心要素。

1972年,陈逸飞:《黄河颂》,143.5cm×287cm,油画。供图:人民美术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的发酵拓展了黄河美术的新维度。黄河两岸的人民得到重新发现,中国文化的根脉需要在人民的美德品行以及他们所切身感受到的欢乐与苦难中找寻。同时,黄河本身的美也得到探索。寻找黄河可供识别的视觉特征并把它们充分表现出来,是很多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壶口瀑布、乾坤湾等存在了千百年的自然风貌被重新发现,在画家和摄影师的努力下转化为风景,升华为现代人所认同的黄河形象。更有艺术家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跟随黄河的脚步感受这条长河的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将自己的体认凝固为或华美或深沉的艺术作品。他们的经历和足迹虽然隐没在艺术作品背后,却最能体现艺术家们坚韧执着的创作精神。

1955年,谢瑞阶:《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作》,60.8cm×177.2cm,中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供图: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当代,黄河的意义更趋多元。《黄河大合唱》虽不能涵盖黄河的全部意义,但是依然打动人心。黄河与人的互动、对话也将与时俱进,引发不同的可能。新的观念、媒介和艺术方式,或将带来一条更新的黄河。在艺术的世界里,未来可期。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2020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著有《吴雪杉中国美术史研究文集》(2009)《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2018)。本文经授权摘编自《大河颂:中国现代美术中的黄河》一书导言,现标题系编者所加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K2YvyY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