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今天,他们来了!“最闪亮的星”光耀浦江

今天,他们来了!“最闪亮的星”光耀浦江

图说:上海科技节现场科学家红毯秀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鲜花如海,送给最闪耀的创新明星,他们是老、中、青三代薪火相传的科学家群像;掌声雷鸣,追逐夜空中最明亮的光,他们中有一向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实验室工匠……今天上午,北外滩上海世界会客厅里星光熠熠。随着30多位科学家和众多领域的中外顶尖科技人才以及青少年科创代表,盛装而来,在申城万众瞩目中走过红毯,2023年上海科技节拉开帷幕。

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拥有一批又一批甘于无闻,却集智慧与才华于一身的深耕者。他们一边耕耘科学研究,创新硕果累累,一边投身“大科普”,厚植城市创新沃土,值得最耀眼的闪光灯。第一位踏上科学红毯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这是我第二次走上科学红毯,距离上次八年时间,中国创新药已经从几乎‘零起点’,发展到国际第二梯队的领先水平。”这位长期致力于新药发现和药物设计研究,承担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创新药物研究和开发项目的科学家,带来了中国创新药的最新好消息,“如今,我们每年有二三十种国家一类新药上市。这其中,上海生物医药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去年刚刚荣获“白玉兰”奖的马里奇奥·托内特教授,来了。他在国际上开创了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研究先河,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研究中心主任。只见他怀抱花束,沿黄浦江畔,款款而来。站在红毯的尽头,这位金发碧眼的顶尖外国专家用力挥手致意,重新欣赏着这座创新之城。也许,他在世界各地接受过无数科学同行的掌声和鲜花。但是,在上海这般感受来自整座城市和民众对科学创新的激情和尊重,可能还是第一次。

“很欣慰也很自豪,生活在这样一个尊重科学和劳动的时代。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我的工作和付出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第一次走上“科学红毯秀”。走出深居的实验室踏上红毯,洁白的实验服换成素雅的洋装礼服,这位带领团队创建了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的女科学家,如清水芙蓉般,清丽优雅。“我们在揭示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的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同时,也希望用打动人心的科普语言,开启公众走进生命科学的新路径。”为了今天的红毯,她特意佩戴了一枚小巧别致的风帆型胸针,期待着在科普新征程上,扬帆起航,一路远行。

红毯不长,科学之路深长。红毯秀上,30多位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一闪而过,却代表了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航天、船舶、大科学装置等各个领域的砥砺前行,更浓缩着上海科技创新发展中无数深耕者的群像。就连低头做实验,从来不留名的实验室达人们,也来了。上海光源光束线运行负责人、天文台主动氢钟项目组,微小卫星总装技师,神光Ⅱ设施激光参数测控技术人员……这些留痕不留名的科技工匠们,将青春和热血刻在一项项重大科学项目中,却从未在一篇篇成果论文中留名。今天,他们踏上红毯,光彩夺目。

随着上午的科学红毯秀结束,以“悦享科技 智创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上海科技节正式拉开帷幕。上海科技节创办于1991年,是全球第二个、全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办的科技节,多年来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节”为目标,已经成为上海厚植创新基因的沃土。从今天到5月31日,一场全市规模的科技嘉年华将在大街小巷,展示科学的魅力;全市1500多场科技节活动,将全方位激活公众好奇心。与此同时,科技节期间,全市98家科普基地延续免费开放政策、33家科技基地将在线上或线下对公众优惠开放。

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XLdwvX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