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第一代建筑大师童寯:与园林半世纪的不解之缘

第一代建筑大师童寯:与园林半世纪的不解之缘

文|关山

童寯(1900-1983)与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并称近现代建筑学家中的“建筑四杰”,作为首批留学美国的建筑师,童寯曾设计过上海大戏院等100多处建筑。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童寯回国后在探索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同时,还开创了关于古典园林的近现代研究。日前,一场名为“西行画录·东南园墅”的特展在上海开展,从中或许可以一窥童寯与园林的不解之缘。

1900年,童寯出生于沈阳。青少年时,童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书画功底,受教桐城吴闓生学习古文与古典诗词,师从山水画家汤定之习得传统绘画六法。1925年,童寯公费赴美,就读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以优异成绩毕业、游历欧洲之后,回国的童寯与赵深等同行共同组建了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私人建筑师事务所,彼时的童寯对自己的定位是“求新派”,在上海、南京等地留下多项地标性建筑作品。

开创中国园林的近现代研究则是童寯的另一项成就。从1937年发表《江南园林志》到1983年临终前在病榻上完稿《东南园墅》,是什么契机让游历欧美、留学归来的新派建筑师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园林?很多历史细节已难以细究,但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大量手稿、日志,也许可以还原当年的历史一二。

在“东南园墅”展览板块,有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先生写给童寯的两封信,一封写于上世纪40年代,一封写于《江南园林志》出版后。第一封信的内容是《江南园林志》手稿因当时战争以及洪水等原因损坏,朱启钤先生亲自去天津收拾残卷并到上海交给童寯。第二封信是《江南园林志》出版后,朱启钤先生再次致信,感谢童寯对中国园林的贡献。

历史上,中国园林虽然以传统文人为设计师,但具体操作者仍为园工匠人,因此造园方法很难流传,与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自宋代已趋规范不同,系统论述造园原则、要素、经验的园林专著在明代才出现,谓之《园冶》。而在上世纪30年代,尽管园林在江浙一带遍布,但少有人将其作为凝聚传统文化的载体。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民族文化遗产面临凋零毁灭之时,那个时代的学者普遍有一种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由此,梁思成走遍全国各地,对寺庙与宫殿坚持不懈加以调研;营造学社在朱启钤、阚铎等人领衔下,对北京部分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和修缮保护工作;师从日本造园学之父本多静六、较系统地学习造园学的建筑师陈植则倡议对国内的园林古迹进行整理。刘敦桢在为《江南园林志》写的序言中,也提及童寯著书的动机是因为“目睹旧迹凋零,虑传统艺术行有渐灭之虞”。

关于童寯的园林研究工作如何起始,童寯之孙童明曾撰文回忆:“对于童寯这样一个纯粹的北方人以及他早年的留洋背景而言,从事江南园林研究,就意味着需要从一种几乎完全陌生的状态开始着手,不仅如此,他还需要在当时极为繁忙的工作环境中见缝插针。初至上海,人地两生,童寯除了工作关系以外,能够交往的社会关系也就是清华大学和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上海的一群校友。对于园林的接触很可能是初至上海的某个周末,当童寯与一群老友在城隍庙聚会时,无意之间进入了旁边一侧的豫园。”

随后,童寯在沪杭苏锡常一带,走访了100多座园林,一一实地记录,留下照片、文字描述。有的园林身处交通不便的偏僻之地,有的属于私人并不对外开放,因此工作起来并不容易。童寯的长子童诗白回忆说:“星期天父亲很少在家休息,他休息的方式是带着照相机到上海附近或铁路沿线有园林的地方去考察,偶尔也带我去,那些地方有些是荒芜的园子,主人早已不住在里面,父亲向看守人说明来意并给一些小费后,就能进去参观照相。”

在总结古人造园经验的基础上,童寯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为这门传统建筑技艺纳入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园林要想测绘实属不易,它不像楼房方方正正,非常不规则,童寯就用步量估算,凭借其专业功底,他绘制的形状尺寸与后人用皮尺丈量的基本相符。《江南园林志》一书中记载的许多园林如今已难觅芳迹,因此童寯的测绘图纸和照片尤显珍贵,照片显示当时很多园林已处于房屋倾圮、假山荒芜、杂草丛生的惨状。童寯在《江南园林志》前言中写道:“每入名园,低回唏嘘、忘饥永日”,深感“不胜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五年时间,童寯调研了江浙109处私家园林,在1937年写成《江南园林志》。梁思成、刘敦桢等同行认为童寯开辟了崭新的研究方向。然而该书即将出版时,“卢沟桥事变”爆发,战乱中童寯的手稿、照片和测绘图纸辗转流离,直至1963年才得以出版。

1978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在纽约营造了一座中式园林,是为“明轩”,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在《东南园墅》中,童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园林并非如同西方园林那样是一种大众游乐场所,而是一种精致艺术的产物……因为游人是漫步,而非径穿,中国园林的长廊、狭门和曲径并非从大众出发,台阶、小桥和假山亦非为逗引儿童而设。这里不是消遣场所,而是退隐静思之地。”

都说诗歌有诗品,书法有书品,那么园林之品为何?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造园及其品评的三种境界: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中国园林,它不仅是高度、面积、角度的物理数据,更通过花、鸟、鱼、塘、树、木、山、石来承载中国传统审美。也许正是一名建筑师对美的追求与珍惜,促使童寯对江南园林研究持续了一辈子,从《江南园林志》到《东南园墅》,重要书稿都由童寯一人完成。

正如纪录片《园林》导演金明哲所说,通过园林去看中国,看历史文化,我只知道:园林“桃花源”的梦想千年来从未改变,也没有被超越。园林,是中国人从自然走来,在城市创造的一个亲近自然山水的“二元自然”。园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在这里面融入了诗歌、音乐、画、哲思,把前人优秀的文化形象地物化到自家后院的咫尺山水中。它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审美打造的“精致山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花园,是自己想象、自己搭建,属于自己心中的园林。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Y2xbAO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