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驻马店市正阳县各街道乡镇的历史及名称由来

驻马店市正阳县各街道乡镇的历史及名称由来

真阳街道

2016年设真阳街道,沿用古县治名。《汉书·地理志》慎阳县:“应劭曰,慎水出东北入淮。师古曰,慎字本作滇,音真,后误为慎耳。滇、慎俱读真,刘宋改真阳”。

1950年为城关镇,属城关区。1954年改属城郊区。1956年复属县辖。1958年为城关乡,同年8月并入城郊(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复置城关镇。 1987年改真阳镇。2003年慎水乡邹楼、皮庄、吴湾3个村民委员会及刘冢村前一里庄划入真阳镇。2005年撤销梁庙乡,并入真阳镇。2016年,撤真阳镇设真阳街道、清源街道。

清源街道

2016年设清源街道,因域内有清水河而得名。清水河原名清水港。清康熙《真阳县志》“水港流清(注:今清水河),县南四十里,澄澈见底,游鱼历历可数”,为“真阳八景”之一,后改成清水河。源有三支:西支、粱庙沟、庞桥沟,皆源自境内,取清水河的“清”字和河水源头的“源”字,又因“清源”寓有清正廉洁之意,故名清源。2016年撤真阳镇,将原真阳镇管辖的皮庄、梁庙、梁楼、吴湾、诸葛寺、乐堂、叶竹园、段庄、张楼、唐段庄、张庄、李通村(居)委析出,新设清源街道,始有清源之名。

铜钟镇

1988年设铜钟镇,因镇政府驻铜钟得名。传,北宋时期,此处有座庙,内有一古铸铜钟,故名铜钟。

北宋时期名铜钟,始有铜钟之名。 明洪武四年(1371)属汝阳县。弘治十八年(1505)设铜钟镇巡检司,属真阳县。清雍正元年(1723)改属正阳县。 1921年属三区。1945年为铜钟乡。1949年属铜钟区。1956年分属姚楼、永兴铺2个中心乡。1957年改属铜钟、永兴铺2乡。1958年设东风(铜钟)人民公社。1961年为铜钟区。1962年复为铜钟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铜钟乡。1988年改设铜钟镇。

陡沟镇

1988年设陡沟镇,因镇政府驻陡沟得名。明洪武年间,村民从湖北麻城迁此始居,因地形起伏,壁陡沟深,故名陡沟。

明洪武年间名陡沟,始有陡沟之名。明洪武四年(1371)属汝阳县。弘治十八年(1505)为柳寨保,属真阳县。清雍正元年(1723)改属正阳县。1921年分属三、四区。1945年为陡沟乡。1949年属陡沟区。1956年分属胡冲、老店、孟庄3个中心乡。1958年为陡沟乡,同年8月成立钢铁(陡沟)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陡沟区。1962年复为陡沟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陡沟乡。1988年改设陡沟镇。

汝南埠镇

1988年设汝南埠镇,因镇政府驻汝南埠而得名。宋代金姓在此设“义渡”,称金家埠。后兴集,改称金集。明初村北建一码头(埠口),因地处汝河南岸,改称汝南埠。

唐称金家埠,后改称金集。明称汝南埠,始有汝南埠之名。明洪武四年(1371)属汝阳县。弘治十八年(1505)为汝南保,属真阳县。清雍正元年(1723)改属正阳县。1921年属正阳县第五区。1945年为汝南埠乡。1949年为汝南埠区。1952年,息县梁湖等15个自然村和寺王店乡划归正阳县(今汝南埠镇辖区)。1956年分属岳城、寺王店2个中心乡。1957年改属岳城、汝南埠2乡。1958年成立上游(汝南埠)人民公社。1961年为汝南埠区。1962年复为汝南埠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汝南埠乡。1988年撤乡设汝南埠镇。2005年原岳城乡并入汝南埠镇。

