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这里以渔鼓为伴奏的古老戏曲,被搬上了“新舞台”

这里以渔鼓为伴奏的古老戏曲,被搬上了“新舞台”

记者 王鑫 王梦媛

戏曲是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之一。沾化渔鼓戏,也称道情戏,起源于1723年(清雍正元年),是沾化胡营村老艺人们独创的剧种,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如今,山东省滨州市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和传承。

4月9日至13日,“中国晚报最高奖——2022年度赵超构新闻奖(摄影类、短视频类)评选暨全国媒体滨州行和声势‘聚起来’宣传行动”活动在山东滨州举行。 4月12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家媒体30多位总编记者一行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渔鼓戏剧团,近距离了解沾化渔鼓戏的发展背景及历程,感受山东省滨州市戏剧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沾化渔鼓戏是集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身,吸纳弋阳腔和其他剧种之优长,经历代艺人的加工、提炼和创作,从而衍化为一个以板腔变化为音乐体制的古老戏曲剧种。在沾化戏剧团,总编记者们品味了三场真味地道的渔鼓戏《珍珠塔·跌雪》《梵王宫·梳妆》《忆十八》,伴随演员灵动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台下观众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过足了“戏瘾”。

同时,总编记者们对渔鼓、小锣、唢呐、三弦等道具和乐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好奇渔鼓戏演员是如何运用这些道具以敲、打、拉等演奏方式,呈现出一场渔鼓戏独特的“戏曲盛宴”。

中国晚报摄影学会会长司马小萌在看了渔鼓戏的表演后有感而发,她表示要想宣传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渔鼓戏,要重点突出“渔鼓”,讲好“渔鼓”故事。

近年来,沾化渔鼓戏剧团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频频登上国家级领奖台,创造了很多省市级院团都不敢企及的成绩,成为滨州市乃至山东省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2021年9月26日,与山东演艺集团合作打造的大型渔鼓戏《郑板桥》正式公演,并已加入山东剧场院线,在全国进行巡演。2021年9月27日,中国首部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完成首映,并于2022年11月接连入选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展,斩获“中央宣传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推荐影片”“2022年乡村振兴主题电影推荐影片”“优秀戏曲电影”三项殊荣。

燕赵晚报摄影部记者张海强表示,去年曾观看过中国首部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对其中新颖的剧情,生动的画面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沾化渔鼓戏曲被搬上荧幕舞台和古老戏曲散发的“新魅力”表示的由衷的赞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a2vgqz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