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他因提出的“计划生育”,做出不小贡献,却因8个孩子备受诟病

他因提出的“计划生育”,做出不小贡献,却因8个孩子备受诟病

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些人认为这个政策是对的,因为它控制了人口增长,而有些人则认为这个政策是错的,因为它限制了人们的生育自由。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政策。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确实有其历史背景。在当时,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而经济和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如果任由人口无限制增长,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要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劳动力短缺和养老负担加重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开始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鼓励人们生育更多的孩子。

正因如此,很多人开始质疑40年前的计划生育。尤其是质疑那位提出计划生育,自己却生育了8个孩子的人——马寅初。

一代学者

马寅初,生于1882年的中国浙江嵊县。自幼时起,他的父母便深知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对其寄予厚望。为了栽培他,父母在马寅初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期望他能成为家族的骄傲、国家的栋梁。

而马寅初也确实不负众望,他聪明过人,学识渊博。在那个年代,他以一个少年的身份,早早地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热爱学习,对待知识有一种近乎痴迷的追求,常常彻夜苦读,不畏艰难困苦。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拥有了远超同龄孩子的学识和智慧。

1901年,年仅19岁的马寅初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勤奋,成功考上了天津北洋大学。在大学期间,他以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表现,赢得了师长们的赞誉和器重。后来,他被推荐至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在那个充满异国风情和先进知识的环境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

在耶鲁大学,马寅初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毅力。他先后获得了经济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这在整个华人世界都极为罕见。而后,他又进入纽约大学深造商学,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915年,马寅初学成归国。这位海外镀金归来的顶级高材生,一回国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邀请。他的才华横溢、独特见解以及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的文人风骨,都使他成为当时社会的佼佼者。

在学术界,他以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著称;在政界,他以直言敢谏、坚守原则的政治素养受到尊敬。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参与政治,马寅初都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独特的魅力。

他敢于直言,从不畏惧权威或压力。无论是在讨论学术问题时还是在公共场合发表观点,他都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这种直率的风格不仅使他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也使得他在当时的言论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为人所容。相反,他的清流形象反而让他更加引人注目。人们被他的话语所震撼,被他的独立思考所吸引。他的存在就像一股清泉,洗涤着社会的污浊之气,为人们带来了一丝清新与希望。

北京大学校长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却也生机勃勃。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北京大学向马寅初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担任这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就这样,马寅初以70岁的高龄,开启了他人生新的征程。

195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亿多人。这个数字震惊了整个国家,也引起了马寅初的深思。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于是,他决定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他花了整整3年时间,走访了全国各地,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深度调查研究。

提出“计划生育”

在1957年的一个清晨,马寅初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手中捧着一份刚刚完成的文稿。这是他的心血之作,一份名为《新人口论》的著作。他深知,这份文稿的内容,关乎着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未来。

7月5日,这个日子将永远镌刻在马寅初的心中。因为在这一天,他的《新人口论》首次在《人民日报》上与世人见面。这份报纸,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喉舌,更是传递思想、引领潮流的重要平台。

《新人口论》洋洋洒洒,深入浅出,系统性地论述了我国当时的人口问题。马寅初不仅提出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更进一步阐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并未满足于此,还运用详实的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如果按照1953年国家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中国人口的增加率是平均每年22‰的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他进一步推算,50年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惊人的26亿。这个数字,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背脊发凉。

如果按照这种生育速度继续下去,50年后的中国将会陷入一个严重的危机。想象一下,那时的人们将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和贫困问题,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这种前景让人深感不安,也让我们意识到计划生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他坚决地主张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他认为,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只有通过计划生育,才能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从而减轻资源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他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计划生育的观点,并详细阐述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他不仅提倡计划生育,还进一步提出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理念。他认为,每个家庭拥有两个孩子是比较正常合适的,既能满足家庭的生育需求,又不会给社会带来过大的负担。

在那个年代,马寅初的观点在国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高层中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自古以来,我国国民对于家族观念十分看重,家族的人口数量直接影响着家族的繁荣和衰落。因此,当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的观点时,这一观点立即引发了各种争议和批判。

当时,一些保守的学者甚至将马寅初视为反面教材,对他的观点进行猛烈的抨击。他们认为,计划生育不仅违背了我国的传统观念,而且可能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他们担心,如果实行计划生育,会导致人口数量减少,进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生育8个孩子

然而,计划生育的提出者马寅初,却因拥有8个孩子而备受诟病。马寅初在很早的时候,家里就已经为他安排了一门亲事。

结婚之后,他的妻子为他生育了3女1男。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小儿子早早地夭折了。面对这样的打击,他的妻子心痛不已,竭力劝说马寅初纳妾,以便为马家延续香火。

在妻子的百般劝说下,马寅初最终同意纳妾。于是,王忠贞走进了马家的大门。王忠贞的到来,为马家带来了新的生机。她温柔贤惠,细心照料着马寅初的生活,同时也为他生育了4子1女。

这样算下来,马寅初一共生育了8个孩子。正因如此,当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时,这一观点直接引发了社会上的强烈抨击。

计划生育这一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挑战。许多人认为,生育是每个人的自由,国家无权干涉。因此,马寅初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抨击,马寅初并未退缩。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坚信计划生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是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好友胡适和郭沫若都站出来为他辩护,为他解围。

胡适和郭沫若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支持无疑给马寅初带来了不少的安慰。然而,即便有了他们的支持,众人的批判依然没有平息。马寅初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坚定地走着自己的道路。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又过了十余年,国家开始深刻地意识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计划生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1978年,那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国家决定将“计划生育”政策正式纳入法律范畴,如同为狂野的马匹套上了缰绳,为国家的未来发展铺设了稳健的道路。

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这一决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人口问题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就在这一年,马寅初先生离开了人世,享年101岁。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初,我国实行的确实是“一孩”政策。这个政策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在那个时候,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随之调整。从“一孩”政策开始,逐步向“一孩半”政策过渡。在这个阶段,家庭可以生育一个孩子,但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那么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这个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同时也考虑到了农村地区对于男孩的偏好。

再后来,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调整,从“一孩半”政策向“两个孩子”政策过渡。在这个阶段,除了特殊情况,每个家庭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个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人口数量的合理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不仅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口问题的重视,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国成功地实现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L6ZE57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