寒冻镇

1988年设寒冻镇,因镇政府驻寒冻得名。寒冻名称来历有三:一说西汉初,因地处安城东,且为过路店,称安东店。明正德年间,汝宁府乡试,一榜考中二十名秀才,安东小店竟占十三名。主考汝宁知府不禁赞叹道:“区区安东实乃翰林栋梁之地也!”人杰地灵,安东小店便称“翰栋店”。二说:小店有一井,寒气冻人,演为寒冻。三说:旧时西边小店村有庙,内有井,井下有通汝河涵洞,放鸭入井三天内可至汝河,由此得名。后讹为寒冻。

汉属安成县(今固城寺)。北朝北齐属汝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属真丘县。大业二年(606)改属真阳县。唐载初元年(689)属淮阳县。神龙元年(705)复属真阳县。明洪武四间(1371),属汝阳县。弘治十八年(1505)复属真阳县。清雍正元年(1723)改属正阳县。1921年属正阳县第五区,简称北区,区公所设寒冻,始有寒冻之名。 1945年为寒冻乡。1949年为寒冻区。1956年分属陈寨、徐庄2个中心乡。1957年改属陈寨、寒冻2乡。1958年成立先进(寒冻)人民公社。1961年为寒冻区。1962年成立寒冻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寒冻乡。1988年撤乡设寒冻镇。

熊寨镇

1996年设熊寨镇,因镇政府驻熊寨得名。原为真阳(正阳)至明港的过路店,清康熙十五年(1676)因官府建“仓廒”6间(储存百姓交的税粮,近似今粮管所),命名增益店。清末熊姓筑寨,改称熊家寨,后简称今名。

清康熙十五年(1676)名增益店。 清末名熊寨。 清属正阳、归化2保。1921年属四区。1945年分属宋店、胡冲2乡。 1947年为增益乡。1949年属熊寨区。1956年分属熊寨、梁庙、胡冲3个中心乡。1958年为熊寨乡,同年8月成立工农(熊寨)人民公社。1961年为熊寨区。1962年复为熊寨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熊寨乡。1996年改设熊寨镇。

大林镇

2007年设大林镇,因镇政府驻大林得名。明洪武年间,胡杨二姓从外地迁此,因此处是正阳到罗山的过路店,且西有大片柏树林,名大林店。据明嘉靖《真阳县志》载:“大林店,县南九十里,有集。”1950年简称大林。

明、清属塘上、新兴、礼庄3保。1921年属三区。1945年分属潘店、铜钟2乡。1949年分属铜钟、陡沟2区。1956年分属漫塘、姚楼、康店3个中心乡。1957年改属漫塘、铜钟、皮店3乡。1958年属东风(铜钟)人民公社。1961年分属铜钟、大王庄、钱寨、涂店4公社。1962年属铜钟人民公社。 1966年成立大林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大林乡。2007年撤大林乡建大林镇。

袁寨镇

2017年设袁寨镇,因镇政府驻袁寨得名。明末,张姓从湖北麻城迁此,因地处岗地,称张岗。1911年豫南巡辑营统领袁家骥(袁乃宽长子)在此筑寨建宅,改称袁家寨,后简袁寨。

明属常丰里。清属常丰保。1921年属五区。1945年属寒冻乡。1949年属寒冻区。1956年为袁寨中心乡。1957年为袁寨乡。1958年成立五星(袁寨)人民公社。1961年为袁寨区。1962年成立袁寨人民公社。1975年徐围子、中心庙、老王庄、老阮店4个生产大队划入新阮店人民公社,熊楼、刘庄、尚营3个生产大队划入傅寨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袁寨乡。2017年撤袁寨乡设袁寨镇。

永兴镇

2009年设永兴镇,因镇政府原驻地永兴铺得名。清嘉庆年间,铜阳寺店一客商迁此开设店铺,以永久兴旺之意取名永兴铺。

明洪武年间分属新兴、柔远2里。清嘉庆年间名永兴铺,改属新兴、柔远2保,始有永兴之名。清沿明制。1921年属二区。1945年分属铜钟、王勿桥、王店、王牌寺4乡。1947年属王店、铜钟、王勿桥3乡。1949年分属铜钟、王牌寺2区。1956年属王勿桥、永兴铺2个中心乡。1975年成立永兴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永兴乡。2009年改设永兴镇。

