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读书 | 一张有温度的纸,一场令人动容的古今对话之旅

读书 | 一张有温度的纸,一场令人动容的古今对话之旅

《寻纸》

汪帆 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地,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内文选读

泾县隶属宣城,一提起宣城,大家马上会想到著名的宣纸。我从事古籍修复的这些年,每次面向公众做体验活动,但凡介绍手工纸,大部分受众的第一反应就会说到宣纸,由此可见,宣纸在大众心目中就是中国手工纸的代名词,尽管它只是中国传统手工纸中的其中一个体系。此外,不少人会把宣州地区产的纸统称为宣纸,可当地除了宣纸外,还有以纯皮料、竹或稻草做的用于包装、祭祀或民俗用途的纸。若要给出关于宣纸的准确严谨的定义,应该说它是由青檀树皮为主料,以沙田稻草为配料,按照一定比例加工制作,用于书写、绘画的高级纸张。不过若是以为有了这些要素就把宣纸搞清楚了,那就错了。前面说的宣纸,是“今宣纸”,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古宣纸”。学者把早期在古宣州和古徽州生产的高档纸张称为“古宣纸”,它采用的原材料主要为楮皮(构皮)。当然,青檀皮也会有所选用,但绝不是主流。至于“今宣纸”的产生,则是曹氏家族在南宋末年举族迁移至安徽泾县,经世代摸索、传承,在利用当地产的青檀皮纸的过程中,慢慢加入了短纤维的稻草,进而制出了举世闻名的宣纸。

(▲连城美玉堂抄纸)

现在人们只知道“今宣纸”, 而纯用楮皮或青檀皮制作的“古宣纸”,却慢慢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因为看到程玮在纸张外包装上写着“一张有温度的手工纸”, 我便特别想去访一访守金的皮纸。

……

程玮家做纸的厂房不小,一部分是在他父亲手上建立起来,另一部分则是他接手后慢慢加盖的。程玮原来是做电商的,后来才开始进军手工纸行业。交谈中,我感觉父子俩对手工纸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我想做好的纸,按照真正的古法工艺去操作,当然,时间长,成本高,相应的售价也高,不懂行的人接受不了。而我父亲却反对我的做法,怕我投入太多,一旦不如其他人用现代工艺做出来的纸便宜好卖,最后反被排挤出市场。问题是,大家现在就是恶性竞争,你卖得便宜,我比你更便宜,但成本终究是需要的,所以只能在材料和加工环节偷工减料,长此以往,就再也做不出好纸,传统的技法也会慢慢失传。”只要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传统古法造纸,好的纸就会被排挤,被淘汰。

……

程玮把两种经过不同工艺漂白的构皮纤维拿给我做比较,一种是特别白净的纤维,使用现代工艺漂白;另一种,略带点本色的纤维,采用传统工艺,以日光漂白。“汪老师,你看,这种特别白的纤维撕扯起来比较轻松,拉力略微逊色。而本色的纤维,韧性就比较强,得费点力才能拉断。”我尝试着撕扯,发现颜色白净的纤维并非没有强度,只是纤维稍一拉扯就会断开,从断面看,纤维长度比本色纤维短好多。这两类纤维可是用的同一种原材料啊!由此可见,使用现代漂白工艺虽然效率高、成本低、产量高、出货快,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容易破坏皮料纤维。这一点做纸的人都知道,可还是愿意采用,可见传统漂白工艺是何等复杂了。

程玮说:“以现代工艺操作,在二次蒸煮水洗后,纤维可以直接打浆捞纸了,而真正的古法造纸,需要在二次蒸煮后开始呛石灰、堆叠,把料撕成小条,让石灰均匀包裹在每一条纤维外,再放在晒坡上日晒雨淋,自然漂白。之后要经水洗、蒸煮,舂打成片状后,挫断,再呛一次石灰或草木灰,清洗干净后,第二次上晒坡自然漂白,最后手工挑去瑕疵,筛选,洗净。这么多道工序,得六七个月才能完成,可现在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能够做到二次日光漂白的厂家并不多,哪怕能做到一次晾晒,都算是自然漂白了。”他边跟我解释,边往厂房的深处走去。

▲汪帆在安徽泾县守金体验抄纸

“这是我的一个实验车间,是父亲唯一支持我做的改造。”这个抄纸间的水槽比较特别,是不锈钢的。“两年前我去日本,专门学习了他们的方法。日语一点都不懂,就这么自己摸着找过去,还真找到一个做纸的纸坊。他们把做纸的流程分成几段,每一段分别收费,让参观者体验。我付了所有费用,把全部流程都学了一遍,日本人都吓着了!多少钱?不管了,去一趟总要多学点技术吧!”难怪,那个不锈钢水槽里放着的操纸帘框有点日式风味。“我回来就跟我爸说,要把纸槽换成不锈钢的,这样浆料会更干净。你想,如果还是用石头或水泥的,天长日久,里面难保不混上一些小石粒、水泥粒,这不影响纸张质量么?”我觉得他的话挺有道理,当使用者对纸张的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时,对细节也就尤为苛刻。细节决定一切,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的,这一点,日本人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可能是换了不锈钢的材质,我觉得纸槽里的水显得格外干净,银白色的构皮纤维如白色鹅绒一般悬浮在水面,看上去特别柔软。

▲新疆墨玉桑皮纸——老的纸帘(浇纸法)

接着,程玮为我演示了抄纸的过程。他说,这是他从日本回来后,将中日两种方法融会贯通的尝试。他认为,国内传统手法与日本手法最大的区别,在于纸帘入水后的荡水速度和频率。他们这里的老师傅原先荡两次帘就完事,这样,纤维的交织度就不够。况且纸张厚薄又与动荡的频率有关,动荡得快,纸张就薄,动荡得慢,纤维在帘子上的留存度就比较高,纸张容易厚。当然,程玮这样的做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慢,出不了量,老师傅们就不太乐意了。“我当然有要求他们如何做,荡几次帘,需要停留几秒钟,可我又不可能一直盯在旁边啊。我让父亲帮忙管理现场,但他并不完全理解我的做法,也会疏于管理。所以,做好的纸,只有我亲自上了。”

>>作者简介

汪帆,1978年出生,2001年进入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先后在阅览组、缩微组任职,2007年进入修复组,担任古籍修复师。在坚持古籍修复的专业工作之外,汪帆有意将今后的研究方向定在寻访手工古法造纸上,通过野外考察、踏勘手工纸制作现场,全面了解现状,探索有利于手工修复纸传承、发展的途径。


  作者:汪帆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XLda9J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