傅寨乡

1983年设傅寨乡, 因乡政府驻傅寨得名。原名殷庄,殷姓始居得名。清同治年间,傅姓从老傅寨迁此筑寨,遂更今名。

明正德元年(1506)北部属汝阳县,南部属真阳县朱黄、浅塘2保。清雍正元年(1723)改属正阳县,保名依旧。1921年分属一、五区。1945年属王牌寺乡。1947年分属中正镇、寒冻乡。1949年分属王牌寺、寒冻区。1951年分属城郊、寒冻区。1956年分属山头铺、袁寨、陈寨3个中心乡。1958年分属城郊、袁寨、寒冻3个人民公社。1975年成立傅寨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傅寨乡。

慎水乡

1987年设慎水乡,因境内慎水河而得名。《水经注》载:慎水源自慎阳县西,东经慎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

《水经注》载:慎水源慎阳县西,东经慎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始有慎水之名。明属乐善、朱黄2里。清雍正元年(1723)分属正阳、柔远、朱黄3保。1921年属正阳县第一区。1945年分属中正镇、王牌寺乡。1947年属中正镇。1949年分属城关、王牌寺2区。1951年属城郊区。1958年成立城郊人民公社。1961年为城郊区。1962年复为城郊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城郊乡。1987年更名为慎水乡。

王勿桥乡

1945年设王勿桥乡,因乡政府驻王勿桥得名。东汉初年,王姓建村并兴集,名王家集。宋代为官设贸易机关或场所,改称王务镇。明初,因村北闾河上建一座桥,竣工时大雾弥漫,不见桥面,遂称“望雾桥”,村以桥名。清嘉庆元年(1796)称王雾桥。演为王勿桥。

东汉初名王家集。宋代名王务镇。明初名望雾桥。清嘉庆元年(1796)名王雾桥,后演化王务桥,始有王务桥之名。清属礼庄、柔远2保。1921年属二区。1945年设王勿桥乡。1951年属王勿桥区。1958年成立红星(王勿桥)人民公社。1961年为王勿桥区。1962年复为王勿桥人民公社。1966年雷寨、邹庄、张伍店、高胡庄、后寨、李楼、雷堰、王围孜、谢庄、西严店、曹楼、何岗、李堂13个生产大队划入雷寨人民公社。1975年管寨生产大队划入新阮店人民公社,万安生产大队划入永兴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王勿桥乡。

新阮店乡

1983年设新阮店乡,因乡政府原驻地新阮店得名。明(港)—临(泉)公路原经阮店(今老阮店),1973年改道后附近村民沿公路摆摊设点、建房经商,遂成新村,为与阮店区别,称新阮店。

明属常丰里。清属常丰保。1921年属五区。1945年分属中心庙、王牌寺二乡。1947年分属中正镇、王勿桥乡。1949年属王牌寺区。1951年分属城郊、王勿桥2区。1956年分属王牌寺、新丰集、袁寨3个中心乡。1958年分属城郊、袁寨、王勿桥、闾河4人民公社。1961年分属城郊、袁寨、王勿桥、闾河4区。1962年复属城郊、袁寨、王勿桥、闾河4人民公社。1975年成立新阮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新阮店乡。

油坊店乡

1983年设油坊店乡,因乡政府驻油坊店得名。明末,朱、韩二姓建村,称朱韩庄。因地处正阳至汝南埠交通要道,过往客人常在此歇息,渐演变为过路店,后有八户村民以开油坊谋生,改称油坊店。

明末名朱韩庄,后演变油坊店,始有油坊店之名。明属汝南里。清属汝南保。1921年属五区。1945年分属中心庙、汝南埠2乡。1947年分属汝南埠、王勿桥2乡。1949年属汝南埠区。1956年分属油坊店、汝南埠2个中心乡。1958年属汝南埠人民公社。 1966年成立油坊店人民公社。1983改称油坊店乡。

雷寨乡

1983年设雷寨乡,因乡政府驻雷寨得名。传该村原名小雷庄,雷姓始居得名。清咸丰三年(1853),正阳县令率人剿匪被困,村人雷广海率众奋勇杀退匪兵,救出县令,为表彰雷广海,县令征集民工在小雷庄筑寨,改称雷寨。

明属黄里、朱黄2里,后改属黄里、朱黄2保。 清咸丰三年(1853)称雷寨,始有雷寨之名。清沿明制。1921年属正阳县第二区。1936年汝南县张伍店及周围村庄划归正阳县(今雷寨乡)。1945年分属中心庙、王勿桥2乡。1947年分属汝南埠、王勿桥2乡。1949年属汝南埠区。1951年分属汝南埠、王勿桥2区。1956年分属王勿桥、西严店2个中心乡。1958年属王勿桥人民公社。1961年属王勿桥区。1962年属王勿桥人民公社。 1966年成立雷寨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雷寨乡。2005年西严店乡并入雷寨乡。

闾河乡

1983年设闾河乡,因原乡政府驻闾河而得名。据明嘉靖《真阳县志》载:“闾河店。”因此处是正阳至信阳市息县的过路店,且北临闾河,故名。

明嘉靖年间名闾河店,后简称闾河,始有闾河之名。 明属柔远、乐善、南和3里。清属柔远、乐善、南和3保。 1921年分属一、二区。1945年属邱店、王店、王勿桥3乡。1949年属王牌寺、铜钟2区。 1951年属闾河区。1958年成立团结(闾河)人民公社。1961年为闾河区。1962年复为闾河人民公社。1975年赵庙、赵庄、王老庄、路口4个生产大队划入永兴人民公社,李寨生产大队划入新阮店人民公社。1977年彭桥、板桥、何庄、王店、朱堰、李寨6个生产大队划入彭桥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闾河乡。

皮店乡

1983年设皮店乡,因乡政府驻皮店得名。明初,裴姓始居,为一过路店,称裴家店。明嘉靖《真阳县志》载“裴家店,县南七十里”。后因当地方言“裴”、“皮”同音,清末民间讹传称皮家店。后简称皮店。

明初称裴家店。明分属塘上、乐善、南和3里。清末称皮家店,后简称皮店,始有皮店之名。清分属塘上、乐善、南和3保。1921年属三区。1945年分属潘店、陡沟、王店3乡。1949属陡沟区。1956年属康店、老店2个中心乡。1957年改属皮店、老店2乡。1958年属陡沟乡。1962年属陡沟人民公社。1966年成立皮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皮店乡。

彭桥乡

1983年设彭桥乡,因乡政府驻彭桥得名。明初,彭姓始居,因附近建有一座石桥,称彭桥。

明初名彭桥,始有彭桥之名。明分属南和、柳寨2里。清分属南和、柳寨2保。1921年属三区。1945年分属陡沟、王店2乡。1949年属陡沟、铜钟2个区。1956年分属王店、老店2个中心乡。1957年分属王店、老店2乡。1958年分属陡沟、闾河2乡,同年8月分属陡沟、闾河2人民公社。1961年属陡沟、闾河2区。1962年复属陡沟、闾河2人民公社。 1977年成立彭桥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彭桥乡。

兰青乡

1983年设兰青乡,因乡政府驻兰青而得名。传,明隆庆年间,兰姓始居并设有客栈,其先人有为官者,清正廉洁,遂取名兰清店。后简称兰青。

明隆庆年间名兰青店,后简称兰青,始有兰青之名。 明属真阳、归化2保。清雍正元年(1723)属正阳、归化2保。1921年属三区。1945年分属胡冲、邱店2乡。1947年分属增益、王店2乡。1949年分属王牌寺、陡沟、熊寨3区。1951年分属闾河、陡沟、熊寨3区。1956年分属王店、胡冲、梁庙3个中心乡。1958年分属闾河、熊寨、城郊3人民公社。1961年分属熊寨、闾河、城郊3区。1962年复属熊寨、闾河、城郊3人民公社。1966年成立兰青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兰青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XLdKq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